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内容,后台社群”——从《罗辑思维》看互联网知识社群传播模式
摘要
《罗辑思维》的传播模式为“知识类节目+知识性社群”,二者相互呼应,以节目凝聚“爱智求真‘的知识共同体,以社群活动扩大节目的知名度,并依托社群平台,给社群成员带来广泛的社会资本和信息沟通途径,凝聚社群成员的价值认同,同时,从社群成员“供养”中获取价值反哺自媒体节目。总而言之,《罗辑思维》打造了一个完整而可持续的传播与盈利模式。但是,另一方面,利用社群成员的信任牟利的行为,在不断侵蚀社群的感情根基,知识社群不断滑向过度商业化的道路。
关键词
自媒体,社群传播,盈利模式
一、前言
2012年12月21日,《罗辑思维》第1期节目正式上线。主打产品是《罗辑思维》视频节目,主持人罗振宇是节目的灵魂人物,他在2015年罗辑思维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这样介绍自己的公司,“罗辑思维是一家提供移动互联网时代支持服务的公司,叫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服务商,我们将重点推出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为这个时代人的知识增长提供服务。”
《罗辑思维》的成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截至2016年2月29日,微信公众号活跃粉丝的数量达到650万。 第二,《罗辑思维》视频节目的播放量在34,045万,粉丝数量为1,170,671。《晓说》的视频播放量为59,297万,粉丝数量为244,232。相较于《晓说》主持人高晓松本身的知名度,我们发现,《罗辑思维》在三年时间内做到粉丝数量超过《晓说》,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数十万铁杆粉丝,由一款互联网自媒体视频产品,成长为当前影响力最大的互联网知识社群之一,其背后的原因值得进行探究。
相较于一般的自媒体视频节目,《罗辑思维》在传播形态、传播渠道、传播策略和盈利模式上都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张贞(2014)认为,《罗辑思维》的成功源于商业模式与节目定位的一致:基于知识社群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马莉英(2014)认为,《罗辑思维》实现了从自媒体平台向社群经济的转向。
在阅读多篇探讨罗辑思维传播模式的论文后,笔者发现,这些论文主要集中于对“社群经济”和“自媒体‘二者单独的探讨,而忽视了作为”前台“的内容生产与作为“后台”的社群传播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带来的盈利可能性。这恰恰是《罗辑思维》与传统知识类自媒体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将从新闻学、社会学视角审视《罗辑思维》的传播模式,并批判地看待这一传播模式背后的商业和政治考量。
二、大众传播形态——网络自媒体视频
《罗辑思维》最先作为一档脱口秀节目出现在公众眼前,2012年12月21日第一期《末日迷信向死而生》在优酷资讯频道上线。它的节目内容涵盖成功学、政治、历史、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但这并非《罗辑思维》的首创。在网络知识类节目领域,高晓松的《晓说》漫谈见闻和历史,梁文道的读书栏目《一千零一夜》则对书籍进行私人化解读。对比可以看出,《罗辑思维》的特异之处主要有:
在显性层面,节目内容的设置,易于简洁高效传播知识。《罗辑思维》除早期试播节目在20分钟左右外,其他时长均在40分钟左右,坚持一期节目一个主题;不具有连贯性,无法猜测节目的主题选择;以故事带道理引申,观点新奇,一反常规;节目画面简洁,罗振宇处于正中央位置,画面切换频率较低,基本不会游离出主持人的形象范围,也没有多余的节目包装。
以上三点都与《晓说》形成鲜明对比,《晓说Moring Call》更多是漫谈,主持人高晓松侃侃而谈,节目短则一期,长则六期;从一个点辐射到一个面,多为叙述历史史实与见闻,把个人观点与叙事分开;话题的选择上会在微博听取网友意见;根据节目需要出现历史画面和素材。
综上,笔者认为,《罗辑思维》在内容上满足受众猎奇的欲望,在节目时长上满足短时间获取知识的需要,节目画面简洁而符合大众审美,单纯靠听也可以把握节目内容,适视频和音频两种版本,以上都是它得以快速传播、获取极高视频播放量的原因。
在隐性层面,采取隐蔽的形式,进行价值观念的灌输。
第一,传播技巧的运用。《罗辑思维》视频节目运用了“讲故事加道理引申”的内容展现方式和“诉诸理性”的传播技巧,通过缜密的论证企图说服受众接受道理。论证上常常采取反证归谬的方法,从符合认知范围的常识出发,推出一个不合常理的结果,然后归谬,推翻原有的结论,揭示新的结论。这种逻辑方式给受众以极强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受众在听故事中逐渐进入罗振宇构建的知识世界。
然而,正如《罗辑思维》的口号说的那样,“死磕自己,愉悦大家”,罗振宇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解书本菁华的时候,剥夺了受众对于书籍主动理解的权利,形成一种“主动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美国社会批判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相比文字媒介,视觉媒介由于其形象性内容和情感的冲击,迎合了大众获取知识快餐的需要,因此, “不可避免地要在人类经验范围内制造一种对常识知觉的歪曲”。
第二,卡里斯马权威的建立。
《罗辑思维》主持人罗振宇发明了一个术语“魅力人格体”来概括自媒体经验,笔者未找到具体含义阐释,从其使用语境来看,它指的是:一位公众人物以其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突出的性格特点为人熟知,吸引了一批忠诚的追随者,追随者对他的崇拜和信任延伸到相关产品上,对魅力的消费转化为对产品的购买力。
这个概念与马克思·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提出的“卡里斯玛权威”相似。卡里斯马权威,又称魅力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的合法性来自于特定领导者的个人品格,以及他的追随者们赋予他的品质。
罗振宇的人格形象和精神特质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歪嘴胖子的形象具有幽默和可亲的特点,他的身上聚集了“饮食男女”“不端着”“自恋”的世俗化色彩,言辞的轻松活泼部分遮盖了说教。第二,死磕的匠人精神唤起受众对罗的人格尊重,进一步延伸至带有“罗振宇”标签的产品信任。第三,勇于创新和改变的低姿态,给人活力、希望、激情的丰富联想。总而言之,罗振宇是一个兼备“世俗”与“执着”精神的“互联网思维”先驱者和实验者。
卡里斯玛权威的构建同样需要适宜的社会土壤。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以传播资源的泛社会化和传播权力的平民化为特点,既往经验和知识似乎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罗振宇称之为“溶解”和“强制拆建、异地重建”。 正是把握住和顺应了社会大众对互联网生存模式的饥渴和想象,罗振宇的价值观倡导成为知识交易市场的稀缺性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魅力。罗振宇“卡里斯玛权威”的一个证明,就是在第一期的会员招募中,对会员福利不做任何承诺的情况下,5500个会员名额短时间内被抢购一空,而罗振宇团队入账1600万元。
第三,话语体系的构建。
罗振宇将自己定义为一位自由主义者,他对“市场经济”和“个人至上”持有一种毫不掩饰的褒奖之意。其观点可以在哈耶克等自由主义学者那里找到源头,即主张社会制度的进化论理性主义,基于人们人们知识的有限性,提倡人力资源配置时“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在罗振宇看来,互联网恰恰给“自由主义”观点实践提供了沃土,因为社会连接的成本在大大下降。价值观在节目中的具体呈现就是,他在节目内容中巧妙的推销商业文明和自由主义一系列价值观,透露出一种迎合的趋向。例如在《你因挣钱而伟大》中,以《富兰克林传》一书为例为美国的商业伦理辩护,宣扬功利主义的天然合理性。
伯明翰学派学者雷蒙德·威廉斯认为,在大众所生活的整体社会中,每当涉及对传播与文化的讨论时,便不可能脱离社会中的各种权力关系。 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揭示:“我们应该承认,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是直接相连带的。” 《罗辑思维》构建了一整套阐释互联网思维的话语,如用互联网思维吃霸王餐,建立连接,U盘化生存,魅力人格体,IP···话语的背后就是中国互联网大潮中正在崛起的商业力量,他们正在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并与中国的官方话语权展开舆论场的争夺。
《罗辑思维》在传递互联网前沿知识的同时,也将一套自由主义的价值观灌输个受众。出于对市场稀缺性知识的渴求,以及心理上对快速变化的不确定性世界的恐惧,受众选择观看《罗辑思维》看似是一种主动选择、“需求-满足”的过程,却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长期浸润在节目的话语体系中,罗氏话语的不断重复、强调、累积,极有可能带来受众不加判断地认同罗振宇的价值观,出现传播学上的“涵化效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