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8年·第10期

慢电视传播受众分析

张宜弛 马云
2018年12月18日09:1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慢电视“无叙事主题、无后期、无剪辑”,挪威广播公司制作的“慢电视”节目在北欧迅速火了起来,这是一种古怪的电视节目类型。2015年2月,挪威广播公司在黄金时段播出了《国家篝火之夜》,整个节目内容是连续12个小时不间断的直播一堆柴火从点燃到熄灭的过程。这一看似无聊的直播节目却在挪威引起了大量受众群体关注。本文从“慢电视”的传播特点和传播受众心理分析,对“慢电视”为何能在欧美地区流行起来寻找原因,为传播工作者提供新的传播思路和创新思路。

一、“慢电视”的传播特点

1.无传统艺术加工。第一部“慢电视”纪录片《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整个节目在拍摄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的剧本安排,全片由四部摄像机完成,其中三部拍摄火车外的大自然景色,一部拍摄车厢内的状况,整个电视节目中间只是简单的穿插一些嘉宾采访个资料补充[1]。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节目需要经过前期节目剧本制作,后期的特效剪辑制作,而“慢电视”则是一种不加任何修饰、不加剪辑加工、不进行摆拍,一种直接呈现的形式呈现与受众之前,这就使得节目内容的真实感极大的提升。

2.节目“完整”耗时长。“慢电视”这一节目类型,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需要剪辑掉的镜头,在“慢电视”《国家篝火之夜》这档节目中整个节目前四个小时是一群穿着厚实的人劈柴、堆柴、烧柴,之后是节目的整个主题——时长8小时的燃烧过程,在整个节目中没有任何的镜头被剪辑掉,真正意义上的展现和表现出了整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2]。这种节目制作方式使得整个节目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记录意义,任何的突发情况都会被记录下来。

3.节目无主题叙事。传统电视节目在制作播出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带有一定的节目传播内容编码机制在里面。例如在一档节目中,节目制作人首先确定节目内容主题,之后通过自身想要传播的内容对节目进行编码,再通过媒介传播给受众。受众接受时,需要通过自身知识对传播内容进行解码,在这个过程中,受众所接受的传播内容与原本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偏差;而“慢电视”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不定义其传播主题是什么,将内容完全展现在受众面前,给了受众自己寻找节目中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4.受众成为节目的主角。在“慢电视”《海达路德:分分秒秒》节目播出时,大量的受众参与节目播出中[3]。这档节目播出内容一艘游轮在海上航行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受众在游轮航行的路线上自发参与当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整个节目持续了五天六夜,不断有人在镜头前挥手,甚至挪威女王都在坐船出现在了镜头中。受众从接受者真正意义上成为节目的参与者。更有受众主动参与到节目的录制中,整档“慢电视”节目成为了受众自己的节目,在社交媒体平台中的话题讨论也成为了节目的一部分。

二、“慢电视”受众的心理分析

1.“慢电视”受众临场感。由于“慢电视”并没有传统电视节目的加工,所以节目播出时间并没有通过传统的剪辑来进行时间压缩。这就使得受众在观看节目时,临场感极强,这种临场感可以拉近受众与电视节目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加强对受众的吸引力[4]。在《卑尔根铁路》这档节目播出时,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76岁的先生,收看完了全部内容,在列车抵达终点站的时候,他站起来想拿他的行李,自己的脑袋却撞到了窗帘架上,这才想起自己在家中。”在现今媒体的发展中越来越强调体验临场感,通过对显示器不断的扩大和弧线制作以及VR技术的发明都是为了增强临场感,“慢电视”从策划、制作到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体现出真实临场感的体验,用真实的时间记录手法,使受众拥有一种节目与现实的同步感。仿佛节目本身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

2.“慢电视”受众的完整性思维。“慢电视”无叙事主题的特点,使受众自发的去寻找节目叙事主题。利用人本身具有的完整性思维即层次思维,人类本身会对不完整的事物进行自我补全的思维方式。在“慢电视”《海达路德:分分秒秒》中曾经有这样一个镜头出现,一只牛出现在镜头中,之后在推特上立刻形成了讨论,关于“这只牛是否走丢了”、“这只牛后来怎么样了”。人们自然对看到但没有结尾的事物进行了自我补充,也正是这样“慢电视”相对传统电视节目更加能引发受众的想象。受众对残缺镜头引发的想象也同时成为了节目的一部分,并在社交媒体网络上引发讨论,这些讨论在成为社交平台热点的同时,反而也作用于节目本身,使得节目本身的受关注度进一步提高。

3.“慢电视”受众充满惊喜感。“慢电视”这类节目内容并没有进过安排和加工,这就使得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受众在观看节目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满了惊喜感,因为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加工,整个节目都充满了随机性。例如,在《国家编制夜》这一档节目记录了从羊毛的采集到毛衣织成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节目放中,挑战者甚至睡着了,这一特殊现象反而受到了大量受众的关注。“慢电视”的这种在制作过程中并不刻意安排环节,任其现场状况发展,反而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受众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使受众的惊喜感得到满足。

4.“慢电视”受众围观感。人类天生对于围观事物都有一种好奇感,“慢电视”为受众制造出一种“围观”现象。“慢电视”借助社交网络平台,使得几百万人可以同时围观一个事件,并同步进行讨论。传统节目由于时间通过剪辑受到压缩,使得受众对一件事围观还未形成时就结束,但“慢电视”真实的时间记录性,使得这种围观所需的持续时间得到了满足。节目《海达路德:分分秒秒》在播出时,人们对火车行驶过程甚至形成了节日性围观,在火车到达某一站时,车站所处地的居民纷纷庆祝。节目成为了一个特殊的节日,这一现象正式由于“围观”而形成的。

5.“慢电视”受众在互联网上热点形成的自发性和随机性。“慢电视”节目在互联网形成的热点话题大多都有随机性和自发性,传统电视节目受众观看节目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热点往往是通过制作人有意为之的结果,这使得节目热点生成单一。“慢电视”节目受众在寻找叙事主题的过程,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热点,而这些热点由于是受众群体自发讨论生成的,这就是的在讨论过程中容易生成二次热点。例如,在节目《海达路德:分分秒秒》播出的时候挪威女王在镜头上出现就引发了节目在推特上形成关注度极高的热点。在节目中还有一个镜头,是三个骑马的人其中一个人落马,立刻形成了网络热点,这些热点形成与原本的节目内容并无强烈的关系,但由于受众自发性讨论而形成了热点。“慢电视”这一特殊的热点生成方式,也有个一定机制。我们假设,事件A发生,受到受众关注并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那么事件A本身在网络上就成为了热点A,但是由于受众在讨论过程中新问题的产生,也就使得A通过一定的编码后生成了新的热点B,而热点B又会引起新的讨论,同样讨论过程也会生成新的热点C。但是在对热点B和C形成过程中,同时又可以加强热点A的关注度。

三、“慢电视”受众分析对国内电视节目的意义

通过对“慢电视”受众的分析,不难看出“慢电视”对受众的影响符合了互联时代传播的特点。国内电视依然采用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方式,无法充分的调动起受众的兴趣。大量传统的后期、策划、主题安排使得节目在互联网时代中显的过于单一,一板一眼的制作方式在现今很难得到受众的认可。在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和碎片化时代中,传统的电视节目无法做到长期吸引受众,无法为受众提供新的体验。当节目无法吸引受众时,无论节目本身具有多少价值,节目也是失败的,根本无法做到信息的传播,节目本身的价值也会被抹杀。所以,在节目制作中首先应该考虑受众的传播效果,而不是单纯的制作手法。同时传统节目播出频率过多后容易引起“套路”化的诟病,受众在观看这类“套路化”节目时,在节目还未进行到下一环节时,受众就已经了解节目后发展的大体情况,这一现象,极大降低受众在观看节目时带来的喜悦感,更谈不上被节目内容的吸引。反观“慢电视”的无叙事主题、无后期、无剪辑的制作方式,使得节目充满了新鲜感,即使是节目制作者也只是大体知道事件本身,而不知道事件发展的具体状况,受众也能被更好的吸引进去。综上所述“慢电视”节目制作机制是值得国内传媒人士借鉴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徐小珺.“慢电视”类直播节目收视率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8).

[2]梁悦,于慧君.从“慢电视”看中国电视节目变革之路[J].西部广播电视,2015(7).

[3]刘禹杉.“慢电视”节目现象浅析[J].电视研究,2015(9).

[4]苑宁.社会临场感视角下网络游戏直播平台探究[J].青年记者,2016(8).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