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人民网首页传媒频道|人民网研究院

--2016复旦大学篇

历年获奖名单

  

2016人民网奖学金获奖名单:
一等奖:武涛、周昱含
二等奖:于济洲、王邹红、韩鑫、周媚
2016人民网优秀论文获奖者名单:
一等奖:范佳秋
二等奖:辛梓、朱忆翡、刘夕铭、赵敏、
    王博文、张岩松、柏天予
三等奖:陈哲、汪婷、成立、刘琛

优秀论文一等奖(1)

范佳秋

恐怖袭击事件报道的框架建构——以人民网、澎湃新闻、英国卫报网站对法国尼斯恐怖袭击报道为例
恐怖袭击事件在世界范围内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关注,在报道这类事件时,媒体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本文以2016年7月发生在法国尼斯的恐怖袭击事件为案例,选取人民网、澎湃新闻、英国卫报网站在事发后五日内的相关报道进行对比分析,三家媒体在信息整合、报道融合、事件建构、事件解析、互动参与等多方面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可以得出,媒体报道恐怖袭击事件时,应该迅速有序地整合信息资源,通过细节还原第一现场,跟进对事件的多层次解析,并且可以引导受众参与互动,凝聚社会共识,杜绝恐怖主义的二次蔓延。
详细 >>

优秀论文二等奖(7)

辛梓

可视化“数据新闻”:电视新闻报道新形态
可视化“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形成了新的电视新闻报道形态。本文归纳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四种方法,主要有仿影图形法,实现事物的“可视化”;由数到物,实现数据的“可视化”;逻辑关系的“可视化”;加入声音与动画,形成连续动态的可视化。并结合电视媒体的可视化实践,分析数据食物链对新闻编辑团队的价值与影响。
详细 >>

朱忆翡

政务微博时代的城市治理:网络对抗与网络协商——基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城新闻办公室微博的内容分析
网络空间中的网络对抗与协商是公民网络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在备受网民追捧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推动公民参与,加强官民互动,创新城市治理的重要媒介工具。本文通过随机分层抽样抽取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城市新闻办公室官微的612条微博,考察其中对网络对抗产生与网络协商达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各种对话沟通特征中,为公众提供有用信息,尤其是提供对本地公众有用的信息,是引起公众关注和参与,获得信任的关键因素;同时,对难以和公众对话的政府机构而言,其在社会化媒体空间的对话沟通同样产生了积极效果,尤其在吸引公众关注和参与方面。
详细 >>

刘夕铭

新媒体背景下党政官员媒介素养研究——基于上海地区党政干部微博的内容分析
本文从媒介素养的概念出发,选择了在参与式行动范式背景下的 Buckingham-Livingstone 四维度模型。通过对上海地区四个党政干部微博的抽样,对 202 条微博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最终从媒介的接触、分析、评价与内容创造四个层面对当下的上海地区官员个体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且从阻碍因素与促进因素分别探究了现状背后的原因与可能的改变方式。最后,对模型在中国官员群体语境下的适用性提出反思,提出在官员媒介素养中,应当将身份意识作为出发点,将政治沟通作为媒介使用目的。
详细 >>

赵敏

从文本互文性看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以人民网2014年APEC期间报道为例
本文以人民网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的相关报道为语料,从文本互文性的角度出发,探究人民网新闻报道如何把文本互文性作为一种语言资源和策略运用到新闻报道中,以构建中国国家形象。本文认为,互文性是新闻报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策略。人民网作为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作为国内外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渠道,在编写新闻时巧妙地使用文本互文性,尤其是文本互文性的显著表现——转述,传达事实,表达观点,以尽量客观且有说服性地塑造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做出重要贡献。
详细 >>

王博文

新媒体时代用户生成内容(UGC)版权保护研究
Web2.0时代带来了数字化新媒体形态的崛起,也滋养了广泛的用户生成内容(UGC),在这样一个重视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网络环境中,UGC作为个人表达和创作的形式给社会文化、艺术、科学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充满活力的改变。而伴随着UGC的迅速发展,各类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中尤为突出的是UGC用户版权问题,而这一问题却未受到公众和法律界的特别关注及系统研究,学术界的研究也绝大多数集中在UGC内容侵犯PGC或其他传统版权作品的领域。本文结合新闻传播学和法学的知识,通过对UGC概念分类讨论,确定何为UGC;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版权法的研究,讨论UGC中何种作品享受版权保护;通过对UGC平台的相关研究,判断平台方在UGC遭受侵权时承担的责任和角色;通过对UGC用户遭受侵权的不同案例分析,探讨UGC用户维权的困难之处。最后借鉴国外法律和先进技术,结合中国国情,探讨UGC用户维权的渠道和方法,为促进UGC的创作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措施。
详细 >>

张岩松

本土另类媒体的传播实践与发声:以《女声》个案为例
本文以北京的女性NGO组织“妇女传媒监测网络项目”下的另类媒体《女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和对其工作人员的深度访谈,研究其议题的设置、内容的特点、流通的模式,从而以此关照中国本土另类媒体的发展状况。同时,有学者认为“另类媒体是有效赋权弱势者的文化手段”,本文亦试通过研究,探究本土的另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赋权作用。
详细 >>

柏天予

当虚拟现实融入两会报道:大学生媒介使用如何影响政治信任?
作为一种技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以下简称“VR”)发展至今已30年有余。近年来,VR开始逐步成为一种媒介技术。尤其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大媒体争相运用VR技术进行报道。本研究从媒介技术的视角看待VR,通过比较传统视频和VR视频,探究VR视频的观看行为与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观看VR并不必然加强政治信任,提升视频给观众带来的沉浸感才是促进其政治信任的题中之义。
详细 >>

优秀论文三等奖(3)

陈哲

社交媒体上的新闻分享行为研究——以上海大学生为例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加剧了报社、电视台等传统新闻组织的衰落。越来越多的阅听人从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资讯,越来越多的新闻组织也开设微博、微信账号。在这个变局之下,新闻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
详细 >>

汪婷、成立

人工智能与艺术报道
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从信源的采集、数据的分析到报道的生成,艺术报道将呈现出新的特点。更为广泛的信源涵盖面,更加精确的信息获取方式,使艺术报道尽可能减少了记者的主观倾向,更具全面性;搜集到的大量、高速、多样、有价值的“大数据”在分析处理后生成可视化页面,记者能从中高效快速地获取所需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增强报道的直观性和准确性,使报道更加形象生动;最终生成的“数据化”艺术报道,由数据贯穿始终,具有“精确新闻报道”色彩,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更富客观性与权威性。能够满足多元需求的艺术新闻报道,彰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最终将使艺术报道在新闻领域的价值与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详细 >>

刘琛

“前台内容,后台社群”——从《罗辑思维》看互联网知识社群传播模式
《罗辑思维》的传播模式为“知识类节目+知识性社群”,二者相互呼应,以节目凝聚“爱智求真‘的知识共同体,以社群活动扩大节目的知名度,并依托社群平台,给社群成员带来广泛的社会资本和信息沟通途径,凝聚社群成员的价值认同,同时,从社群成员“供养”中获取价值反哺自媒体节目。总而言之,《罗辑思维》打造了一个完整而可持续的传播与盈利模式。但是,另一方面,利用社群成员的信任牟利的行为,在不断侵蚀社群的感情根基,知识社群不断滑向过度商业化的道路。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