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用“四力”唱响新时代昂扬旋律

《经济日报》记者 林火灿
2019年02月19日14:01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用“四力”唱响新时代昂扬旋律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全国各媒体纷纷通过“新春走基层”报道品味基层浓浓年味,时时感受奋斗气息,用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现出新时代的新气象。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为此,本期《传媒面孔》选取中央媒体、省级党报、行业报、地市党报参与今年“新春走基层”报道的媒体人,听他们与我们分享走基层的体会。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中,我分别到重庆市和福建省安溪县两地采访。

  在重庆市,我跟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四经普”)的普查员们走街串巷,进楼宇、进社区,采访“四经普”的现场登记工作,体会国民经济的“大体检”是如何开展的。

  在安溪县,我采访报道的主题是看中央政策在地方如何落地生根。我来到安溪行政服务中心,现场采访行政审批改革带来的变化。同时,走进当地的企业一线去,采访企业在“放管服”改革中的获得感。

  尽管采访报道的工作强度较大,但这一路走来,我不仅深刻地感受到经济发展的重大成就,感受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突破,感受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使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脚底板下出新闻。好的新闻报道,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查查资料、做做电话采访就能写出来的,而要靠记者用脚跑出来。正所谓“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记者如果不到基层去,不到经济活动一线去,就很难抓到“活鱼”,更谈不上把握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

  “四经普”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国情国力调查,需要对占国民经济总量90%以上的二、三产业进行普查,需要对全国近90万个普查小区、近9000万个普查对象逐一登记。透过这组冷冰冰的数据,很难体会“四经普”工作之难。跟随普查员上门登记时,我目睹了个别被调查对象有抵触情绪,需要普查员不厌其烦地做思想工作;有些普查对象虽然愿意配合,但普查员上门时却恰好外出,只能另约时间;有的普查对象虽然很配合,但财务数据不完整,给现场登记带来诸多难题等。事非经过不知难。如果没有跟随普查员一路走访,就无法体会国民经济“大体检”的不易,更无法走进普查员的内心深处,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

  干新闻,仅有“脚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锐的“眼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变政府职能,并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项改革举措在基层如何落地生根?在安溪县采访时,相关人员介绍说,通过推行“零自由裁量”,开通行政审批提速“新干线”,安溪县已经实现营业执照办理立等可取。

  可是,我在行政服务中心采访正在办理营业执照的某餐饮服务公司负责人吴支农时,他却说自己几天前就来申请办了,并非“最多跑一次”,而是跑了两次。真相是什么呢?原来,吴支农要从事的是学生餐饮配送服务业务,这项业务对安全卫生要求更高,需要对经营活动现场进行踏勘,所以需要多几个工作日。这个案例说明,在“放管服”改革中,安溪县一方面强调删繁就简,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把该放的放到位;另一方面并没有一放了之,而是坚持把该管的管住管好。

  这也说明,记者到基层一线采访,必须俯下身、沉下心,不能悬在半空、浮于表面,要真正地用心观察、判断、辨别,使新闻报道更接地气。

  好的经济新闻报道,离不开好的“笔力”支撑。无论是“四经普”,还是“放管服”,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领域。为了使报道让读者看得懂、愿意看,记者应屏蔽空泛说教,尽量减少抽象说理,努力通过描述鲜活案例,描述被采访对象真情实感,使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例如,我在“四经普”报道中,重点报道了普查员王佳和陈昆的故事,讲述她们一边忙社区工作,一边忙经济普查工作,经常加班加点,还得应对和处置个别普查对象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讲述她们的故事,目的是要唤起读者和普查对象的共鸣,呼吁各界对经济普查工作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

  实践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要采写出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深入的调查研究,离不开好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的支撑,丝毫没有捷径可走。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我将继续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断增强“四力”,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