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上

“改进文风”:话语的反复性及其消隐

黄晓军 田森杰
2019年02月15日13:31 |
小字号

来源:《青年记者》2018年9月上

2017年12月,新华社发文称要狠刹“文抄公”的歪风,并提出改文风关键在抓作风;2018年7月初,人民网观点频道再次对当下存在的文风问题进行了批判:“文风折射社会心态、描摹价值取向。浮夸自大的文风让部分国民心态‘扭曲’,把主流价值‘带偏’。”①文风问题最早发端于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当时提出“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以后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文风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的关注,党所强调的文风问题包括了新闻文风、理论文章、干部讲话等,但文风问题在最初提及时尤指新闻文风,本文中所关注的文风问题特指新闻文风。

国外将文风问题归结于文本语义层面,例如有研究发现新闻写作中叙事风格比概括风格更能激发读者兴趣,直接引语和形容词、动词的减少会使得读者在阅读时生理反应的唤醒率降低。②而国内领导人所提及的文风问题早已超出语义范畴,具备了特有的话语属性。以往对于文风的研究多局限于“问题—解决”模式,忽视了文风话语反复性问题。此外,话语分析在新闻领域的研究多是将新闻的内容、语言与宏观的意识形态相互联系,解构新闻语言中诸如选题、标题、修辞等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采取微观新闻语言与宏观意识形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将“改进文风”视为我们党反复讲述的话语,并关注文风话语为何反复强调以及新的媒介环境下文风话语是否会消隐等问题。

“改进文风”话语反复性的表现

“改进文风”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当时毛泽东针对教条主义、党八股问题,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同时在该文中也提到“学风、文风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1957年,毛泽东在与新闻出版界的谈话中具体指明:“报上的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

以后的历代领导人对于改进文风也是反复述说,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到电视中新闻内容重复性严重,会议新闻偏多,还强调新闻语言要精简精炼。江泽民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中提到应该纠正新闻作品中哗众取宠的不良文风。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明:“要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

习近平也曾在不同场合中多次强调文风的重要性,早在2005年习近平就专门针对文风问题写过题为《文风体现作风》的短评,具体论述了文风与作风、党风的关系,在2010年中央党校开学典礼讲话中对文风的重要性、不良文风的危害以及如何改进文风都做了具体的阐述。他提出:“人们从文风中可以判断党的作风,评价党的形象,进而观察党的宗旨的贯彻落实情况”,“不良文风蔓延损害党的威信,导致干部脱离群众”,“改文风领导要带头,在实际生活中‘望闻问切’”。

文风话语反复性的原因

新闻文风不局限于新闻文本,还涉及新闻工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其实质上体现了文本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受众倾向。同时,与文学中豪放、婉约等追求个性的写作风格不同,我们党的话语中强调的文风,是一种共性的要求,即要求媒体向某种固定标准看齐,比如毛泽东提出的准确鲜明生动,习近平提出的短时新等。新闻文风既具备倾向性,又具有共同性,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就不难发现新闻文风话语反复性的原因。

1.文风话语是群众话语的子话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不仅是政治工具,还是政治本身,我们依靠语言建立秩序,借助语言定义世界与自我,根据语言展开我们最重要的行动。③可以说,我们党对于某一语言的强调,实际上是对于其背后政治思想的强调和政治理念的贯彻,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最根本的工作路线,是党始终贯彻和坚持的政治路线,而改进文风中所提倡的贴近群众与党的群众路线不谋而合。无论是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改版还是新时期《人民日报》的扩容,从提高国内新闻的报道到增加社会新闻内容、增强内容活泼性,群众性一直是改进文风的方向和目标,近年来党中央倡导的新闻工作者走基层活动,将群众真实的生活和想法反映出来,正是对群众路线的践行。文风问题所关注的新闻对象在延安时期称为群众,文风话语实际上是群众话语的子话语,是党的政治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风话语被反复提及,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在任何时期都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这一政治理念的应有之义。

2.保持主流媒体的“三力”

从早期反对教条主义,提倡生动活泼的新闻文风,到改革开放以来开展的“三贴近”“走转改”,倡导新闻工作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不难看出,党对新闻文风的重视,其实质是对新闻对象的重视,是为了保持对新闻对象的影响。而保持住对新闻对象的影响,才能够实现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只有形成良好的文风,保持住对新闻对象的影响,才能够实现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良性文风本身就是传播力,传播广度和传播精度构成传播力,传播广度需要传播平台、媒体覆盖等硬性标准完善,而传播精度的实现则需要作品质量上乘,新闻文风良好健康。④只有受众看懂,媒体的传播力才会产生,只有受众爱读爱看,才能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媒体公信力的产生前提是获得受众信任和认可,良好的文风会提升受众对媒体的满意程度,进而媒体的公信力自然会增强。媒体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受众数量的多少,新颖灵活的文风自然会受到欢迎,受众的满意程度和阅读体验的提升促进读者群体数量的增加,随着媒体的受众增加,其影响力也定会有所提升。

3.时代变迁诸因素对文风的“污染”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政治、经济、技术的因素或分别或同时影响着新闻文风。早期的文风问题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延安整风时期,文风面临党八股问题,新闻写作模式化影响到受众的阅读兴趣,新闻文风问题亟待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大规模地学习苏联,在汲取苏联先进办报经验的同时,照抄照搬苏联模式,新闻事业没有与本国国情相适应,新闻报道严重脱离群众。

改革开放后政治对文风的影响减弱,经济因素给新闻文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媒体为了自身利益炮制虚假新闻,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受到严重影响,媒体的影响力也开始下降。网络时代来临后,信息传播便捷化的同时,也助长了抄袭、转载之风,这一时期文风问题受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影响较大。新闻门户网站相互抄袭转载,同时也大肆抄袭平面媒体的内容,导致网络新闻雷同,严重影响受众的阅读体验。自媒体时期,流量成为各媒体追求的重要目标,为吸引更多注意力,出现了“跪求体”“哭晕体”等浮夸自大的文风,出现刻意鼓吹“中国第一”的文章,这类文章打着爱国的幌子吸引眼球,却脱离实际。在网络民众媒介素养逐渐提升、信息传递呈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这些浮夸的文章不仅会招致用户的反感,对于我国的国际形象塑造也极为不利。

文风话语的消隐?

党的舆论宣传工作进入“两微一端”时期,虽然当下文风问题依旧严峻,但新形势下,该问题也呈现出弱化趋势。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传播形式的变革,而新闻文本也必然要适应新的传播形式,这就使得冗长的文风问题可能自然消失。传播技术的发展给多种传播手段组合运用提供了可能性,各类信息通常以“文字—图片”或“文字—视频”的组合形式发布,使信息的呈现变得新鲜丰富,传统单调刻板的文风问题也自然会得到改变。另外,新的技术手段使政治传播更具视觉化效果,《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曾推出“群众路线”系列动画短片,片中出现习近平等领导人的卡通形象,将党的反腐工作用卡通动画形式展示出来。AR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直播技术提高了时政新闻的可接近性与互动性,通过技术手段对新闻进行可视化处理,将难以生动描述的新闻形象化表达。所以,在新的传播环境和新的传播技术条件下,一些传统的文风问题会因为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丰富被自然而然地淡化。

从历史来看,我们党几次发起的改进文风活动主要是针对传统的党媒,虽然党的舆论宣传工作进入了“两微一端”时期,但传统的党媒仍然是传达党的意志的重要平台,党报党刊和党台仍然是新时期党的舆论宣传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传统党媒与新闻对象之间的距离感并未完全消除,部分新闻工作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现象也没有杜绝,同时新形势下党媒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如何获取受众的关注仍是一项挑战。同时,新兴自媒体的文风问题也不容小觑,自媒体将网络语境融入文章中,建构出与用户互动对话的空间,使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更具私密化和个性化,形成了与用户信息接收和表达习惯相统一的话语场域。但是当下的一些自媒体文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浮夸、低俗,文章中网络语境的融入没能恰如其分,而具有话语属性的新闻文风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和传播的重要着力点,会对新闻对象产生直接影响,新闻文风建设也很有可能再次受到党中央的重视,文风话语也可能被再次建构,但关于文风的提法,以及改进文风的办法可能与以往各个时期都会有所不同。文风不仅是作者个人思想的体现,更折射出社会风气,主流价值观的建构、传播离不开良好的文风,不管文风问题在将来发生怎样的变化,当下各类媒体都应该把良好文风作为追求目标。

【本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规划项目“‘改进文风’:媒介话语的嬗变与重建研究”(编号:XW1512)成果】

注释:

①人民网三评自大浮夸文风之二:《中国人不自信了吗?》[EB/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703/c1003-30106201.html,2018年7月3日

②Donohew,Lewis.News writing Styles:What Arouses the Reader?[J].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1982年第3期

③李书磊:《再造语言》[J],《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2期

④黄晓军 孙希标:《新闻文风与主流媒体“三力”》[J],《青年记者》,2017年5月下

(黄晓军: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田森杰: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