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优势资源助力国际化人才培养
9月19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系2015级学生王一雪完成了为期4天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志愿服务工作。“作为天外学子,外语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能在志愿者选拔中胜出的一个因素。”王一雪对《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这样说道,语气中充满着自信。
在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余江看来,王一雪身上这种乐观拼搏的活力,体现了新闻传播系学生共有的气质。
办学体现国际化特色
天津外国语大学新闻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虽然历史不长,但一直谋求特色化发展,2017年入选天津市普通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和天津市委宣传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余江认为,外国语大学办新闻学专业,就是要充分发挥外语院校优势资源,培养国际化、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依托32个外语语种,以及与世界30余个国家20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的优势,新闻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设置、交流项目和实习实践等方面都体现出国际化的办学特色。
“我们过半数的专任教师都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能用双语授课,还聘请了10余位来自美国、日本等大学的教授为学生授课、讲座。学生不仅有机会去海外的合作高校学习,还可在美洲台等媒体实习。”国际传媒学院院长马兰州告诉记者。
让教师们倍感欣慰的是,多年来的坚持和努力带给了学生们国际视野以及对职业、对人生的领悟。“在我看来,来美学习的机会不是未来挣钱的敲门砖,而是让我懂得在复杂的大环境下,做一个不骄不躁、不气馁、不妄求的自己,让我找到了自己的路并且会努力走下去。”传播学专业2015级学生杨文晖在新闻传播系的微信公众号上分享着其海外学习体会。
促教师队伍不断成长
国际化的办学特色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新闻传播系教师平均年龄不到40岁,70%拥有博士学位。在专业结构上,60%的教师在本科到博士阶段有跨专业背景,复合型特点突出。”在对王芳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具体的数字和翔实的教学资料,而她是新闻传播系的第一名专业教师。她跟记者分享了刚毕业、初登讲台的回忆,“我只比第一届学生大六七岁,刚上讲台有时紧张到不知道手放哪里,可一看到台下信任、真诚的眼睛,就很快进入状态。”王芳非常感谢自己的学生,让她从一名“青椒”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国际传媒学院副院长。
新闻传播系是一个年轻向上的团队,科研成果在学校位居前列,有3人在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奖,1人入选市“五个一批”宣传人才,5人入选市“131”创新型人才等。
培养“全媒型”人才
今年恰逢第一届新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10周年。新闻传播学科从起步时仅1个专业,到现在拥有3个本科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
2016年,新闻传播系实行本科教学改革,成为天外首个大类招生和培养试点,也是天津市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第一家实行大类招生的院校。大类招生后,学生在前两年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社科通识课程,并强化外语学习,后两年根据学分绩点和学生志愿,在国际新闻、融合新闻、国际传播3个方向中选择其一继续学习。“加强社科通识和专业外语教育,以培养‘传媒+通识+外语’的国际化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是我们在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积累和对毕业生长期跟踪调研后,对接行业实际总结出的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新闻传播系主任刘毅说道。
为深化实践新的教学模式,新闻传播系积极举办各类“全媒型”人才培养活动,聘请学界知名学者做客“全媒型”人才培养工作坊,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理念和技能;组织新闻采风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建设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推进专业应用性转型,增设应用型课程,将传统期末笔试改变为提交结课作品的形式,组织开展“新闻采风作品展”展示分享学生作业,促进交流与反馈;选派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去报社、电视台和电台等主流媒体实习。
正如2016级本科生张相南所言:“新闻在这里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名词解释、PPT上的案例分析,从书本里抬起头来,去看外面的世界,我们受益匪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