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闻联播》扶贫报道的叙事策略分析
来源:《视听》2019年第2期
摘要:《湖南新闻联播》在精准扶贫报道领域持续发力,推出《为了人民》《黑茶大业》《走进深贫村》等扶贫报道,取得了非同凡响的社会效果。本文用新闻叙事理论,从《湖南新闻联播》扶贫报道的叙事情节、叙事细节、叙事场景三个方面分析其叙事策略,发现叙事策略在扶贫报道领域的运用可以体现个人的社会价值,起到励志和示范的作用,同时遵循新闻报道客观规律。
关键词:《湖南新闻联播》;扶贫报道;叙事策略
叙事学源于法文中的“叙述学”,通常用于对文学叙事的研究。但以忠诚反映事件真相为基础的新闻与虚构的文学作品是不同的。真实是新闻的核心和灵魂。新闻叙事是希望“引进西方叙事学研究方法,把新闻报道作为叙事文本,从叙事学角度研究新闻报道的内部机制和运作规律,试图从理论上探讨新闻报道如何借用文学叙事的手法来达到传播的客观公正和生动感性,从而使新闻兼具真实与美感”①。因此,新闻叙事是在遵循新闻真实原则的前提下,借用文学叙事的手法,使得新闻更加生动,增强可读性。
新闻叙事策略是为了完成叙事行为,达致叙事效果而使用的话语建构策略。新闻叙事策略包括话题叙事和风格叙事这两种新闻叙事形态。其中,风格叙事从微观层面上看,是要通过加大文学性来增强新闻的渗透力,是为了在客观公正的基础上达到生动感性的目的②。当然,这些主要是指报纸文本的叙事风格。电视新闻的叙事形式与之存在差别,除了纯文字的文本之外,还有声音和画面,因此,电视新闻的叙事策略,要顾及解说词、声音、画面等方面。
《湖南新闻联播》的扶贫报道充分发挥了电视新闻的叙事功能,讲好故事是湖南卫视新闻叙事的显著特征。在电视上讲一个好的故事,离不开情节、细节、场景这几个方面。因此,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对《湖南新闻联播》的叙事策略展开分析。
一、注重情节发展
在文学中,根据巴特的叙事理论,首先要有一个谜题(enigma),引导我们提出关于叙事进展的问题:谁输谁赢?角色会对消息做出何种反应?关系如何发展?这个谜题使我们兴致高昂,我们希望看到谜题是如何解决的。其次,有一个延迟/搁置谜团解开的方案。第三,找到一个解开谜题的方案,这样做就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给予我们愉悦感。③
在《湖南新闻联播》的《为了人民》系列扶贫报道中,有一集是《新化石龙村:扶贫娘子军》。在这一集中,7名当选的村干部都是妇女,年轻、肯干事、会干事为这支娘子军赢得不少选票。“娘子军”一上任,就组织重新评定低保资格,发现有44人不符合低保标准。即将被清理出低保名单的村民当然反对这样的评定结果。此时,以刘桂花为首的娘子军怎么办? 解说词说道:“刘桂花强烈感觉到‘扶贫要先扶志’,她通过给两个主动退出低保名单的村民送‘有志青年’的锦旗,进行表彰,以带动其他村民摆正思想。至此,等、靠、要的懒汉思想解决。这一问题告一段落。”
同样,在《彭小平:上校当“新兵”》这一集里,可以看到相似的情节模式:彭小平所驻的贫困村叫“那铁村”,村左边就是河,按理说那铁村应该是“缺钱不缺水”,然而实际上,受喀斯特地貌影响,这里的地表水下渗严重,缺钱更缺水。如何解决?彭小平找专家勘探地貌,决定打井建立蓄水池。然而两个月过去了,水池仍没有建成。原来,村民王万某以为建蓄水池用的是自己家的地,立马找来施工队开挖,后来才发现这是另一村民王国某的地,王国某叫停了施工,才导致蓄水池没有建成。怎么办?扶贫队长彭小平分两步走:第一,晓之以理——挖水池是为了全村人民的利益;第二,按国家标准一分不少对王国某予以补偿。协议达成后,水管里的水喷涌而出,问题解决。
《湖南新闻联播》扶贫报道展现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贫困境遇→政党的派遣者→具体脱贫路径策略的出现→成功脱贫,吸引着我们关注贫困群体从贫困到脱贫这一过程,并对基层工作者依靠吃苦精神和聪明才智,帮助贫困群里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二、挖掘叙事细节
在叙述情节时,对于细节的处理非常关键。细节能够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文学创作中,细节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至关重要;在新闻报道中,细节具有同样的表现力。细节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时,可以见其形,听其声,传其神。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通常在他们的一些细微动作和表情中得以充分展现。
比如《湖南新闻联播》的《为了人民》系列扶贫报道中有一集是《陈勇:引得活水来》,在这一集当中,驻三里村的扶贫队长陈勇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打出一连串的“组合拳”,村民说“等于给我们这里搞了个印钞机”。但是,这样的好事刚开工没几天,就有人犯了懒。陈勇找到了这个犯懒者戴痴仁的家,只见他家徒四壁,十分破败,只睡觉不干活。原因就在于“被救济惯了,现在还是光棍”。陈勇问他:“想娶老婆吗?”他说:“想。”陈勇便抓住他的心理劝导他:“我们管天管地,娶老婆管不了,你不做事,老婆娶不到的。”此时,节目抓住戴痴仁的眼睛拍特写镜头,只见戴痴仁眼睛左右转动,若有所思。陈勇趁热打铁说道:“只要肯干,每年最少赚2万。”戴痴仁眼睛发亮,把这话听到心里去了。在后来的分包到户会上,戴痴仁张口就要35亩地,为的就是娶老婆,盖房子。
这里的特写镜头运用得恰到好处,懒汉思想的出现是因为缺乏内在致富动力,长期依靠政府救济,形成了“等、靠、要”的思想。陈勇抓住了戴痴仁的欲求,明确表示“只要肯干活,每年至少赚两万,不仅能娶老婆,而且能盖房子”。这正中戴痴仁的靶心,电视通过特写镜头很好地把它展示了出来,印证了“扶贫先扶志”这一工作环节。
三、构筑叙事场景
场景描写是新闻报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记者在对事件的叙述中,常常借用摄影技巧,将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画面剪接、串联、组合起来,这种手法不仅有助于视觉场景的建立,而且通过意识流的方法生动地展现了报道对象,避免了传统新闻报道中常用的依据时间、空间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先后来安排结构的呆板④。
如《湖南新闻联播》的《黑茶大业》中的《丝绸之路上的传说》,湖南安化自古出好茶,销往世界各地。安化黑茶最主要的外运路线是走水路,经资水、洞庭、长江,在汉口上岸,到陕西泾阳后压制成砖茶,再销往大西北。部分进入俄罗斯和中亚、西亚,这条洲际古茶道全长大约1.3万公里。
如何构筑一个贴切的叙事场景描述这条运输路线,是对叙事策略能力的一个考验。此时,该片借助了蒙太奇的手法,创造出了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画面中,马驮着成包的茶叶出发,沿着崎岖的石板路走到码头,出了安化县。在展现茶叶一路向西行进,走过漫长道路时,片中出现了一张泛黄的地图,茶叶每走过一个地方,就会在地图上标注出来。茶叶越走越远,标注的地点也越来越多,路线崎岖绵长,已不足以看到全貌。镜头随之越拉越远,带着泛黄灰暗的格调,向人们展示出安化黑茶的路线全貌。将具体和抽象的场景相结合,通过色彩的渲染,描绘出了古代安化黑茶走过的漫漫路程,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黑茶悠久的历史。在这里,《湖南新闻联播》将安化黑茶拍出了新闻大片的效果,将新闻的真实性和电视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四、结语
《湖南新闻联播》采用种种的叙事策略,归根到底是为了发挥扶贫报道的示范、鼓舞、激励、号召的作用,帮助人们树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同时行动起来,为广大贫困群体的顺利脱贫尽一份力。在这里,驻村队长带着国家的使命,深入一线,在最穷苦的地方发光发热;贫困群体重新树立志向,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勤劳双手摘掉贫困帽,走出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因此,无论是帮扶贫困群体的驻村队长,还是贫困者,都在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湖南新闻联播》的扶贫报道运用一系列的叙事策略,遵循新闻真实性的传播规律,与电视视听特点有机结合,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于其叙事策略的分析有助于把握扶贫报道的传播规律,使媒体更好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本文用叙事理论分析扶贫报道的实践,是叙事理论在扶贫报道领域的运用,也为扶贫报道的研究增添了新的理论视角。
注释:
①④陈虹.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J].新闻记者,2005(5):24-27.
②[美]维多利亚·奥唐奈.电视批评(第三版)[M].嵇美云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77-78.
③李德刚.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策略[J].声屏世界,2004(7):8-10.
基金项目:2018年新疆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主流媒体扶贫报道创新研究”(编号:XJUFE2018K03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