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武汉大学2018

新型主流媒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报道框架

——基于人民网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2008—2017)

孙志鹏
2019年01月09日19:22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长期以来,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疆,且人数较少。因而在内陆民众看来,少数民族仍然是相对较神秘的一个群体。而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的新型主流媒体“人民网” 近10年来对少数民族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来构建出在人民网报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究竟是什么。通过媒介所构建的这样一种“拟态环境”,在广大民众的视野是少数民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通过数据统计及分析,主要发现有: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在数量上虽逐年增加,但总量仍然较小;报道以消息为主,侧重告知;文化、民生新闻是人民网报道的重点;报道倾向上以正面中立为主。同时根据分析,人民网在报道少数民族时形成了三个较为固定的框架:“帮助”、“新鲜感”、“民族团结”。这三个框架某种程度上通过“议程设置”的功能,构筑了人民在了解少数民族时的一个“拟态环境”,并进而影响到了对少数民族的认知。

关键词:人民网 ; 少数民族 ; 框架

Minority image in the framework of mainstream network media reports

——Analysis of ethnic minorities based on people.com.cn reported

Abstract:The minority is a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has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Bu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of ethnic minorities are located in the border areas, and fewer,Therefore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ublic view, the minority group is still a relatively mysterious.

And based on the current mainstream website "domestic people.com.cn" nearly 10 years of

Minority Report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To construct what is in people.com.cn reported in the minority image. To construct what is in people.com.cn reported in the minority image.Such a "Pseudo Environment" constructed by the media, in the majority of people's vision is minority in the end is what kind of existence.Through the data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People's Daily reported on minorities in the number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the total amount is still small; report to news, focusing on disclosure; culture, is the focus of people's livelihood news network reported; report tendency to positive neutral.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people.com.cn formed three relatively fixed in the framework of minorities report: "help", "fresh", "national unity".Through 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the three frames to a certain extent, build peop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a "Pseudo Environment" minorities, and thus affect the cognition of minority.

Key words:  people.com.cn ;minority ;framework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民族”是指其每一个成员共享一个历史疆域、共同的传说、集体、文化、独立的经济体和共同的责任和权力的人群。[1]而在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均为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内部,一个或几个人口占多数的民族被称为主体民族,而人口较少的其他民族则被称为少数民族。而在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国一直以来奉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10643万占全国人口的8.41%,比2000年的1523万增长了16.70%。

然而,“少数民族”这一群体长期以来在我国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尽管今年来人口流动不断加大,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但是少数民族在广大民众的眼中仍然有着一丝神秘感。特别在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以及发生在2014年的3.1昆明砍杀事件都让少数民族这一群体蒙上了神秘面纱。

同时,汉族与少数民族、内地与边疆、内地的汉族与少数民族间似乎有着一种陌生感。而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在信息传播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闻媒体将时间呈现在民众的面前,让民众知道了事件;而在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也通过自身观点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设置了议程,构建了某种程度上的“拟态环境”,从而对受众产生影响。但是虽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少数民族的工作,广大媒体也一直坚持不懈地少数民族地区建设进行报道,然而其宣传效果却不太理想。

按照鲁宾斯坦( Rubinstein)的定义,“形象”指的是一个人或群体传达给另一个人或群体的讯息。[2]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少数民族的形象传播是国际形象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整体形象在国外受众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战略意义。

同时,近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初开始,随着网络的发展,以网络媒体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代替传统媒体成为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对于个体来说,而网络媒体作为广大民众了解少数民族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以及移动客户端的使用率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了接触少数民族的第一个消息源。因而对网络媒体的少数民族报道进行分析,通过对网络媒体对如何呈现少数民族的,又是如何表达对少数民族的观点进行解读,能够得出人民网在少数民族报道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承担怎么样的责任以及存在着怎么样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运用媒体这一武器,最大化其积极作用,更好地报道少数民族的相关消息,也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框架”概念源自贝特森[3],由戈夫曼将这一概念引入文化社会学,后再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将社会现实转化为主观思想的重要凭据,也就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与思考结构。框架理论被广泛地用以分析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的组织原则和探讨传媒对人们认知特定群体形象的影响因素,习惯称为“新闻框架”。[4]

在网络媒体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中也必然存在着报道框架,也就是网络媒体对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媒体自身的框架于其中,并通过其报道得以展现,并通过新闻来影响了受众对少数民族的看法[5]。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媒体中少数民族形象的报道框架进行分析,尽力还原出在网络媒体下的少数民族的形象,以及其报道框架的具体情况及内容。并对其进行分析,探寻网络媒体对于“少数民族”这一群体的新闻框架,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目的

1.研究对象

本文以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类新闻题材。选择人民网主要出于如下考虑:

一是基于网络媒体的特点。首先,从提供研究素材的角度看,网络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更容易搜集材料。由于网络媒体不受出版时间因而可以提供更多更全的可供研究的报道素材。[6]其次,从报道特点看,网络媒体不受版面限制且报道体裁多元,各类新闻都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的已汇总报道,因而更具代表性。再次,网络媒体目前的覆盖面应该为最大,相较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受众面更加广泛,影响力也更广。综合以上三点,网络媒体是具有广泛影响,且不受时间版面限制的,能为研究提供充足素材的媒体形式。

二是基于人民网的特点。首先,人民网创办于1997年1月1日,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坚持“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以“多语种、全媒体、全球化、全覆盖”为目标,以“报道全球、传播中国”为己任。这是人民网在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中能更全面、更公正地进行报道。其次,人民网是目前国内最主流的党报网站,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主流网络媒体,并且人民网凭借着其强大的采编力量较其他网络媒体拥有更加权威的报道以及媒介公信力,在舆论场中占据重要地位[7]。

2.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本文希望实现的总体目标是探寻到人民网对少数民族报道的特点及其框架,并探究在人民网构建下的少数民族形象究竟是怎么样的。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点目的:

一是人民网是如何报道少数民族的,是如何构建少数民族报道的新闻框架?

二是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具有什么特点?

三是探寻人民网在少数民族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文的总体思路是以框架理论为基础进行的定量研究,,在新闻报道内容类目构建的基础上开展统计分析,从宏观上得出人民网对少数民族报道框架构建的总体特点,并尝试还原出在人民网报道中少数民族的形象。

2.研究方法

本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采用内容分析、文献分析等的研究方法对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框架进行研究。

首先,运用文献对我国已有少数民族报道的研究现状和框架理论进行回顾;其次对人民网2005年至2014年的少数民族报道进行宏观的内容分析,具体分析报道的主题、来源、报道倾向、报道形式等内容。[8]

内容分析法是媒介内容研究中的常用方法,是“关于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的研究法”。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结合新闻框架研究,展现新闻内容的特性与规律,通过明显的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归类和分析,来了解人民网在少数民族报道中的文本特征和倾向性,展现出它们的报道框架[9]。

由于样本总数过于庞大,所以采取抽样方法对报道进行分析,具体抽样方法如下:

(1)样本抽取

本文旨在对人民网在2008—2017年间关于少数民族方面的报道进行分析。由于数据过于庞大,所以采用抽样的方法进行文本收集,在人民网的站内搜索中以“少数民族”,“某某族”(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民族)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利用抽样,以每月的5号,15号,25号作为抽样选择日期,从2008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2日,共抽取10年。共获得有效样本558篇新闻。在抽样过程中,同一则新闻以不同形式重复出现的只算一次报道[10]。

(2)分析单位

以从人民网中抽取的样本为基准,所获取的每个新闻均为一个分析单位,判断依据为有独立的标题并且有记者署名。

3.研究局限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进行分析,探寻其少数民族报道的框架特点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试图为媒体在弘扬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帮助。

但是本文在以下方面存在局限,也是后续研究中值得继续深入之处: 一是由于资料搜集方面的限制,本研究只是截取了2008-2017年10 年为研究时段,无法反映出人民网以及网络媒体自诞生起一直以来以来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历时性变化;二是没有对受众框架进行研究分析,如若能够同时贯穿对新闻文本以及对受众的框架研究,就可以使新闻框架研究得出更为完整的结论。

(四)文献综述与理论回顾

1.我国媒体对少数民族报道的研究综述

通过对此前文献的搜集阅读,发现目前国内对少数民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宏观概括上,从宏观层面对少数民族这一群体的形象进行分析,但缺少对少数民族这一群体具体从媒介形象领域进行的研究。另一方面,已有的少数民族的媒介形象研究大多侧重于理论或侧重于文本分析,并没有将二者有机结合[11]。

在少数民族形象构建方面,张媛在《官方媒体中的少数民族形象建构—基于人民日报少数民族报道的分析》一文中从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角度考察,认为有关少数民族形象的报道中总体态度为中立立场,侧重政治、经济报道。江康宁在《论全球化时代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一文中提出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形象是各民族国家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民族复兴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单晓红在《报纸传播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一文中提出云南当地纸媒在报道少数民族时在报道体裁、内容上存在着种种问题。陶喜红、李婷婷在《中国民族形象对外传播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一文中认为中国传媒需利用民族文化传播带动民族形象传播,进一步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在网络媒体对少数民族的报道方面, 严燕群在《网络媒体报道中党政领导干部媒介形象研究 ——以新浪网报道为例》中采用了内容分析法,以新浪网为例探讨了网络媒体报道中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形象是负面多还是正面多,以及在构造党政领导干部形象中存在的问题。杨光宗在《建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新媒体平台的思考——以武陵民族地区为例》一文中结合武陵民族地区的新媒体发展及应用状况,分析和解读新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建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新媒体平台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陈静静在《互联网与少数民族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以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为例》一文中对族群认同理论梳理的基础上认为,新近的将社会场景因素纳入族群认同建构的理论观点,改变了传统的线性的、强调文化同化和适应的个人族群认同建构模式,也为多维文化认同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持。她将云南少数民族网络媒介视为少数民族自觉建构文化认同的文本,分析了互联网推进多维文化认同建构的可能性。互联网,以其游走于"整合"和"断裂"之间的巨大张力,对包括族群认同、地域认同和国家认同在内的多维文化认同体系的整合可以产生更广泛的推动作用。

在新闻报道框架方面,彭光芒在《关于“黄金大米”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中以凤凰网为例对该事件从框架角度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报道框架的构成与特点。罗以澄、陈刚则在《伦新闻媒体对争议性时间的报道框架—以 “华南虎照片”时间为研究对象》一文中通过对几家媒体进行量化分析,运用框架理论,探讨了媒体如何设置新闻框架。罗坤瑾在《框架理论下少数民族议题的媒介呈现》一文中以框架理论为基础,考察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纸媒对少数民族的相关报道,并认为纸媒在报道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刻板模式。

2.框架理论回顾

框架作为考察人的认知与传播行为的学术概念,最早见于人类学家贝特森于1955年发表的论文《一项关于玩耍和幻想的理论》中。这篇文章中,贝特森提出了元传播的概念,所谓“元传播”,即人们为了传播而进行的传播行为,包括对所传递符号的定义及其诠释规则的规定。

不过,对新闻框架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的,是社会学家E. 戈夫曼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12]在这部著作中,戈夫曼明确为框架做出了这样一个定义:“框架指的是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郭庆光因而认为框架有双重含义:第一,框架(frame)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由此而言,戈夫曼的“框架”概念与皮亚杰的“基模”(schema)概念有着高度类似性,两者都用了“认知结构”这一核心词来界定自己的概念,都认为它们既是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积累,同时又是人们处理新信息、认识新事物的一种导引机制或者“建构”机制。

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闻框架”(news frame)两个学术概念。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化处理的组织框架,它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介信息生产和传播过程的研究。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则称为新闻框架。[13]

关于媒介框架或新闻框架,D. 桑德斯曾经做过这样一种解释:“媒介框架就是进行选择的原则——是强调、解释与表述的符码。媒介生产者常用它们构建媒介产品与话语,不管是文字还是图像的。……媒介框架能使新闻记者对错综复杂、常常矛盾的大量信息进行迅速而例行的加工与‘打包’。因此,在对大众媒介的文本进行编码的过程中,这些框架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制度化环节,而且,在形成受众的解码活动上还可能发挥某种关键性作用。”新闻应简明扼要地向受众提示新闻事件的性质和意义。在这个意义上,J·M·坦卡德把新闻框架的建构定义为“采取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和精心处理等方式对新闻内容提供背景,并提出中心议题的活动”。这里的“中心议题”,实际上也就是一条新闻的中心思想。

20世纪80年代迄今,框架研究一直是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基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建构论的框架理论,把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看做是一种建构现实及其意义的活动,认为媒介通过建构不同的新闻框架向我们呈现现实、定义现实。[8]媒介呈现和定义现实的活动具有特定的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来自于媒介的新闻立场、利益关系以及新闻生产的特殊规律的制约。主流媒体的主导性新闻框架对受众认识现实会产生重大影响,但这种框架效果又不是绝对的,它只能经过与受众框架的互动才能够体现出来。

二 、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框架分析

(一) 类目构建

1.类目构建的原则

对于类目构建的原则,目前学者对于其大概的总结相似,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类目与研究的关系,即类目应服务与研究目的;二是类目之间的关系,受限类目彼此需独立,其次类目整体需完整。

王石番在综合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出类目的构建包括九项原则:1.符合研究目的;2.反映问题;3穷尽;4互斥;5独立;6单一分类原则;7功能性;8可操作性;9合乎信度。[14]

本研究在遵循上述原则、参考相关研究结果、结合新闻报道样本的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研究的类目[15]。

2.类目构建的种类

针对一个分析单位(一篇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由报道体现出的外在信息

①每年关于少数民族的总报道数:即人民网在2008年到2017年的10年间,每年发表的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总数,并对10年间的变化进行分析。

②报道区域:报道的重心是围绕着我国的哪个区域进行的,是少数民族地区还是内地?是少数民族的哪个自治区?

③报道体裁:即报道的形式,有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等多种类型。

④报道来源:即这篇报道是由谁所写,不同的媒体对同一题材会有不同形式的报道。而同样人民网在进行报道时,其发布的新闻也必然会体现其内在特点。[10]

(2)报道的具体内容

①报道主题:主题是一篇报道的核心,涉及到的是一篇报道报道的是什么,是新闻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王石番认为这是被容分析最一般性的类目,是应用最广、回答最基本问题的类目。不同的报道分为政治、经济、民生、文化、体育等多种类型。

② 报道主体、对象:即该报道是围绕某一人或群体进行的报道,而在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则关注报道集中于对少数民族的那个主体进行的报道。

③报道倾向:报道倾向是探究报道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媒体将自己的观点客观、真实的进行展现,但是在字里行间还是会存在着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就是报道的侧重点[16]。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

1.由报道体现出的外在信息

(1)报道数量

从人民网对于少数民族的报道数量来看,其数量变化如表1所示。从2008年到2017年一直持递增状态,无论是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总报道量,还是按样本抽取所提取的样本基本都在上升。尤其从2010年起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大幅增加。这一方面与2010年以来,少数民族逐渐从更广的范围内得到人们关注有关系,而在另一方面也与2010年起网络时代的到来与大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在2014年报道量达到顶峰,之后稍有回落。

(2)报道体裁

如图2所示,在文章的种类即报道体裁方面,可以发现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巨大部分都是以消息的形式出现,共有395篇消息,其占总样本的比例为71%,可见对于少数民族的报道,其主要功能侧重于准确地告知,用“短平快”的方法将消息传递给受众。其次占比例较大的有通讯和专访,共计58篇,占比为10%;评论、杂文、副刊有30篇,占比5%。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图片新闻有55篇之多,占比9%。可见人民网在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往往会通过突出少数民族的活动或服饰的图片来报道少数民族。而在2009年以后出现了新的报道形式:视频新闻,共有31篇占比为5%,且视频新闻数目每年都在增加,可见这一新的报道形式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地得到人们认可。

 

(3)报道区域

如图4所示,就少数民族报道所涉及的区域而言,大致涉及三个方面:第一是从全国范围内报道少数民族这一宏观话题;第二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这也是占绝大多数的;第三是内地中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根据样本数据分析发现,以国家及少数民族宏观话题角度来进行的报道占比较大,共有127篇报道,占比2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报道中,共有390篇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报道,占据了近70%比例。其中新疆最多,共有82篇,西藏60篇,云南48,内蒙45篇,广西38篇,青海30篇,甘肃30篇,四川25,宁夏22篇。剩余的主要是中东部地区的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报道,二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报道。所占比例不大,共计41篇报道,占比8%。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涉及台湾少数民族的报道便有20篇,占比近4%,可见人民网在对台湾进行报道时,台湾少数民族也是其的报道重点。

 

(4)报道来源

根据样本分析可发现,如图5所示,人民网对少数民族报道的相对集中,主要以人民日报、人民网等自身记者的采写报道为主,共计352篇出自本报本网记者之手,;其次是新华社、中新社这两家国家级通讯社,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共有145篇出自这两家之手;再次是国家政府网站如全国政协网、国家民委网等,有37来自这些官方网站;最后是一些传统纸媒的报道,如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以及一些少数民族地方的报纸,如贵阳都市报、新疆日报等,共有21篇。可以发现,人民网在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中更多地是以本报、本网的采访报道为主。

(5)报道主题

在报道主题上,如图3所示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主要集中在政治、文化、经济、民生、教育、体育、农业、军事、法律、科技等10个方面。从报道主题的数量上来看,以文化为主题的报道最多,共有145篇;以民生为主的报道其次,有105篇;以政治为报道主题的新闻为80篇;以经济为主题的报道为56篇;涉及教育的报道有63篇;涉及农业的有40篇;涉及军事的有15篇;涉及科技的有12篇;涉及法律的有9篇。可见以文化、民生、教育等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占了较大多数的比例,以这三项为主题的报道比例达到了56%。

(6) 报道主体

报道主体即被报道者的身份。根据对人民网少数民族报道的558份样本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只有155篇是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形象,对个人进行报道。而共有403篇报道集中于宏观角度,即从少数民族整体角度进行报道,如《中国政府多管齐下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应用传承》等报道,都是从少数民族这一整体上进行报道。当然这也与报导的体裁主要是一消息为主有关系,较小篇幅的消息很难有深度地进行个体的报道。而在个体报道上,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主体是官员身份,有60余篇是官员接受采访或发表观点。其余个体还有诸如商人、大学生、老师、运动员等。

(7)报道倾向

在报道倾向上,558篇样本中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中持中立立场的报道有267篇,占比48%;而持正面倾向的报道有280篇,占据了报道的半面江山,占比50%;而涉及负面的报道只有11篇,占比2%。根据分析可知,人民网在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上,总体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基本做到了中立,但在负面报道上基本很少涉及[17]。

通过以上定量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报道数量上来看,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虽每年增加,但较之网络发展的速度及其关于其他领域的报道,总量仍然较少。

2.从报道体裁上来看,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消息体裁。这说明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大多仅限于告知功能,将与少数民族相关的事件让公众得知。而对于事件背后的背景、内涵、影响等则相对较少涉及。图片新闻在少数民族报道中有着具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与通过图片能有效地传达少数民族形象有关。

3.从报道主题上看,相较于一般报道更注重时政或经济新闻,涉及到少数民族的报道大多以文化、民生、教育、体育为主,而政治经济报道相对来说较少一些。这说明有关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是人民网在报道中的一个重中之重。而民生、教育也能得到如此之多的报道与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帮助扶持政策有极大关系,这一点将在下一部分文本分析中进行更深入阐释。

4.在报道区域上,可以发现报道主要集中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新疆西藏云南等少数民族大声占据了主要报道。说明人民网在报道中更侧重于这些少数民族更集中的地区。而有127篇之多宏观报道则说明人民网集中从宏观角度对少数民族进行报道,因而也从侧面说明其对少数民族个体的报道相对较少。

5.从报道来源上看,人民网的新闻报道主要来自于人民日报或人民网记者的采写,说明人民网凭借其较高的社会地位及强大的采编力量构建了一支专业的采写队伍,对少数民族进行报道。而其他新闻来源媒体也大多为国家级通讯社和政府网站,说明人民网在新闻来源上非常严格,只有公信力较高的媒体报道才能发表。

6.从报道主体看,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大多数从少数民族这一群体整体上来进行报道,侧重于宏观的政策、事件。而由于每个个体的报道相对较少。说明人民网在报道中更倾向于整体把握少数民族报道,但这也导致报道的可读性不强,甚至由于缺乏“血肉”而导致报道失去公信力。

7.从报道倾向上看,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相对来说是以正面倾向为主,主要报道的是民族团结、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等正能量的新闻。从总体上看,基本保持了中立客观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在传递者客观发生的事实,同时也与我国目前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有关。人民网作为主流的官方媒体也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任务,因而其报道多采取正面或中立态度[18]。

三、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报道框架的特点

结合以上类目分析,通过对人民网在近10年关于少数民族报道方面的文本进行分析,大概可以得出一个其对少数民族进行报道时所选取的新闻框架,大致包括以下发现:

(一)“帮助”、“扶持”、“援助”的报道框架

在有关少数民族的报道中,人民网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帮助”、“扶持”、“援助”的报道框架。这一报道框架将少数民族在潜移默化中定义为了弱势群体,是较内陆更为弱势的一个部分。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人民网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有353篇报道是将少数民族视为被扶持的对象,涉及到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或人民的帮扶,占总样本比例的63.2%,可见在人民网的报道中“帮助”、“扶持”、“援助”的报道框架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在报道主题中,以民生、教育、农业等为主题的报道共计209篇,也在侧面佐证了人民网在报道少数民族时侧重在对民生、教育、农业等方面。[19]

具体来看,首先是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及人民的帮扶报道。根据类目分析中,报道主题一项的分析,可以发现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民生、教育这些关系少数民族人民切身利益的事项。例如:2014年的《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 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便是国家要求做好少数民族在外刘工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再比如《全国台联会长赴台参访团与少数民族乡亲亲密接触》则是两岸少数民族的交流;又如《全国人大提议立法保障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学》便是全国人大审议关于双语教学的议案。可见在很大程度上,对少数民族的报道集中于一些内地已经普及,但对少数民族还很稀奇的事件进行[20]。

其次,是对少数民族自身的报道中潜移默化所流露出的。例如《9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获助学金》便是,从少数民族平困学生的角度来采写报道,贫困学生获得奖学金很正常,但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进行报道,则其指向将会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突出“少数民族学生”。再比如《16名少数民族干部走上师团岗位》,军队年年都有军官晋升高级军官,但少数民族干部在师团岗位上还是少数,所以该篇报道的重点则进口少数民族师团干部展开。

由上可见,人民网在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框架上,无意识中便将少数民族归为“弱势群体”,在进行报道时也多以“帮助”、“扶持”为报道的主基调。

(二)“新鲜感、“新奇感”、满足“求知欲”的报道框架

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由于少数民族总体人数较少,且大多分布于分布于偏远地区,大多数内地民众与少数民族的接触较少,因而人民网在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存在着某种对少数民族的“新鲜感”,也就是想要去了解少数民族的“新奇感”的报道框架[21]。

这一现象在每年3月份的两会时最为明显,诸如《人大开幕直播:少数民族代表们 》、《民族服装最美丽 代表争与少数民族代表合影》等图片新闻从2005年至今一直是每年两会报道的保留项目,在新闻中都会出现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人大代表。可见少数民族服装是少数民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12]

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人民网在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有206篇是涉及到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特色进行的报道,占总报道比例的36.9%。而在这些报道中,大多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展现,总共有55篇的图片报道也全部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而在其他的报道主题中,诸如体育、文化等报道中,更是有着非常鲜明的报道框架。如《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精彩纷呈 “大象拔河”力大为王》、《争芳斗艳 实拍中国少数民族模特大赛佳丽》 等报道就是在文化、体育活动中侧重了少数民族特色,将该民族的服饰、生活习惯等作为报道重点。类似的“软新闻”都是以满足人们对少数民族的探求而出现的。

(三)“团结”、“进步”、“和谐”的报道框架

人民网在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框架议题:“民族团结”、“和谐”。也就是说通过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民众应该了解到我国的民族政策,广大少数民族同胞在党和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下,团结奋进,共筑中国梦。

根据数据统计,在558篇的样本中,有405篇报道中都涉及到了“民族团结”的话题。人民网倾向于采用“民族团结”的叙事策略,在遇到困难时各民族能够团结起来克服苦难;在发展时,各民族共同进步。[22]

具体来说,一方面是从国家政府角度,各类会议、政策、活动的报道无论在标题还是在内容中都将“民族团结”作为报道中的核心要素。很多报道甚至光从标题中便可推测出新闻的信心内容,例如《回良玉:抓好各项规划和政策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一则报道便是报道国家关于做好民族发展的情况;又如《德宏州设立少数民族家庭贫困大学生教育基金》便是自治地方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补助,促进民族团结。

而在另一方面,在报道少数民族群体时,“民族团结”这一核心观念也通过报道主题、报道语言等潜移默化地融汇在每篇报道中。《黄沧粟:为少数民族画画的画家》描述的是一位普通的少数民族画家,但是报道中通过对黄沧粟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少数民族画家对祖国的热爱和激情。《少数民族专场招聘会“开”到家门口》一文也是从一个普通的招聘会中传达出了少数民族在就业方面享受到了国家的帮助。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纵观人民网自2008年起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我们可发现人民网在对少数民族进行报道时有着鲜明的特征以及报道框架。其基本将少数民族视为相对弱势的一个群体,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民生上,人民网在报道中基本都将少数民族视为“扶持”、“帮助”的对象。在另一方面,人民网在报道时还集中于对少数民族的自身特色进行挖掘,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服装、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体育活动进行报道,并通常通过配发图片来详细解读。可见经常阅读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报道的人便会在潜意识中将自己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打上了有少数民族“特点”的服饰的印记[23]。

(二)建议

因而,笔者认为人民网及各大新闻网站在进行对少数民族的报道时应做到如下改进:

1.扩大报道范围,丰富报道形式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人民网在对少数民族报道时以消息的形式进行,这一写作形式由于篇幅限制必然导致其只能限于简单的告知,而不能深入地探讨事件背后的深刻原因。而在对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进行文本内容分析后也发现,人民网在进行少数民族报道时大部分的报道都仅仅起到传声筒的作用,将有关少数民族的信息传递给民众,但是缺乏深度的、有思想的新闻。

因而要加大对少数民族通讯、深度报道的写作力度。扩大有关少数民族的报道体裁,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要有互联网思维,创新报道手法,用多样化的方法尽量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少数民族形象。[24]

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看,记者应该要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对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同样要秉持着专业主义,通过记者的笔来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少数民族形象。例如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群体,加强报道策划,通过这些手段将少数民族报道进行深入发掘。

2.重视议程设置,摒弃刻板印象

通过对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可以发现在人民网的报道中,少数民族似乎一直是一个被“扶持”、“关心”的弱势群体形象。一共558个样本,其中就有有353篇报道是将少数民族视为被扶持的对象,涉及到各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或人民的帮扶,占总样本比例的63.2%,可见少数民族已然成为了“贫穷”的代言词。而刻板印象理论告诉我们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刻画直接影响了受众对该事物的看法,使被媒介所强调的特点被无限的放大,以至于被受众理解为是该事物的全部特点。而凡是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不是“猎奇性”的软新闻便是国家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各种扶持,这样的报道长期以来在民众中形成了一个固有观点,也就是少数民族是“弱势群体”。而这一固有观点明显不利于少数民族的自身形象,也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更大的发展[25]。

因而,人民网在进行少数民族的报道时,一定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除了一般性的报道,还应该展现出少数民族同胞坚忍不拔的精神,通过自身的奋斗为中国梦添砖加瓦。因为要将报道的视野放得更加宽阔,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少数民族,只有“多元化”才能还原出真正的少数民族形象。

3.追求理性报道,反映真实生活

由于人民网是人民日报的官方网站,所以其官方媒体的身份使其在报道中有着一定的倾向性。在对人民网关于少数民族的报道中,在报道倾向上558篇样本中,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中持中立立场的报道有267篇,占比48%;而持正面倾向的报道有280篇,占据了报道的半面江山,占比50%;而涉及负面的报道只有11篇,占比2%。可见,人民网尽管一定程度上遵循了报道的“客观性”原则,但其倾向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人民网对少数民族的报道有很多还仅限于对少数民族衣着、服饰、活动等日常性的报道,甚至怀着某种“猎奇”心态,将平时不多见的少数民族风俗展现给大家看。这样做未尝不可,但不能仅仅限于此。更要将有关少数民族的真实情况展现给大众,从各个角度了解一个真实的少数民族。

因而人民网在进行少数民族报道时也要追求理性的报道,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少数民族形象。要做到“理性”,首先要坚持中立、客观的立场。人民网在进行少数民族报道时,不能一味的只歌功颂德,同时还是要看到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对困难的解决提出建议。因而要做到既看到成绩,也不能忽视困难;其次,要做出客观、深入的报道,必须要深入调查、寻求真相。人民网在报道少数民族时,不能只做传声筒,还要深入挖掘事件,通过深入调查用“深刻”的调查来赢得受众的尊重和信任。 

(责编:尹峥、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