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媒观察

智媒体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王志锋
2019年01月14日17:33 |
小字号
原标题:智媒体时代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号

写稿机器人、算法推荐、机器人主播,这些看似“黑科技”的概念,近年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人们视野。新闻传播对象、内容、渠道、效果等各个环节都在经历“AI+”带来的巨大变化。那么,智媒体时代,人与媒介、人与信息的关系是否会被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媒体业态将面临哪些挑战,媒体从业者的岗位是否会被机器人所取代?智媒体究竟会带来哪些改变,研究事儿为您详细解答。

推动新闻生产流程智能化变革

虽然目前学界、业界对“智媒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人工智能用于新闻报道领域早已不是新鲜事。

2006年初,美国汤姆森公司将人工智能运用到金融领域新闻报道,写稿机器人就此诞生。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雅虎、赫芬顿邮报等媒体,都纷纷探索采用智能算法自动生成新闻稿件。

国内类似的应用也已非常普遍。腾讯开发的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仅用时一分钟写出了一篇财经报道——《8 月CPI 同比上涨 2.0% 创12 个月新高》。新华社“快笔小新”,阿里巴巴联合第一财经推出的“DT稿王”,今日头条“xiaomingbot”,南方报业“小南”等写稿机器人陆续诞生。

机器人还可以出镜协助采访。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的“爱思”和“佳佳”、浙江卫视的“小聪”、河南卫视的“飞象V仔”等纷纷登场。其中,“佳佳”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通过连线的方式采访了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尽管采访的深度与流畅度仍无法同人工记者相比,但这一举动仍具有标志性意义。

不仅文字稿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自动生成,伴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进化,各家媒体机构开始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到音视频内容制作中。在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了全球首款人工智能主播。智能主播可以模仿真人的声音、口型、眼神乃至面部表情,还可以用多种外国语言流利地播报。

此外,新华社开发的视频智媒体平台,大大提高了视频发稿时效,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基本实现“直播式发稿”。俄罗斯世界杯期间生产了37581条短视频,其中最快的一条生产耗时仅6秒。视频智媒体平台“构建了从用户需求获知,到采集、内容生产、用户服务的全流程,打通了与音视频生产相关的所有系统的底层,共享数据、分发信号、传送产品、回馈状态,从而构建了一个音视频内容生产服务技术业务体系”。

业内专家认为,在智媒体时代,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到传播效果等各个环节都将经历“AI+”带来的变化,从素材收集、筛选、分析、成文,直至最后的内容分发,从新闻线索搜集到写作再到事实核查,每一个环节都将有人工智能的深度参与,推动新闻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变革。

强化“用户中心”理念 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必将为媒体用户打造更加贴心、到位的服务,将“精准化”“个性化”“全方位”提高到一个新的层级,从而进一步强化“以用户为中心”的媒体理念。智媒体,给用户带去视、听、读、聊的智能化体验,在无限逼近“人体的延伸”的路途上,又将向前迈出一大步。

如果说,算法推荐仅仅改变了内容的分发方式,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在采访、写作、互动、效果检测等各个环节的探索和实践,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让智媒体成为个人资讯的智能助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基于位置、场景等因素的个性化推荐将日益普及,一方面可以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推送满足用户当前场景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内容。在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及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收集用户数据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生活习惯及所处时间、地点、环境、实时状态等进行分析,结合用户阅读偏好,从海量信息中提取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及偏好的信息材料,开展选题策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制作与分发。

智媒体时代,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帮助人类进行简单程式化新闻写作,还可以与用户就新闻事件进行深度交流。数字商业新闻网站推出的Quartz是一款可以聊新闻的智能机器人,与用户的互动过程由机器人自动实现。Quartz会用聊天的方式向用户推荐新闻,用户也可以通过不断追问,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度了解。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从选题策划、资料搜集、内容撰写、形态组合、渠道选择、效果预判和反馈的各个环节,将更多的基于用户需求特征,围绕提升用户体验,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进行智慧化新闻生产。

智媒体时代 “价值引领”的意义将更加突出

“智媒体”带来优质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新闻从业者通过议程设置引导社会舆论的优势。智媒体时代,“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回音室效应”等更加明显,加剧了“拟态环境”的形成。

在媒体营造的虚拟场景中,每一位用户都会在自己的头脑形成对信息的独特解读。根据用户心理偏好进行的智能推送,虽然符合受众口味,却往往不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完整描述。而用户沉浸在自己的“拟态环境”中难以自拔,长此以往,对于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机器毕竟不能对隐藏在新闻背后的事实做更多更深入的思考。据相关报道,2017 年底,在国家网信办相关部门依法约谈今日头条负责人之后,今日头条公开招聘人工编辑2000 多人,通过人工干预,纠正算法偏差,为技术引擎赋予正确的价值引领。

由此可见,无论智媒体时代信息生产与传播业态如何改变,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媒体机构,更应该加强人工编辑的内容审核和把关,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化”机器更好地配合,在碎片化海量信息中寻求规律,揭示真相,正确引领社会舆论,通过专业、权威的报道,突出体现“价值引领下的技术驱动”。

 

(责编:荣翌、薛贵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