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网奖学金>>中传2018

高校社交媒体舆论引导方法探究

——以“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为例

达洁玉
2019年01月13日13:26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小字号

摘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一套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邀请网络舆情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价赋值,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及排序。以“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为案例,通过实证研究对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检验。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可结合该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结果,对高校社交媒体舆论引导工作提供相应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高校社交媒体;网络舆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舆论引导

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发生之后,由于该事件具有强烈的模糊性与争议性,并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在高校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舆情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对高校社交媒体舆论引导造成较大影响。本文试图建立一套科学的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评价系统,评估该事件引发的舆情影响力,并以该事件为契机,为高校社交媒体舆论引导提供方法和对策建议。

一、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评价指标的设定

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结合网络舆情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在已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需要,构建指标体系的雏形。一级指标作为目标层统领下属两层;二级指标作为决策层为三级指标的集合;三级指标作为方案层为数据的搜集依据。突发事件发生后,分阶段对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进行评判能够理清舆情发展脉络和走向。以舆情演变的生命周期作为一级指标的理论依据,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8个末级指标的指标体系雏形。

(二)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分析

由于该指标体系雏形具有较强烈的主观性,需通过定量研究降低初始末级指标设置的主观程度,使指标体系更为科学合理。通过邮件方式邀请国内舆情研究领域的王国华等21位专家对末级指标进行合理性甄别,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得出了最终的指标体系(如表1),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始指标设置的主观性,增强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三)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指标体系建构完毕后,需要通过层析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及排序,以确定各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设计“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问卷后,通过发送邮件等方式邀请到了曾润喜等5位舆情研究专家学者对各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与整理,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权重与排序。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进行数据处理。将问卷数据录入软件,自动对专家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出指标体系中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结果,进而算出总排序权重,即④(总排序权重)=①(一级指标权重)x②(二级指标权重)x③(三级指标权重)。

从上表能够得出:A1潜伏阶段占7.67%,A2爆发阶段占40.75%,A3成熟阶段占44.22%,A4衰退阶段占7.36%。另外,C6附加视频、C9转发量、C11意见领袖、C10主动关注、C5日均发布量等指标也占有重要的比重,在影响力上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引发的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实证分析

“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指的是:2018年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寒门博士之死》称西安交大药理学博士生杨宝德于2017年12月25日溺水身亡,据杨与博导的聊天记录及同学反映,杨生前常被导师要求处理私人琐事。①1月19日,西安交大回应博导周筠确实存在让其到家里打扫卫生、陪同超市购物、洗车等行为。校方已对周筠进行严肃批评教育,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该事件由于具有强烈的模糊性与争议性,短期内积聚了极大的人气,迅速在高校社交媒体中广泛传播,吸引了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大量网民的持续关注。伴随着更多信息抽丝剥茧般的输出,高校学生发声推动着舆情进一步衍生发展,给高校社交媒体的舆论的引导工作敲响了警钟。

(一)数据统计

对该事件引发的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的评价,将末级指标分为主观性指标和客观性指标,采用主客观指标分开采集数据的方式。赋分区间设定为0-100分,对舆情影响力非常大的指标赋分为90-100分,影响力比较大的指标赋分为80-90分,影响力一般的指标赋分为70-80分,影响力不太大的指标赋分为60-70分,基本无影响的指标赋分为60分以下。所有打分均采用正向赋分法,即指标赋分均以“是否能够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社交媒体舆情”为标准进行。主观数据通过向高校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搜集。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取各项指标得分的平均分,最终“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引发的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各主观性指标的得分如表3所示。

客观数据通过人工观测统计打分。指标C5日均发布量进行数据统计和打分。百度新闻搜索为国内最大的新闻搜索平台,能够全面反映事件发展演变的始末。使用百度搜索工具对“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发生前后的15天媒体所发布的新闻网页进行搜索和截屏保存,发现自2018年1月17日《北京青年报》发表文章《寒门博士之死》之后,以网易、搜狐、新浪、凤凰资讯为代表的媒体争相转发和报道该事件,报道内容多为叙述事件始末和曝光双方聊天记录等。1月19日至20日媒体的报道转向曝光博导的个人资料和学校的处理结果。1月21日,百度新闻搜索显示关于该事件的报道量达到顶峰,之后报道量开始快速下降,媒体报道内容多为跟进后续家属反映和一些反思性文章。到2018年1月底,媒体关于该事件的报道逐渐趋于零。部分“大V”,如洞主、编剧六六、思想聚焦等关注该事件,但并未引起大规模的舆论爆发。

综合以上数据,发现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量在前期达到井喷式增长,能够在短期内引发高校学生的普遍关注。但媒体对该事件的日均发布量从顶峰开始呈直线下降走势,且较少“大V”关注并转发该事件,对于引发持续性的舆情较为困难。故认为日均发布量舆情影响力一般,为其赋分为75分。

其次对指标C9转发量进行数据统计和打分。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作为高校学生集中发表观点的平台,以此搜集其对该事件的相关文章转发和评论十分关键。集中观测了各高校学生朋友圈和微博的转发量情况,并截图保存作为对指标C9转发量打分的重要依据。观测发现,自杨宝德女友微博账号“追寻杨宝德”公布此事后,诸多高校学生微博ID纷纷关注此账号,转发评论其文章,内容或表示哀悼,或支持女友做法,或叙述自身相似遭遇。文章累计转发量达9902,评论量达4030。该事件曝光的15天内,高校学生在微博表达看法的较多,在朋友圈相对较少。除转发媒体报道新闻外,还多转发一篇名为《西安交大博士自杀:生活比你想象的难得多》的文章,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出现短暂性高涨。

综合以上数据,发现由于杨宝德女友在个人微博账号上发布文章,此事件在微博发酵较快,引发了一大批高校学生,尤其是硕士生博士生对于自身类似经历的共鸣。但朋友圈引发的讨论相对较少,高校学生仅转发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没有引发大规模的二次讨论,舆情仅在短时间内集中产生又很快消失。故认为转发量舆情影响力一般,为其赋分为75分。

(二)舆情影响力得分

对该事件的舆情影响力得分的计算方式为:将各项指标的得分乘以该项指标所对应的权重,从而得出实际分值,再将末级指标的实际分值相加,计算出各项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实际分值,最后得出舆情影响力总分。根据前文所设定的评分等级,该事件引发的舆情影响力综合得分为77.13,处于“70-80分”等级。因此,“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引发的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一般。

(三)评价分析

该事件舆情影响力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潜伏阶段。事件类型方面,就传播范围和事件的本身性质来看,该事件多在西安高校内部传播较多,媒体报道的信息相对清晰,加上校方及时回应,传播范围和可能性相对较小。媒体类型方面,关于该事件的讨论多集中在新浪微博(博士女朋友账号)下方的评论区,媒体类型较为单一。

爆发阶段。媒体报道量方面,媒体对该事件的日均报道量相对较少,持续事件较短(15天左右),仅出现一次峰值后报道量就直线下降,且较少“大V”关注并转发该事件。在内容直观度方面,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仅披露双方聊天记录截图,能够引发的视觉冲击力较小。报道表现性方面,媒体客观呈现引发的舆情影响力高于主观引导,该事件的舆情影响力多由媒体的客观性报道而产生。

成熟阶段。受众参与度方面,该事件仅是部分产生共鸣的硕士生博士生转发较多,且多转发博士女朋友微博文章。角色倾向性方面,高校学生中的意见领袖积极转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发表自身观点引发的舆情影响力要大于主动关注。

衰退阶段。政府回应方面,该事件中没有涉及到政府回应的问题,仅西安交大校方公布了对导师的处理结果,舆情辐射面相对较小。

三、对策建议

通过构建的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安交大博士溺亡事件”实证研究,能够对高校社交媒体舆论引导提出以下四点对策建议:

(一)实时监控数据,建立预警机制

建议各高校落实专人负责社交媒体舆情信息收集工作。采用分词技术,分析学生转发内容的高频关键词,获知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主要诉求。建立预警机制并进行分级,如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来表示舆情危险程度的高低,先判断后引导,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及时化解矛盾。舆情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使得高校引起足够重视,并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掌握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二)关注学生言论,培养意见领袖

建议高校着重培养一支以辅导员、优秀学生干部、各大社团主席等为代表的高素质意见领袖队伍,可令其担任学校“大V”或论坛管理员等,鼓励他们积极建言,采用“因势利导”的互动对话机制来引导社交媒体舆论。通过开创新型的互动对话模式,使得双方能够各自阐明观点又能倾听不同意见,消除刻板印象,实现有效沟通,引导高校社交媒体舆情向积极方面发展。

(三)保持渠道畅通,做到及时回应

对相关消息的一味封锁对舆情发展也非常不利。建议高校采用“疏堵结合”的方式,着力优化网络信息的传播环境,保持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保证学生表达民意的渠道畅通。校方应注重对舆情走势的把控,建立与学生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回应,尽可能详细地解答学生疑惑,尽力避免谣言在高校范围内的产生和恶化扩散,防止不良信息侵蚀学生群体的思想。

(四)创新宣传方式,加强舆论引导

在互联网高速普及和广泛运用的当下,高校的舆论引导工作必须及时主动占领高地。建议高校树立积极宣传和引导的态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渗透舆论引导的内容,例如在敏感期或某一特殊节点之前做好准备,推出相应专题供学生理性思考和讨论;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更要及时表明态度,主动回应,澄清真相;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社交媒体舆论引导工作积累宝贵经验。 

(责编:尹峥、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