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国防工业出版社总编辑许西安:牢记初心 接力前行

许西安
2019年02月21日13:3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牢记初心 接力前行

  国防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今年是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设立30周年,为了总结宣传好30年来基金所取得的成绩、经验,我提议搞一次征文活动,小范围地邀请机关领导、基金评审专家、图书作者、出版社编辑以及专业读者等,以“我与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为主题,写一写与基金、编辑出版有关的故事。没想到,邀请一经发出,就有不少关心基金的人士欣然应诺。由此我也就放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回望自己在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影响下不断成长的往事。

  初识基金:

  助我走上编辑之路

  我是1995年从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后直接来到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的。因为所学专业是船舶工程,就跟着胡万忱老师负责舰船方向的编辑工作。说来也巧,恰好我们学校的戴遗山教授申报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胡万忱老师就让我帮助完成申报和编辑出版等一系列工作。戴老师的这本书叫《舰船在波浪中运动的频域与时域势流理论》,正式出版于1998年年初。与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打过交道的作者知道,基金评审会每年召开一次,通过评审后一般会有半年至一年的改稿时间,然后才正式进入编辑出版流程,加上上世纪90年代的图书出版周期普遍比较长,戴老师的这本书陪我走过了参加工作的头两年。可以说,除胡万忱老师这位正式师傅之外,戴老师的这本书算是我的半个师傅。真是有幸,在我参加工作的最初,能透过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学习领悟到做好编辑工作所必需的耐心与责任心。

  第一本基金图书出版后,我放心大胆地与胡老师一起策划组织“现代船舶力学丛书”。世纪之交,国内一批从事船舶力学研究的老一代科技工作者陆续从科研第一线退下来,及时组织将他们宝贵的知识财富通过著书立说的形式保存下来,对帮助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成长会有很大的作用,有经验的科研中坚也将从中受益。因此,能否组织好这一丛书出版工作格外引人关注。在吴有生院士、尤子平副院长(当时都是基金评审委会员的专家)的推动下,成立了由吴院士牵头的丛书编委会,几经反复审议确定了丛书书目,并于2001年实现了第一批5种书稿上会、4种通过评审的“开门红”。此后,“现代船舶力学丛书”一直是我工作的重点,即便是2003年我离开编辑岗位之后,仍然未能全部放下。

  现在算下来,距离我策划组织的第一本基金图书出版,已经整整20年了。20年间,虽然有一半时间不在编辑岗位上,但我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编辑。对自己的这种认识或要求,绝对是与基金分不开的,因为是基金帮助我认识了什么是编辑,并帮助我顺利走上编辑之路。

  再识基金:

  树立职业自豪感

  2008年,是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设立20周年,出版社协助总装备部电子信息基础部机关召开一次庆祝大会,表彰一批为基金作出贡献的专家、作者、编辑。因为担任副总编辑,我的任务是负责起草基金工作总结和庆祝大会有关材料,同时联络媒体跟进宣传。从年初接受任务到4月开会,总共只有两个月时间。这期间,我翻阅了与基金有关的所有文献材料,采访或与机关领导、行业领导以及不少作者、编辑进行沟通交流。一时间,我完全沉浸其中,被基金所取得的成绩所折服,被基金所传递的“求真务实”之科学精神所感染。

  无论是基金设立10年、20年之际,还是现今30年之时,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始终都是优秀科学技术学术著作的典型代表。它们所承载传递的学术知识,都是前沿性的,领先于所处的时代,屡屡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图书奖、“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中国出版政府奖、解放军图书奖等重要奖项,成为国防工业出版社服务国家、服务军队、服务国防的闪亮品牌。

  始终都是对“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忠实遵循。如在评审环节,通过要求提交完备可查可证的申报材料,力求验证科研成果“真”;要求申报全稿或重点章节,力求考察学术概念严谨与否;要求同行推荐,力求筑牢出版质量基础……无论过去多少时间,基金图书一直是“学术出版”的代名词。

  始终都是追求“推动科技创新”出版价值的集中体现。围绕新一代武器发展和装备建设需要,基金组织出版了“航天测控通信丛书”“近代空气动力学丛书”等图书;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资助出版了《载人航天器技术》《月球探测器轨道力学》等直接服务于载人航天工程的图书;为配合军事斗争准备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资助了《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多管火箭发射动力学仿真与试验测试方法》等以技术探索、型号预研为主要内容的图书。这些图书一经出版,立刻被应用到我国国防工业建设和我军武器装备建设中,及时满足了国防科研第一线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可以说,基金与出版自觉地统一于“推动科技创新”。

  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一代又一代国防出版人的追求,成就了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并使之成为国防出版人的自豪所在。2008年4月14日,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20周年纪念座谈会成功召开。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安东用“坚持不懈、大力协同、成效显著”12个字评价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20年来的工作,紧接着从充分认识新时期重要地位、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科学规划基金工作、保持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和注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等5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催人振奋,发人深省。

  助力基金:

  换个角度辩明初心

  2008年4月底,我被总装备部党委任命为出版社副社长,分工负责发行工作。通常讲,发行工作距离基金工作比较远,但不能简单地这么看。发行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等重要的另一种体验,此后近8年时间,我品味着编辑、发行二者差异,一心一意地埋头于发行岗位。

  时间转换到2012年9月,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组织召开“中小科技出版社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研讨会”,邀请我就科技出版社发行工作谈谈体会。如何做好科技图书发行工作,我最为重要的认识是必须“以稳健的核心业务为根基调整营销布局”。就国防社而言,最为稳健的核心业务是什么?或者说,国防社最叫得响的图书是什么?当然是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图书。这是我与营销中心全体同仁历经多年,在计算细分市场份额、合理评估馆配影响、补齐数据信息短板、不计汗水泪水投入的前提下,摸爬滚打真抓实干所形成的认识。真是有幸,从一开始就坚持抓好以基金图书为主体的馆配业务,让我得到了出版社上下的认可,得到了发行圈的肯定,我们也收获了市场的丰厚回馈。接下来的几年,我以更坚定的决心,加大了对馆配业务的投入,多次召开院校图书馆长会议,积极参加各类馆配活动,努力使国防工业出版社的专业图书无处不在。出版社的馆配市场码洋排名稳定在全国前30名上下,连续多年入选“全国优秀馆配商评选”之十佳出版社。

  多年的发行工作实践,使我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我听到了太多对基金图书的评价,而告诉我相关信息的人大多是作者读者之外的如经销商、书店柜组人员、图书馆采购人员等,他们虽然不了解图书的具体内容,但是他们知道哪一类书流通快、哪一类书受专业读者欢迎,清楚哪一类书的折扣特别“咬得死”。在他们特别是高校图书馆的馆长们的口中、心中,我们的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图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始至终都受到了特定人群认可和关注。由此可以断定,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有效缓解国防科技专著出版难问题,使一大批高新国防科技成果得以固化、交流和传承,满足广大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为我国国防建设事业积累知识财富”的初心,一经确立,从未变更。广大科技工作者就认这个“凭借鲜明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特色、丰富的专业知识、优良的图书品质,在科技出版界独树一帜”的图书品牌,几十年始终如一,多么可贵!

  借力基金图书扩大营销的同时,助力基金图书走近科技工作者并为其所用实现军事效益,成为了一首热情洋溢的交响曲,在我负责发行工作的8年时间里反复唱响。我将对工作的思考诉诸文字,以《在稳健中寻求突破——在中小科技出版社从事发行工作的几点体会》为题发表在《科技与出版》2012年第12期上。之后,我又陆续总结了学术专著发行工作经验,如《出版社营销发行工作如何创新求变》《专业图书卖什么》《强化编发配合,发挥专业出版的馆配社会效益》等,发表在多家媒体上。对此,我进而得出两点认识:一是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30年之品牌,其实全部归结于上述初心;二是做好学术出版贵在坚持初心。

  牢记初心:

  服务国防科技永远在路上

  事物发展总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当我以为自己与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的缘分会以“编发配合”交响曲结束时,2015年6月,我被总装备部党委任命为出版社总编辑,不仅又一次回到编辑岗位,同时兼任基金评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经过出版行业转企改制和“十二五”时期的大力发展,2015年前后,我国已经进入出版大国行列,学术出版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我们的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书稿数量翻了一番,基金支持总额也翻了一番,获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数量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更有近百种图书向国外知名出版机构输出了版权。

  接手这样一个“高峰”,我应当怎么干?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以为,接力做好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工作,一方面,要坚持初心,确保基金高质量服务国防科技不动摇;另一方面,要关注图书内容转移转化以及国际化数字化问题,引导基金社会效益持续增值。具体讲,就是辩证地认识并发展好以下三点:

  坚持为武器装备的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实现富国强军的战略目标积累知识财富的目标不变,对“推动科技创新”这一出版价值的追求始终如一;与此同时,还要把基金图书内容的传播摆到一个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并以此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将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建设成为高科技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不能止步于完成出版环节或发行环节,而应倾注相当的心血和努力去传播出版物承载的内容。为此,我在接手不久就提出,选题策划、出版质量、宣传营销三者要缺一不可地成为编辑部工作的统领和抓手,呼吁反思出版方向是不是紧贴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内在需求,反思出版物的形态结构是不是为科研层、管理层、教学层、实操层等不同层面提供了适合的学习方案,反思是不是经常为图书和作者科研成果宣传实实在在地写一篇书评进行推荐,目的就是希望既能做好优秀学术内容的发现、做好优秀学术内容的表现,又能做好优秀学术内容的推荐,最终实现出版价值、发挥军事效益。

  坚持科学构建基金图书体系,严把评审关,对基金永远站在现代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的追求始终如一;与此同时,还要奖励好重点图书,以好书引领精品出版。做好基金工作,关键在于专家队伍和编辑队伍建设。基金办公室应当继续做好基金评委换届时的推荐工作、评审前的初审工作和评审时的分配工作等,保证专家评审高效有序,进而铺就精品出版的基石。对于编辑,我以为,好的编辑好比一座联结学术成果与精品著作的坚固桥梁,而带好编辑队伍是总编辑最根本的工作任务。这两三年来,努力采取如启动国防名编风采宣传、提高基金图书内部工价、修订效益结算奖励、认真组织优秀图书评选等办法,从表彰、保障、激励、提升等多个方面,或者给出指导性的建议,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期保持人才成长平台的活力,为精品出版提供人才保障。

  坚持拓展与国防领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强强合作”格局,以紧盯宏观、深入挖掘、长期追踪为指导,合理规划目标作者资源挖掘方略,保持基金紧贴科研一线的追求始终如一;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国际化数字化问题,促进基金迭代升级。作者资源是出版单位最重要的资源,无论是把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项目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等融为一体服务,为重点领域的集团或研究院层级的单位提供出版服务并实现类似“组稿基地”性质的战略合作,还是提高稿酬标准使之与作者学术贡献相匹配从而激发科技人员的创作积极性,都是为了使广大国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更认同,把基金当作著书立说的首选。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让图书同步实现国际出版的比例超过60%,推动基金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还要尝试与新技术融合,借助国际化合作出版之机,适应线上申报和评审、传统与数字出版同步的复合化出版甚至开放获取等国际主流出版形式,提升传统出版现代化水平。

  30年来,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更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刻,与基金相伴一起站在新的起点上,心中只有一句祝福:服务国防科技永远在路上,祝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取得更大的成绩。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