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人民日报:以传播优势提升治理效能

——回答好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课题③

本报评论部
2019年01月31日07:0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以传播优势提升治理效能(人民观点)

  充分运用全媒体的传播优势,不仅降低了治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更能实现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

  谁能摸清传播规律,谁能用好新技术、新手段,谁就能占据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权

  从网络舆情中发现治理的难点,从网友建议中看到工作的盲点,从全媒体发展趋势中看到治理优化的起点

  岁末年初,国防部例行记者会有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新闻发言人吴谦一字一句念了10位幸运“粉丝”的ID。吴谦如此解释:“网名千奇百怪,拥军万众一心”“国防部新闻的发布工作,一定要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不少网友表示,“被国防部彻底圈粉”。这正是主动借力全媒体,实现政府和群众良性互动的典型案例。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全媒体”概念,认为当前“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在去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一方面,全媒体影响着舆论的生成与扩散,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另一方面,全媒体有着很强的信息传播功能,也可以成为联结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可以说,这决定了全媒体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抓手。

  从这个角度看,媒体融合不只是一个传播命题,同样也是一个治理命题。随着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传播速度越来越迅捷,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主流声音的作用。2018年个税改革方案向全社会征求意见,13万多条意见代表着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和有序参与,借助媒体平台让民意能够自下而上地充分表达;2018年全国人大审议监察法草案,人民日报推出的短视频《当监察法遇上孙悟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要点,在网上迅速形成刷屏之势,借助新媒体让政策能够自上而下地凝聚共识。充分运用全媒体的传播优势,不仅降低了治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成本,更能实现党心民意的同频共振,画出最大同心圆。

  不仅如此,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对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也大有裨益。这样的案例并不少。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与媒体平台的结合,截至2018年9月共发布3419条儿童失踪信息,找回儿童3367名;台风“山竹”来袭,预警信息在全媒体上的瞬时扩散,大大减少了人员伤亡;利用直播帮助贫困山区出售土特产,脱贫攻坚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从“学习强国”的上线到“智慧党建”的铺开,都说明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更可以有效融合到治理的过程中,实现治理效能和水平的优化提升。

  可以说,利用全媒体完善治理,越来越成为共识,谁能摸清传播规律,谁能用好新技术、新手段,谁就能占据治理现代化的主动权。正所谓“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领导干部应该顺应全媒体时代的新特点,避免“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的尴尬,真正用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治理水平,用媒体融合助力治理现代化。

  进一步说,让媒体成为治理的抓手,不仅是简单地抓住新技术、新手段,更重要的是提高互联网思维能力,真正掌握媒体融合的规律和大势,把全媒体的传播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比如说,提高走网上群众路线的能力,面对超过7.8亿的手机网民,能不能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主流声音、凝聚社会共识?提高全媒体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立足媒体融合发展的风口,如果各级领导干部能从网络舆情中发现治理的难点,能从网友建议中看到工作的盲点,能从全媒体发展趋势中看到治理优化的起点,那么,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就一定能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位驻村书记到贫困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村里建了个村务微信群。信息的整合,让村民们都觉得“方便、省事”。见微知著,今天媒介形态变迁不仅带来交流提速,更为治理提质提供可能性。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我们的治理升级将走得更稳更远。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