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10期

论微信朋友圈沉默行为成因【2】

刘日照 程嫩生
2018年12月18日09:08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社会角色的复杂化

一般的微信用户,其积累的人脉在逐年增加,具体体现为不仅包括家里的亲戚长辈,而且还有工作上的同事、领导和客户,甚至还有偶然机会结识的陌生人,因此微信朋友圈里的动态是五花八门,像似一锅大杂烩。基于此,微信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会保持沉默的状态。其中缘由到底如何,笔者在此概括为两点:一是消极回避,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部分用户因无法预测其潜在的风险,直接放弃社会资本的培育。二是积极回避,虽然能够看到潜在的风险,但为了社会资本依然充当起活跃者的角色,但由于承担的角色过多或角色间差距过大,往往会形成角色压力,最终因情感疲惫导致沉默。

根据学界的研究结论,用户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总是希望通过控制自我形象来向受众呈现一个良好的形象。而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的形象与微信朋友圈中的良好形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中的个体自我包含三个维度: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6],这种差距源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或者应该自我之间的不对称。为了弥补这种不对称情形,就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来弥补其中的差距。多重的社会关系就会产生多重的差距,为了弥补多重的差距,就需要扮演多重角色,多重角色中不仅包括角色多,而且包括角色差距大。由于扮演的角色过多或者角色之间的差距过大从而使得扮演者无法胜任角色的扮演,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产生角色压力。如果用户长期处于角色压力下,那么就会产生情感疲惫现象,沉默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结语

微信朋友圈中的沉默现象,一是归结于微信技术的发展还未能完全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如微信朋友圈机械式的圈式分割只能满足用户某一段时间对人际和情境语境线索的需求,无法为用户持续不断地提供动态变化的人际和情境语境线索;二是归结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即文中提及的角色的复杂,导致用户情感疲惫;三是归结于微商对微信用户安宁权的侵扰。

还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本文中谈及的沉默行为可以分为两类,即绝对沉默和相对沉默两种行为。绝对沉默无需多言,在这里,笔者想要对相对沉默行为作具体界定,相对沉默行为即用户在工作学习领域活跃却在日常生活领域保持沉默,这体现的是人为隐形的朋友圈分组,是技术层面无法做到的。技术的分组依然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一旦让被屏蔽者获知,很容易引起人际关系问题,而隐形分组可以弥补技术分组的缺点。工作学习领域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与日常领域个性化、情绪化信息有所区别,外行朋友因对该行业陌生,缺乏行业认同感,往往对这些信息的关注度不高甚至会自动过滤这些信息,因此在不用技术干预的条件下就起到了分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懿瑾,魏佳纯.“点赞”还是“评论”?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个人社会资本的影响——基于微信朋友圈使用行为的探索性研究[J].新闻大学,2016(1).

[2]吕冬青.微信朋友圈“语境消解”的定性研究[J].编辑之友,2016(8).

[3]殷俊,冯夏楠.论微信朋友圈中的传播隐私管理[J].新闻界,2015(23).

[4]高姗.“公正的旁观者”不公正——微信朋友圈中的人际交往研究[J].青年记者,2015(5).

[5]陈建群.移植——适应——创新:互联网媒介形态演变的基本轨迹[J].新闻界,2016(17).

[6]郭佳航.角色压力对社会化媒体潜水意向的影响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2016.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