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柳斌杰:深化改革 融合发展 建设出版强国

2018年12月20日08:19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深化改革 融合发展 建设出版强国

  中国出版业有过辉煌的历程,为人类的文化传承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全球文明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中国出版业又创造了新的辉煌成绩,经过40年的奋斗,一跃而成全球公认的出版大国,受到了全球出版同行的赞誉。国际版协的两任主席都说过:“21世纪的出版是中国的,没有中国出版的参与就不叫国际出版。”由此可见现当代中国出版的国际地位。中国出版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应当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归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归功于不忘初心、砥砺前进的出版界干部职工的团结奋斗和奉献精神,归功于不断解放的全体人民的文化创造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也是我国精神文化的创造者,是我们出版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出版源泉。

  一、改革就有新局面

  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路,虽然曲折艰辛,但很成功。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变化;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发展。

  1977年恢复高考,大学招生,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的急需,出版工作提上中央议事日程,邓小平同志亲自抓出版协调,恢复原有的出版社,把关在“牛棚里”的“牛鬼蛇神”、正在“五七干校”劳动的“资产阶级代理”解放出来回到出版战线,把印“毛选”的纸调出来,调整了出版界的领导班子,集中解决学校无书可读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征程,出版界随即开始了拨乱反正、放权让利为重点的工作。1979年恢复了一批出版社,恢复了大部分出版业务。1980年平反冤假错案,解放了一批干部;出版市场末端放开,允许个体、私人经营书报刊零售,出版市场开始恢复。1981年地方出版社扩大自主权、参与教材出版、实行“三化”发展,全国出版以保证学生用书为重点任务。1982年提出了“一主三多一少”为重点的发行体制改革,允许出版社自办发行;开辟新的发行渠道,开办民营书店、办书市。这就是我们从放活市场、解决“书荒”起步的改革。

  1983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后,出版的方向和政策比较明确了,放开了有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城市办出版社的政策,放开了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和军队各大单位办出版社的政策。这些政策一出,出版社数量翻了一番,出版能力增加两倍,我国2/3的出版社和杂志社就是在这时诞生的。

  1984年城市改革开始,印刷业转企改制,中外合资印刷企业也被允许,解决印书难。1985年、1986年党报党刊恢复发展,分级分类办党报,要求立足地方、办出特色,转变作风、服务人民。允许党报办非时政类的晚报、都市报、专业报,整个看报难的问题得以缓解。随着VCD、DVD、卡拉OK等装备进入中国,音像电子出版迅猛兴起,服务大众消费的音像出版市场发展了。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中国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随后进行的加入世贸的谈判,又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考验。这两件大事主导了这几年的出版业改革开放进程。开放文化市场,这是在计划经济中没有过的。市场要有市场主体,开放要有竞争主体,整个出版业当时还缺这两个东西。于是组建出版业事业集团,实行企业化管理,担当市场主体。放开除总批发以外的出版发行市场,培育市场体系,制定外资进入中国大陆出版业环节的各项政策,出版允许中外合作项目,发行允许中外合资企业(中方控股),期刊音像允许中外合作,印刷合资、独资办厂都予以开放。内部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承包租赁、合伙经营、招标采购、按劳分配、编辑室责任制等市场方式都在积极试行,着手训练我们的市场竞争能力。应对加入世贸后文化市场变局的这些改革开放措施,都是在体制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正式决定把文化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两大类,相应地提出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个概念,也同时提出了两个方向上改革的路线。我们经营性出版的改革主要是从这里开始,一是推进四大转变。(1)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主要是解决“大锅饭”“铁饭碗”问题。(2)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解决“政企不分”“管办不分”的问题。正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率先与所属的出版机构脱钩,组建了中国出版集团,实行政企分开、管办分离。(3)推进出版体制转变,几年间530家出版社、3000家非时政类报刊社和全部印刷、发行、进出口单位转成企业。(4)推进经营机制转变,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是培育四大主体。(1)市场法人主体,就是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因为此前我们大多数出版社、报刊社没有法人资格,隶属于相关部门、隶属于一个单位,而市场竞争就要有真正的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2)公共服务主体,一部分事业单位像党报、党刊、人民出版社,转变为公共服务的主体。(3)合格管理主体,依法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4)行政执法主体。

  三是建设八大公共服务工程。(1)农家书屋。我们在几年内把十多亿册书送到了农民家门口,在世界出版史上都是少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在网站上都放上了中国这一件大事。(2)全民阅读已在全国城乡兴起。(3)马列著作的出版,使马列主义出版研究中心由外国转到了中国。(4)古籍整理出版。(5)传播力建设。(6)少数民族语言的民文出版。(7)推进民族地区出版的“东风工程”。(8)文化环境治理,开展“扫黄打非”、网络治理和版权保护工作。这样就把公共服务的骨架基本建立起来了。到2012年这些改革的目标全部得以实现,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出版大国。

  党的十八大后这几年,出版业主要是在融合发展、提高质量等方面深入推进改革,巩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一是融合发展,创造了多媒体出版的新局面。二是调整结构,数字、网络出版高速发展。三是提高质量,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四是国际传播力增长,加大了国际传播的力度。

  回顾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出版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除图书出版一直稳定增长外,2017年的期刊回升、报纸利润增长,也显示了创造活力。我们的图书进入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国家图书馆,我们的网络文学成为世界品牌。在主要发达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我们都设立了中国出版机构,落地生根、本土化出版,传播中国,国际影响力大为增强,走出去的成果也很巨大。

  与1978年相比,各类指标都增长了几倍、几十倍、几百倍。这就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出版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辉煌的成就。

  二、实践创造新经验

  对于中国出版业来说,改革开放的实践,创造了业绩也创造了发展中国特色出版业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今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出版强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简要地说有六个方面:

  第一,坚持和改进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是坚持正确出版方向的政治保证。出版是关系文化传承、真理传播、科学普及和公民素质教育、社会价值塑造的文化基业,决定整个文化发展的面貌,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重视。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发展,才能保持正确的出版导向。40年来,党中央除在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统一部署出版工作外,还专门发了4个文件,即1983年和2018年11月先后发出的两个“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决定、非时政类报刊深化改革的决定。此外,在出版事业出现问题时,还发过3个治理整顿文件,部署打击非法出版、整顿报刊秩序、整治报刊散滥和摊派发行等重要工作,端正出版方向,保证健康发展。

  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业发展道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能照搬西方发展模式。中国有中国的制度,不能照抄西方管理方式。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传统,不能盲目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中国有中国的意识形态,不能用西方的意识形态影响中国的出版实践。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的出版业。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出版业,开启了中国出版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但是并没有终结,永远在路上。中国出版业目前遇到的两极分化、融合不畅、体制机制弊端是改革不彻底的后遗症,必须要通过改革开放来解决。理顺体制,转换机制,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留住人才,增加活力。这就必须要下决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出版改革进行到底,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第四,坚持守正出新,落实“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使出版业保持永久的魅力。守正,就是要守住主流,守住导向,守住我们的阵地和出版的真谛。出新,首先就要适应多媒体传播、多元化阅读的新变化,创新发展平台,创新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同时,我们要始终坚定贯彻党在出版领域的方针、政策,这是我们守正道的一个重要的保证。

  第五,坚持与时俱进,切实学会运用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拓展新市场。新技术层出不穷并改变着出版业态、出版流程、出版市场,要跟上数字文明发展的进程。要按照现代阅读市场的转移和变化,建设新平台、培育新业态、寻到新读者,担负起传播主流文化的责任。目前的情况是,我国出版业已经进入到五种业态、立体交叉、共同发展的一个阶段,既要重视印刷出版,也要重视电子出版、数字出版、互联网出版和大数据出版。因为很多的读者已经转场阅读,转到了线上网上屏上。所以,我们也不能固守着一种业态,要转变观念,要作为一个知识生产的中心来办出版,不只是守着一本书、一本刊、一张报,而是要给全社会提供更多的在书在线在网在屏的知识服务,这是未来出版最大的变化。

  第六,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构建新的出版管理体系。追求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老问题。出版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上的矛盾主要也在这方面。我们要构建完善引导机制、政策机制、市场机制、利益机制,调整和约束相结合、改革和创新相结合,重构多层次强有力的管理体系,来解决面临的这些矛盾,保持两个效益的统一。

  三、奋斗再创新辉煌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意味着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新的起点上,回望我们走过的路,中国出版人的心是踏实的!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添砖加瓦,在探索中国出版改革之路上从未放弃努力。我们用心血浇灌出的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发展之花正在开得绚丽多彩,我们无愧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展望未来的新时代,中国出版人是信心满满的,我们要继续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我们从政策上接受阳光,我们从经验中吸取力量,我们在实践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把新时代出版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在改革开放关键时刻再立新功。

  一是讲政治。认真学习党中央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精神,特别是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学习党中央关于出版工作的最新决定和部署,用党中央的精神统一整个出版行业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步伐,提高“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奋斗“四个伟大”,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再出发。

  二是抓改革。针对我国出版行业确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对下一步中国出版的根本性改革作出认真研究和安排,以融合发展为重点、以创新业态为支撑,推动出版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融合发展,提升竞争能力。下一步的改革怎么改?要靠我们出版界的努力。不会有现成的改革方案,你的问题你不提出来,谁知道你怎么改革?所以,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这一点,下一步你的问题怎么解决、出版改革怎么深化?出版行业不是等待,而是要主动地为党和国家出主意、出谋献策,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反映行业的要求和建议。

  三是促创新。以内容创造为重点,全面创新出版业,以提高出版产品的质量品位和效益,提升我国出版业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为舆论生态的建设贡献力量。

  四是为人民。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千方百计多出好作品,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要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在文化、学术、艺术等出版类型上为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学习、研究、审美需求服务,使出版市场更加丰富多彩。

  五是兴文化。推动文化的兴盛发展,是出版业永恒的任务。要继承中国传统出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大情怀,勇敢地担当起记录历史、传承文明、传播真理、守望公平正义的历史文化责任,创造性、创新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赓续中华文化的血脉,留住当代人民伟大的精神创造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出版精品,确保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独特风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把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事关民族复兴的高度上,作为文化建设和文化传播基础行业的新闻出版行业,担负着新时代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我们必须认真总结40年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继续发扬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排头兵精神,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坚持融合发展不走样,坚持中国文化立场不动摇,以高品位高质量高效益的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为即将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继续奋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作出这一代出版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 柳斌杰)

(责编:赵光霞、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