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媒界纵横>>新论研究

不断增强"四力",提高履职本领

王志锋
2019年03月18日09:45 |
小字号
原标题:不断增强"四力",提高履职本领

来源:“研究事儿”微信公号

今天,全国两会胜利闭幕。在全国两会上,报道国家大政方针,反映百姓心声,展现代表委员风采的记者们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身怀绝技的记者们能出色完成两会报道的重头任务,和他们平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提高履职本领密切相关。那么,“四力”之间存在怎样的辩证关系,广大记者朋友如何进一步提高“四力”?且听研究事儿细细分解。

当前,全国宣传思想战线正在开展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简称“四力”)教育实践工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战线队伍建设提出的总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能力和作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48字的“职责使命”,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15字的“使命任务”。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增强“四力”,是对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素质的内在要求和形象表达,是新闻舆论工作者担负起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的根本保证。

一、夯实脚力,是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基础

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力量之源,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基所在。优秀的新闻作品是靠脚力“跑”出来的。“脚下有泥土,笔下见真情”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真实写照。没有好脚力,新闻报道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夯实脚力,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不忘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初心,以人民为报道主角,以人民为服务对象,心系人民,讴歌人民,始终保持人民情怀,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把握群众脉搏,了解群众愿望,说群众想说的话、想听的话,使新闻报道可亲可信、深入人心。

夯实脚力,就要坚持“脚板底下出新闻”。现实生活是一部教科书,新闻作品的营养在“脚板底下的泥土”里,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奔赴新闻鲜活现场,深入社会火热生活,新闻报道才能充满生活色彩,富于生活气息,反映生活本质,才有“活力”和“魅力”。当年,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就是与人民同心同行,才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传世名篇。

夯实脚力,就要置身社会实践大课堂。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发现真理的根本途径。新闻工作者,报道事实、还原真相,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走出编辑部大门,奔赴大江南北,了解国情、社情、民情,采撷有温度的素材,写出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新闻作品。

二、擦亮眼力,是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前提

眼力是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现象时的发现力、辨别力,是对各种新闻事实、言论观点等进行准确、快速的辨识和鉴别的能力。新闻舆论工作者是时代的观察者、社会的瞭望者,没有好的眼力,就无法在众说纷纭的舆论场中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擦亮眼力,就要增强敏锐性,善于发现好素材、好新闻。穆青说,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要练就一双能“见人之所未见”的慧眼,善于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平凡中折射伟大,从典型中揭示普遍,深入社会日常生活挖掘感人事迹,站在国家发展高度找准方向定位,对准时代的亮点、报道社会的热点、回应民众关注的焦点。

擦亮眼力,就要增强辨别力,不为假象所惑。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练就一副“火眼金睛”,善于明辨是非,分清真实与虚假、干货与水分、公正与偏颇、表面之意与弦外之音,做到细思明察、去伪存真。特别是,面对众说纷纭的网络舆论,要能够准确研判和把握舆情走向,对各式各样的模糊认识加以澄清,对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进行疏解。

擦亮眼力,就要增强洞察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新闻如同观察海上冰山,既要看到浮在水面上的小部分,更要看到深藏在水下的大部分。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能够透过新闻事件,洞察背后所包含的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新闻价值,分清主流和支流,从微观中把握宏观,由表及里更好地洞察事物本质。

三、深化脑力,是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先导

脑力是进行思考并作出准确分析、判断的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闻舆论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脑力劳动,采写编评摄等新闻业务实践,舆情预警、分析、研判等舆论引导环节,都要通过脑力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此,新闻舆论工作者既要有敏于发现的眼睛,更要有深刻分析理解的头脑。

深化脑力,就要增强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刻认识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传播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世界观,多推出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深化脑力,就要多思多想。脑力的功底深浅,往往会从新闻作品的思想性差别中体现出来。毛主席延安时期为《新中华报》题词就是两个字“多想”,就是希望新闻工作者能够深入、全面、深刻、透彻地思考。唯有如此,新闻作品才会有思想的深度。如果不做深入思考,就脱口而出、随意落笔,新闻报道就会失之浮浅、失于片面。

深化脑力,就要在思考的独立性上下功夫。新闻舆论工作者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特别是在当下的舆论格局下,网络舆情纷乱多变,如果缺乏独立分析判断能力,就很可能会在众声喧哗、乱云飞渡中丧失价值的坐标。

深化脑力,就要有问题意识。抓要点,意味着要会抓问题,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问题就是要点,解决问题才能发挥新闻舆论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1959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要政治家办报时指出:“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找到症结所在,有效解决问题。

四、提升笔力,是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关键

笔力是表达能力的体现,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功。好的笔力,能够把事实及蕴含在其中的立场和观点,通过生动、简明、优美的表达形式,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地呈现出来,使受众喜欢读、喜欢看、喜欢听,并能从中深受教育鼓舞。笔力是“四力”中最重要的直观体现,脚力、眼力、脑力都需要通过笔力展现出来。没有好笔力这个关键,好脚力、好眼力、好脑力就无法很好展现,新闻舆论工作就无法履行好职责使命。

提升笔力,就要练好基本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每一名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孜孜追求。笔力的提升是一个慢功夫,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提高,在每一天的写作中不断地积累、摸索、归纳、总结,才能将写作水平一点一滴的进步不断巩固积累,不断地提升与进步,才能把笔力真正变成自己手上的功夫,最终达到自己渴望的境界。因此,笔力的提高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耐心和“十年磨一剑”的恒心。

提升笔力,就要不断创新表达。表达要有新意,才能让人耳目一新,新闻作品才能更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新闻界老前辈郭玲春曾说过:“新闻,要永远给人新的感觉,包括内容到形式,某种样式多了,我就不写,我看报,若发现自己的报道在形式上和别人的类似,我就感到不安,对自己产生不满。”表达的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和追求,精益求精,不落俗套,才能多出精品力作。

提升笔力,就要不仅落实在“笔尖”,还要体现在“指尖”上。在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笔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笔杆子”,也包含了“口头、笔头、镜头”以及各类新媒体呈现方式。新闻舆论工作者要不断充电补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学会综合运用新闻传播的“十八般兵器”,以更为精彩的“笔力”,推出更多富有魅力的融媒体作品。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整体,不能把“四力”割裂开来,也不应孤立地去强调一个方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践行“四力”,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提高专业素养,增强专业本领,培养优良作风,更好肩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责编:薛贵峰、荣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