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传媒频道|人民网研究院

--2018复旦大学篇

获奖名单

2018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
刘晴、俞驰韬、王风范、梁方圆、马纯琪、张知晓
2018人民网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
一等奖:翟亭亭、展翼飞;施畅
二等奖:王海蓉;易若彤;庞思红;郝安琪、夏嘉营、胡鉴倪
三等奖:彭冰洁;胡佳丰;范佳秋;李晗;冯文丽;张程喆

往年奖学金获奖论文回顾:

2017复旦大学篇
2016复旦大学篇
2015复旦大学篇
2014复旦大学篇
2013复旦大学篇
2012复旦大学篇

优秀论文一等奖(2)

翟亭亭 展翼飞

西方新闻受众对半自动化视频新闻与人工视频新闻可信度的用户体验比较研究
人工智能的发展革新了新闻的生产方式。西方一些新闻机构如美联社早已开始在算法的帮助下生成新闻内容,称作新闻自动化,由具有高结构化数据源的算法生成。许多研究对自动化新闻和人工生产的新闻做了对比,但研究的文本是传统文字新闻,针对视频新闻的研究很少见。而现在,像Wibbitz和WSC体育这样的在线平台正在越来越密集地提供此类服务。因此,我们决定深入研究自动化视频新闻,旨在了解用户对半自动视频新闻和人工视频新闻可信度的用户体验。研究发现,是否知晓作者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当受访者不知道新闻作者是记者还是机器时,他们对人工视频新闻和半自动视频的可信度认知没有显着差异。
详细 >>

施畅

中国传统媒体付费墙的困境与突围——基于对财新传媒的个案研究
付费墙(paywall)意指新闻提供商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的准入系统。美国严肃大报《纽约时报》付费墙的成功,给欧美报业带去了新的希望,也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2017年10月,国内财新传媒宣布实行“全面付费”,成为当前中国新闻业付费墙改革的开路先锋。这一变革成效几何,又前途何在?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财新传媒付费墙的探索过程及效果问题,为中国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些启示。
详细 >>

优秀论文二等奖(4)

插入文字代码如下

王海蓉

中国主流媒体在YouTube上讲好中国故事策略探究——以CGTN为例
在新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中,社交媒体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视频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视听形式,更是兼具传播热度与广度。中国主流媒体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排头兵、中国故事的主要讲述者,应该重视社交媒体账号的运营和叙事策略的探究。本文主要以国际主流视频社交媒体YouTube为平台的中国主流媒体代表CGTN发布的视频为总样本,按照视频热度排序选取其中观看次数最多的50个视频,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其叙事形式和特征,得出热度视频总体在标题上避免突出地域元素;视频长度上短于5分钟;所属议题分布较为集中,政治、社会、娱乐类视频更受欢迎;视频叙事评价总体倾向于正面;视频在呈现形式上偏向于原汁原味,或仅添加适度的字幕说明;用户反馈程度普遍较低。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文献阅读,为改进中国主流媒体在国际社交平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提供了五点建议。
详细 >>

易若彤

网络音频平台付费节目的知识传播研究——以蜻蜓FM为例
知识传播的形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移动终端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丰富,受众的消费习惯和结构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在消费活动中,受众会更加重视知识层面的附加价值。音频内容已成为高质量内容的首选形式,因为其具有在分散的场景中的伴随性和易于获得的优势。网络音频平台不断在初始信息的基础上附加知识层次的内容,其出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本研究选取蜻蜓FM及其付费节目作为研究对象,从使用和满足理论的视阈出发,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探究蜻蜓FM的生产和传播活动,总结互联网音频领域知识传播的特征。
详细 >>

庞思红

从“傻白甜”到“大女主”——我国“玛丽苏”影视世界中女性社会性别心理变迁
作为社会民众日常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电视剧的总体倾向是反映社会心理变化的重要风向标。影视视听语言,由于其显著的“短路符号系统”特征,即记录性所带来的观众的心理“认同性”和“同一性” ,使得绝大部分受众“一看就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跨越时间和地域局限的大众性。作为传承历史从未中断的文化群体,中华民族整体在社会性别心理上历史积淀久远、成因晦涩复杂。现当代影视世界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社会女性身份认同的变化发展。本文从我国近几年较为热门的影视剧目出发,基于新闻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在新媒介语境下女性身份认同转变现状进行简要分析探讨。
详细 >>

郝安琪、夏嘉营、胡鉴倪

情绪传递、话语冲突与关注不平衡:“垃圾焚烧”议题下媒体与公众的互动关系
由于涉及到企业、专家、政府、民众等多方利益,并有媒体参与传播,作为城市废弃物处置方式的垃圾焚烧尽管被视作是一项可行的新措施,却一直是社会争议的焦点与各方利益博弈的中心。
详细 >>

优秀论文三等奖(6)

彭冰洁

“付费墙”与新媒体转型——从《华尔街日报》看中国媒介融合的未来
近两年,付费策略成为国外很多大型传统媒体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尝试,也成为数字化转型能否顺利的关键。《华尔街日报》以其一以贯之的付费策略,成为新媒体转型的标杆,创下了“从未亏本,始终盈利”的神话,《华尔街日报》网络作为全球最大、也是最为成功的付费新闻网站,目前拥有近159万 订阅用户。在中国媒体陆续步入转型期的当下,深入探究《华尔街日报》的“付费墙”战略,将有利于对未来中国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详细 >>

胡佳丰

移动互联时代的新闻人物报道创新 ——以新京报微信公众号“剥洋葱people”人物报道为例"
“剥洋葱people”在报道对象选择上以民间人物、新闻热点人物为主,在报道选题上扎根网络基因、注重热点追踪、适时策划专栏,在文本构建上注重冲击性标题、旁观式语句、悬念式细节、互动式体验、多媒体形式,关注人性的驳杂,透视社会现实,聚焦小人物命运,为中间或底层人物画像,在新闻人物报道创新上作出了有效的探索,同时也不能忽视新闻之真与文字之美的纠葛、出稿要快与文本过长的矛盾,希望随着时间推进与经验积累,“剥洋葱people”的表现会更加令人满意。
详细 >>

范佳秋

商业新闻网站在公共事务报道中的社会责任:以腾讯新闻的精准扶贫报道为例
本文关注以腾讯新闻为代表的商业门户网站对精准扶贫议题的建构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媒体社会责任。商业门户网站不同于传统媒体,它们以市场为导向,同时缺乏自主采编的权力,它们的媒体社会责任主要通过对转载报道的重组和自身原创资源的调动来实现。在对于精准扶贫这一重要公共事务议题的报道中,腾讯新闻通过建构权威性、正面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等方式来体现其社会责任,但报道中还存在不全面、不深入、原创不足等问题。在坚持维护中央权威、积极报道精准扶贫成果的基础上,商业门户网站对于精准扶贫议题的报道应当坚持权威与原创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宣传与监督相结合,关注如何通过将转载稿件与原创资源的结合来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的积极功能,以助推相关工作的进展。
详细 >>

李晗

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新模式:新闻推荐平台的理念、实践与思考——以“今日头条”为个案
在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的当下,大数据的发展状态可以说是业界的实践在引领,学界的研究在追逐。[ 喻国明,王斌,李彪,杨雅,传播学研究:大数据时代的新范式,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 而近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基于大数据的推荐系统正在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带来颠覆性的变革。因此,本文将以“今日头条”(目前国内最大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新闻推荐产品)为个案,对“新闻推荐”兴起的背景、其对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带来的变革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探讨。
详细 >>

冯文丽

信息即媒介——《纽约时报》的新媒体战略研究
《纽约时报》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百年大报。它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新媒体战略转型,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风向标。新媒体技术带来社会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时报的创新需要从网络社会的外部来看其内部的运作。网终社会的社会关系改变,媒介从纸质变为多媒体,读者成为用户,“信息”成为“媒介”,时报以新闻生产方式的根本创新,带来新闻产品如数据新闻、视频,新闻渠道如社交媒体、app等各种创新。新媒体时代的时报成为“重塑社会脉络”的新社区。
详细 >>

张程喆

“视觉公共性”视阈下的虚拟现实
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崛起,成为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具有沉浸式传播的特点,能够实现跨时空仿真交互、在场交流的效果。长期以来,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具有两条路径,一条是理性的“言说公共性”,另一条则是感性的“视觉公共性”。当虚拟现实这种新型媒介形态被用于公共表达和政治传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本文中,一方面,笔者运用“视觉公共性”的理论来分析虚拟现实在公共表达与政治传播中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对现实实践中虚拟现实被大量用于宣传片导致公共性的缺失进行原因分析。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