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复旦2018

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人物报道创新

——以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人物报道为例 

胡佳丰
2019年01月07日20:47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剥洋葱people”在报道对象选择上以民间人物、新闻热点人物为主,在报道选题上扎根网络基因、注重热点追踪、适时策划专栏,在文本构建上注重冲击性标题、旁观式语句、悬念式细节、互动式体验、多媒体形式,关注人性的驳杂,透视社会现实,聚焦小人物命运,为中间或底层人物画像,在新闻人物报道创新上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同时也不能忽视新闻之真与文字之美的纠葛、出稿要快与文本过长的矛盾,希望随着时间推进与经验积累,“剥洋葱people”的表现会更加令人满意。

关键词:移动互联时代;人物报道;叙事;“小人物”

网络技术、AI智能等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新闻传媒业的繁荣,新闻信息铺天盖地,新闻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图解新闻、VR新闻、新闻游戏等,我们沉浸并乐在其中。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人物报道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新媒体人物报道平台纷纷崛起,其创新之路又在何方?

新闻人物报道在我国新闻领域一直处于一种独特的角色。回溯我国的新闻人物报道实践,典型人物或英雄主义人物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是媒体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法,甚至于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如雷锋、焦裕禄等。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都市报的兴起,人物报道以“典型”为主的一元模式被逐渐打破,出现了以人物报道为主的人物类期刊,如《南方人物周刊》《人物》等,人物的报道开始走向多元模式,如《举重冠军之死》《悲情航班MU5210》,但是仍然以名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为主。

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随着网络博客、论坛的兴起,一些负面型的、“草根”小人物报道也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自媒体账号遍地开花,传统媒体开始抢占自媒体市场,出现了一大批有特色的新闻人物报道的账号,如“剥洋葱 people”“澎湃人物”“箭厂”“人物”“吕彦妮”“二更”等,基于新媒体传播平台,在报道人物对象的选择上更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加大了对热点事件人物的追踪报道,注重多媒体手法的呈现以及与受众的互动性。

因本人自2016年底以来一直关注并阅读“剥洋葱people”相关的报道,观察发现“剥洋葱people”平均每篇文章的阅读量过2万,特稿报道均超10万+,均有很好的代表性,本文试图以“剥洋葱people”的新闻人物报道创新为例,来解剖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人物报道创新之路。

一、“剥洋葱people”整体“素描”

“剥洋葱 people”是新京报深度报道部于2015 年下旬开通的以人物报道为主的微信公众平台,致力于原创人物报道,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追求真相,核实每一句话,寻找真正的细节,微信公众号是其内容的唯一发布渠道,目前订阅量为10万多 。

“剥开人物外壳,记录真实可感的生命”是其报道的定位,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剥洋葱的人物报道大胆选用先锋题材,除了一般的新闻人物外,对于社会普通的小人物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同时,在文本的叙事策略上,采用了不同于传统文本的写作方式,多元化的写作视角,将文学性融入到新闻报道中,使得人物的描写真实细腻而可感,并且在诸多人物的刻画中,烘托出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专注于做“有态度、有温度的人物报道”。

本文选取“剥洋葱 people”的2017年8月1日-2018年7月31日的一年发布的报道为主要研究对象 ,辅以“剥洋葱 people”相关主创人员访谈,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剖析人物报道作品的特点,探讨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人物报道的创新之道。研究发现,“剥洋葱 people”聚焦于新闻事件或社会公众议题中的“小人物”,新闻文本方面沿袭纸媒深度调查类叙事手法,融合了多媒体的呈现手段,既做到了对新闻热点事件中人物命运的关注,还增加了对于社会少数边缘人群的关注,对传统媒体的人物报道创新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二、“剥洋葱people”人物报道的创新路径

(一)“剥洋葱people”报道谁?

“剥洋葱 people”的报道对象广泛,不仅包括知识分子、明星、官员,更多的是包括社会中诸多存在争议或者不被认可或关注的少数群体,其报道对象几乎可以囊括社会上各个层面。

现任《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在《〈南方周末〉人物报道手册》一书中,将受访对象分为“新闻人物、公众人物和民间人物”,针对不同类型的人物,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例如:新闻人物着重时效性和当下感,新闻人物写作以事件为中心进行调查报道,人物只是事件引发和延续的主角。对新闻人物的采访重在探寻新闻发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公众人物已经被媒体广泛关注,以事件为切入点已无新意,所以针对公众人物的采访大量运用对话体,从而避免事件直击人物内心。民间人物更多地以故事取胜,展现人性的深度和复杂。因此,本文也借鉴这种分类方法对所选择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得出下列数据结果:

可以看到,“剥洋葱 people”的最主要的报道对象是民间人物,其次是新闻热点人物,最后是公众人物。

1、民间人物居多

民间人物由于代表着社会大多数群体的生存情况,人物的性格更加真实,因此这类人物更能表现真实的社会和人间百态。相关的报道包括如2018年2月14日发布的《25岁“剩女”相亲记:相过的二三十个男生都结婚了》、2月18日《山东堂姐“大龄生女”:12年后再生“千金”二孩》、2月22日《乡村“金牌媒婆”转型记》等。“剥洋葱 people”对民间人物的报道,覆盖面广,日本姑娘、非洲威哥、杂技“孤”儿、格斗孤儿、精神病院的绘画者到农民工诗人、银屑病患者、燕郊白血病人、艾滋女孩到同性恋母亲等,这些人物除了属于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之外,更是社会中以往很少为人们广泛关注的“少数人群”。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社会的转型,社会的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受之影响下的人群的生存状态又是如何的呢?“剥洋葱”正是带着这些问题把笔端对向了这些人群,与其说报道的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实际上也反映了我们大多数人在当下社会的生存状态。

同时“剥洋葱”一直勇于对敏感话题发声,例如《大兴火灾中的生者与死者》。此外,公众号还关注关于同性恋、艾滋病的敏感话题。正是因为像“剥洋葱”这样媒体的努力,这些敏感话题也开始渐渐“脱敏”。中国未来将进入社会冲突多发期,而弱势群体引发的社会风险因素日益增加,媒体有责任积极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剥洋葱”中也不乏这种报道,例如,关于生理性弱势群体的报道《黑暗中的“舞者”:亨廷顿舞蹈症群像》;关于社会性弱势群体的报道《被父母送走的女孩》。对于“小人物”的报道不仅可以让媒体取得独家新闻,还可以让媒体更加贴近群众。“剥洋葱”在2017年9月10日教师节发布报道《那些“讲完这道题就下课”的日子》更是聚焦于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并吸引读者参与到分享中来。

2、新闻人物次之

新闻人物多来自于当下重大或热门的新闻事件,一般集中于重大刑事案件、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较为负面的报道。纵观这一年来“剥洋葱people”的人物报道,每一次热点事件均可以看到“剥洋葱people”的稿件,如“白银连环杀人案”“九寨沟地震”“ 杭州保姆纵火案”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伴随着个体力量的崛起,以往以道德、成功为因子而被媒体争相簇拥的人物失去了昔日的风采。相反,普通人物的命运反而更能折射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剥洋葱 people”更多的是把视角放在了这些一个个被慢慢暴露在社会面前的新闻人物面前,去一个个探索发现在人物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以及人性的因子。

3、公众人物最少

公众人物一般在新闻事件报道之前,就广受人们的关注。他们因在某一方面具备独特地位优势或因其特殊的身份如明星、官员等为人们所知。“剥洋葱 people”对公众人物的报道占到了21%,占比最少,主要包括奥运选手、作家、企业大佬、著名艺术家、影视明星等。在《“洪荒少女”傅园慧:我和另一个我》这样一篇文章中,展现了傅园慧如何战胜两个我、成名之后的生活状态、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对于运动竞技的态度,人物个性丰富而饱满。可以看出,《剥洋葱people》对于公众人物的报道侧重于展现人物在台前幕后的私人生活、成长轨迹以及性格特征,且在展现人物多面的形象时,采访了周围大量的人物去表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性格特点,即便是人物光鲜背后的人性的弱点,也通过人物的自述、旁观者的陈述表达出来,使得人物形象立体化起来。

(二)“剥洋葱people”聚焦哪些选题?

图:部分选题关键词截图

1、扎根网络基因,注重热点追踪

本文按照选题所对应的行业或者领域将392篇稿件分为社会、时政、经济、文化、教育科技这五个类别。经过分类汇总可知, “剥洋葱people”社会类选题137篇,时政类选题100篇,文化类选题82篇,教育科技类选题46篇,经济类选题27篇,其中社会类和时政类选题占大多数,经济类选题较少。

在梳理“剥洋葱people”近一年的人物报道中发现,人物报道选题多来源于网络。而据主创人员介绍,在确定选题时会注重当下微博热点、时政热点与重点新闻事件等热点的追踪。

据主创人员介绍,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原因:一方面是网络热点事件前期己经在网络上一定范围内引起了关注和讨论,媒体易于介入引导舆论走向,厘清问题探寻真相,而对于受众来说,媒体发声是较为权威的,看到媒体上出现自己在网络上讨论或关注的话题事件,自然乐意点进链接查看全文,这使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点击量。另一方面媒体记者身处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获取、办公、联系采访都在网络环境中完成,记者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对互联网上的信息会有所侧重。

通过以上对人物选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剥洋葱people”的选题扎根网络基因,注重热点追踪,既有典型人物的另类再现,也有普通人物的生功刻画。文化选题中有多篇人物专访细致深入,内容直击人心。在形式上多见概括全文内容的长标题,从而尽量适应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并不放弃对深度报道的追求,力图表现有态度有温度的人物报道。

图:5月18日《无处不“眠”的中国人|图片故事》节选

2、紧贴时代脉搏,注重栏目更新

“剥洋葱people”人物报道栏目按报道类型分为人物、对话、口述、视界、特稿、述评六种,在392篇报道中:人物栏目报道253篇,对话栏目报道43篇,口述栏目报道37篇,视界栏目报道16篇,特稿栏目报道4篇,述评栏目报道6篇,另外荐文21篇、互动摘选12篇。

图:开设专题专栏抬头节选截图

“剥洋葱people”不仅仅注重追踪热点,更注重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集体记忆,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与人文关怀,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专题报道。如: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接连一周发布了《九寨沟的九个生死故事》《“孤岛”救援》《婚礼?地震?葬礼》《逃离“川R65101”》《汶川地震的8句墓志铭》《梦断九寨沟|实习生周倩最后许下的愿》等六篇人物报道,第一时间还原灾难现场。2017年10月-12月正值新京报创办14周年,推出特别报道“中国说”专栏,《曹德旺:真正的企业家不会移民》《曹志伟的中国式“证途”》等报道深受读者喜爱。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专门开办了“望川”专栏,于5月12日前后发布了《暮年“猪坚强”》《北川少年:“夹缝男孩”郑海洋和他的同学们》《废墟里的幸存者:总觉得命是赚来的,没太多资格悲伤》《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 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平常人》《“我带去现场的笔记本,上面满是泪痕”|九名前线报道者的汶川记忆》系列报道,重温了十年前的汶川记忆。

2018年上半年开办了改革开放40周年“弄潮”专栏,推出了《“001号”合资企业的38年:揭秘飞机餐制作背后》《上交所28年:从“老八股”到1426家上市公司》《浦东开发28年:从一片农田到“东方曼哈顿”》系列报道,试图用文字打捞那些“可昭示未来的过去”,用图片言说那些被打上了年代烙印的人、事、物,而这一切,只为给“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绘制一幅历史底本,继续改革图治,四十自当不惑。

(三)“剥洋葱people”如何构建文本?

1、吸引眼球的冲击性标题

(1)突出话语 :“新闻人物+冒号+话语”。“剥洋葱”的标题中使用最多的是“新闻人物+冒号+话语”模式,其中“话语”可以是他人对新闻人物的评论,例如《孙晓梅:反家暴法背后的女人》,反家暴法背后的女人是公众对其的印象标签。他人评价中也包括记者对新闻人物的评价,例如《冯钢:女权的“敌人”》。但标题中更多的“话语”是新闻人物说出的最有冲击力、代表性、感染力的话,例如《“冰柜藏尸案”死者父亲:不要赔偿,只希望还女儿公道》《新疆周远案母亲:我得到了公道,但失去了所有人生》。

(2)抓住读者注意力:冲击性事实与互动性问句。标题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点击率的多少。“剥洋葱”在标题中善用具有冲击力的事实来抓住受众的眼睛,例如:《“痞子”妈妈和她的104个孩子|河北取缔李利娟爱心村》《我为同志做HIV检测》。问句也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一大妙招。问句具有互动性、能引发读者思考、激发用户兴趣,因而也常在“剥洋葱”中出现,例如《〈红楼梦〉里的“小戏骨”是如何炼成的?》《那些一起吃方便面的人,你们还好吗?》。

(3)有力概括:“定语+的+新闻人物或名词”。人物报道一般篇幅较长。“剥洋葱”中的文章一般在3000-5000字之间,要对较长的文章做出最有力的概括,需要记者具有一定的写作与思维能力。一种概括方法是先提炼出新闻人物或报道中最具代表性的词汇,然后在其前面加入定语并用“的”连接,也就是“定语+的+新闻人物或名词”的模式。这种形式常常出现在新闻人物不为人们所熟知,或无法采访到新闻人物的情况中,例如 :《一种狗的特殊使命》《被“上帝文了身”的人》。此外对于讲述事件经过或事件真相还未明了的报道可以用“××始末”“××疑云”“××之死”模式来概括,例如 :《中国留学生李洋洁在德遇害始末》《河南周口“网爆教师性侵12岁女生”疑云》《极限高空运动挑战者吴咏宁之死》。

2、身临其境的叙述性语句

第三人称叙事与旁观者式的外焦点叙事。“剥洋葱”中除了少数口述类文章通过新闻人物的口吻以第一人称叙事外,大多数的文章中记者是以缺位的叙述者出现的,并且多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与旁观者式的外焦点叙事。这种叙事方式能满足新闻写作的真实性要求,并且能让文章具有现场感,从而确保读者的阅读快感。同时被采访者的直接引语常常会插入文中,形成多重叙事声音,打破记者单一的第三人称叙事,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增加可读性与真实性。

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也常出现在“剥洋葱”中。记者通过对谈话内容的筛选与组建,将最具看点、最有意义的对白呈现给用户。这种写作方式能让用户更快、更深入地沉浸在报道中。值得注意的是,对话里的提问者都是“剥洋葱”而不是记者的姓名,这样操作能突出公众号,弱化单个记者,对“剥洋葱 people”品牌形象建构和用户黏性的增加有着重要意义。

相对于传统纸媒,新媒体赋予新闻表达更加自由的方式,故事中人物担当主要叙事人的“口述”栏目,或者以记者第一人称的“我”担当主要叙事人“我的父亲母亲”专题栏目,都是剥洋葱基于自媒体的一大创新之处。

3、巧设悬念式细节

“剥洋葱”常通过对细节、场景、动作的描写,形成一个个具有画面感的段落,从而以蒙太奇的方式达到文章的意义构建。此外,公众号还通过巧妙地安排时序与时距,在文章中形成节奏感、起伏感与悬念。例如,在文章《换肾:两个陌生家庭的互救》中,记者便使用预叙给文章设置了一个悬念。作者通过在文章开头预先描述两个家庭因换肾被联系到了一起,从而制造悬念,引发用户一系列的思考。在文章《铁道桥下的女鼓手:为自己活一回》里,作者通过细腻描写,让文字变成画面跃然于纸上。文中通过对“铁道 桥底”“新疆舞”“蓝色舞裙”等细节的描写、使用“跟”“扔”“跳”等动词,让文字活了起来。用户通过阅读,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达成蒙太奇叙事。

4、互动式体验

图:《我的妈妈是同性恋》文章开头截图

“剥洋葱”将文章长度控制在6000字以下,阅读时间多为6-8分钟,保证文中每1500字便有一张图片与一个小标题,并且在文章中多使用短句简单句。文章的段落多且短小,其中最长的段落也不超过150字。此外,为了将用户带入深阅读情境中,公众号还会在文章开头放一张图片、一段引言与人物介绍。2016年5月20日,“剥洋葱”开通了“写留言”的功能,用户可以写留言,也可以对呈现出来的精选留言点赞。为了增强公众号的互动性,增强用户黏性,记者还会回复部分留言。此外,公众号在每篇文章末尾都设置了“洋葱话题”板块。在该板块会提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问题,供用户回答。

图:《我的妈妈是同性恋》洋葱话题截图

5、无图不文章,巧用多媒体形式

图:普吉岛翻船事件3D动画还原事故视频截图

“剥洋葱”近一年的所有文章全部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每篇文章穿插图片或视频或动画,每500字穿插一张图片,如普吉岛翻船事故制作的3D动画还原事故视频。在文章更新上面,更是保证每天至少发布一篇文章,日均发布文章392/365≈1.07篇,且一般发布时间为20时至24时,而对于突发报道尽量当天及时发布,适应了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需要。

三、“剥洋葱people”人物报道创新的意义

(一)、关注人性的驳杂,具有启蒙价值

上文的很多分析中提到过,“剥洋葱”在对人物的描写中,注重采用客观的笔调展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对“聂案”的真凶王书金的报道中,人物并未被写成 “穷凶及恶”的杀人犯,而是一个“黑瘦、木讷”“主动承认自己是杀人犯”“同样注重亲情”的人;而在对公众人物的报道中,《“洪荒少女”傅园慧:我和另一个我》展现了“洪荒少女”平凡以及不为人知的心酸的一面。这种对人性复杂化的报道,对读者的启蒙意义是很大的。

(二)、注重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怀,为中间或底层人物画像

新闻往往有追光冲动,即会追逐那些高光的人和事,这是新闻本性使然。但会带来这样的后果:大多数光亮度不高的人和事,就无法得到新闻“感光”,致使大多数人就沦为“沉默的大多数”。新闻的这种选择性照明,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存在,忽视了中底层人群。其实,这些在主流舆论场中失语的人群,他们的生活的精彩与无奈,理应获得主流人群的关注。“剥洋葱 people”尤其关注社会中不被人们关注的小人物,通过媒体力量的关注在社会上形成舆论和影响力,往往能够推动社会群体的关注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改善,从而推进社会的进程和发展。

(三)、“剥洋葱”对深度报道的坚守

移动互联时代,信息铺天盖地,大多数人容易被困在信息茧房里,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解读所谓的新闻,或是民族主义情绪的呐喊、或是小资情调的各类矫情、或是道德式的穷追猛打、或是对主流新闻投去鄙夷的目光……这些看似真实,实则却是信息饱和的拟态环境,都是对读者刻意的迎合。在大家一哄而上大搞短消息、短视频、娱乐化播报、全媒体新闻并纷纷裁撤深度报道或调查报道的时候,剥洋葱仍然坚守,敢于固守新闻本真,勇于创新,独辟蹊径,近一年来推出多篇深度报道的特稿如《武汉研究生坠亡事件调查》《“痞子”妈妈和她的104个孩子》《致命采访:女自由记者之死》《山东费县男婴买卖现象调查》《不顾警告的出海旅行|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纪实》,其阅读量均在10万+以上,显示出深度报道的生命力。

《武汉研究生坠亡事件调查》截图 《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纪实》截图

四、“剥洋葱people”人物报道创新的反思

(一)、新闻之真与文字之美的纠葛

博尔赫斯在《读者的迷信》一文中曾指出:“今天的文学经常出错的是过分强调语势。结论性的语言,炫示性的预言,天使式或者超人式的语言(唯一、从不、永远、安全、完美)来自于所有作家的商业化习惯。他们不知道多说一句和没有把话说全都是缺乏专业素质的表现,同样,一切泛泛之词和无谓的激情都会被读者看作是语言贫乏。” 这种警示同样对新闻人物报道适用,当前新闻人物报道在表达方式上采用新鲜活泼的文字描写和叙事性的技巧以突破人物写作的原有格局,以寻求一种灵活的、更有感染力和想象力的写作风格,创造出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有过分强调文字之美、激情作文的趋势。正如学者所担忧的“如果过分追求斗争性、人情味和新奇性,有可能导致行为过度——未来吸引最大数量的受众。强调例外甚于常规,强调煽情甚于重要性,有可能为公众提供窥探隐私的闲言碎语、流言蜚语、名誉毁谤和欺人之谈,更有可能动摇人们对新闻可靠性的信心。”

(二)、出稿要快与文本过长的矛盾

新闻人物报道一般为构建立体化人物,采访信源较多,普通报道最少在5个人以上,而对于深度特稿采访人数更是多达十几位,同时采访对象的联系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也注定在时效性上无法与一般的消息通讯所媲美,但是对于人物报道同样讲求与同类媒体的时效与竞争,对于大多数人物报道记者而言,遇到热点选题往往通宵达旦的赶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也存在出稿过快而对于某些信源无法核实甚至于忽略的现象。

同时对于人物报道而言,因涉及到人物背景环境等内容的交代,文本一般在3000字以上,阅读时间在5分钟以上,对于部分报道甚至于文本超过10000字,阅读时间在20分钟以上,在当下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读者的注意力被不断的稀释,过长的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阅读负担,暂且将3000字作为读者的阅读可接受时间,但是剥洋葱的3000字以上的报道仍然占多数,是否可以考虑以类似于小说连载的方式呈现呢?同时文本过长的另一个原因是对于环境的过分渲染,对于某些细节的过分叙事,然而这种环境渲染与细节叙事的标准与读者的接受度是多少呢?这些都是剥洋葱在实践中可以跟进的创新之路。

五、结语

从上文对“剥洋葱people”人物报道创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剥洋葱people”在报道对象选择以新闻热点与民间小人物为主,在报道选题上扎根网络基因、注重热点追踪、适时策划专栏,在文本构建上注重冲击性标题、旁观式语句、悬念式细节、互动式体验、多媒体形式,关注人性的驳杂,透视社会现实,聚焦小人物命运,为中间或底层人物画像,在新闻人物报道创新上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同时也不能忽视新闻之真与文字之美的纠葛、出稿要快与文本过长的矛盾,希望随着时间推进与经验积累,“剥洋葱people”的表现会更加令人满意。

根据“剥洋葱people”新闻人物报道的创新,个人认为其他媒体的突破之路:一是深入多媒体呈现的探索,深入对文字、影像等形式的运用和融合。移动互联网在带来颠覆的同时也带来了转机,新闻人物报道需要通过对多媒体叙事的探索来适应人们的阅读方式。二是内容和故事是新闻人物报道的根本。真实故事的市场宽广,需要发现故事的眼睛,理解故事的人。有了高品质的内容,读者、流量、变现便顺理成章。新闻人物报道要想与资本市场接轨,并赢得掌握主动权,必须立足文化产业的生产线,让人物报道成为故事生产线,成为文化中心,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环节。 

(责编:尹峥、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