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探析
总体上看,国际传播类作品在传播主体多元化、作品主题和传播渠道多样性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在传播内容制作和呈现方面有不少创新举措。有的引入知名外国主持人,有的与国外知名媒体联合制作,这些都有助于克服作品的跨文化障碍,增强作品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这是我国新闻界一年一度的盛事。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的定评工作,评审过程中感受到我国国际传播领域正在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国际传播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正在上升,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际传播奖的特色及本届参评作品概况
中国新闻奖自1991年设立以来,具体的奖项设置与时俱进,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国际传播奖项的设立相对较晚,在2010年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才首次特设了国际传播奖项,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6家中央媒体的新闻作品中尝试性地评选出11件“国际传播”奖作品,其中一等奖2件,二等奖4件,三等奖5件。到2011年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开始正式增设“国际传播奖”,总设奖数额为40件,8年来保持稳定,不分媒体和体裁,其中一等奖6件,二等奖12件,三等奖22件。
国际传播奖项是向中央单独提起申请并获批的奖项。根据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印发的相关通知,增设国际传播奖项,旨在激励优秀新闻工作者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推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具体来看,国际传播奖项的参评作品,是“中国媒体的对外报道以及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的新闻作品,包括以国际传播为研究对象的新闻论文” 。 国际传播作品的评选标准是,“要求作品突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精神,传播中华文化,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特别是在涉华重要舆论竞争中,增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有效影响国际舆论,为我提供有利地位和舆论支持;尽力适应境外受众视角、欣赏习惯和社会习俗,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亲和力较强,传播效果较好;注重作品落地(转载、引用)率。”①
作为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国新闻奖每个奖项的评审都十分严格。本次国际传播奖申报作品共有112件,经过公示、初评和审核阶段的层层把关,有27件作品被撤销参评资格,最后参加定评的有85件作品,比上一届多了13件。在定评阶段,根据评选办法和评选细则规定的标准和程序,经过国际传播组评审小组会议和中国新闻奖定评委员会全体会议先后多轮的集体评议和无记名投票,最终选出了国际传播奖获奖作品40件,其中一等奖6件,二等奖12件,三等奖22件。
针对国际传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本届获奖作品情况可以看到,在国际传播领域,我国各类媒体从多角度展现真实的中国,以我为主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多元、立体、高效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正在取得新的进展。
国际传播通常被认为是中央媒体或外宣媒体的工作职责,因此,与中央媒体相比,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作品相对较少,获奖作品数量也少,这是一个现实情况。但近年来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在今年的国际传播奖评选中,中央媒体的优势地位依然明显,但地方新闻单位的获奖数量明显上升,在全部40件获奖作品中,中央媒体21件,地方媒体19件,总量趋于平衡。
中央媒体国际传播作品的优势和特色
中央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上的优势之一,是通过对国内重大新闻题材的报道和评论,让国际社会准确了解和感受我国大政方针。今年的一等奖作品中,新华社的长篇人物通讯《习近平:新时代的领路人》通过扎实的采访,以丰富生动的细节,讲述新时代中国领袖的执政理念和生活故事,以富有感染力的新闻作品传播了总书记的远见卓识和亲民为民的领袖风范。文章播发之后,被纽约时报、卫报、联合早报和路透社等海内外两千多家媒体大篇幅采用。另一个一等奖作品,来自中国新闻社的《“十九大十九问”系列报道》,则是精心策划,以“问”为题,选取海外受众最为关切的新闻点,在十九大召开前后近一个月的时间内,分解式地推出19篇兼具新闻性、知识性和历史感的千字小综述,涵盖了党的历史、制度、程序、规定等较全面的内容,文风简约、平实,被海外华文媒体平台和境外社交媒体广泛采用,实现了党的制度和立场在海外的有效传播。
中央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上的优势之二,是对涉及我国国家形象和核心利益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声,表明立场,驳斥国外某些势力的刻意歪曲诋毁,澄清事实真相,争取国际舆论主导权。这在今年的评奖结果上也有明显体现。光明日报评论文章《谁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写于特朗普当选总统之后、正式就任之前,针对其竞选期间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言论,以有力的事实,指出这种保护主义政策背后的逻辑误区。中国日报的社论《美国海军威胁亚洲航行安全》,则敏锐地抓住美国军舰与商船在新加坡以东海域发生碰撞这一新闻事件,将其与多次同类事故联系起来,指出事件背后的实质原因及其对区域安全与稳定造成的危害,境外媒体转引近3000次。这两篇评论都能及时捕捉新闻事实,深入挖掘单个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刻原因,观点、论述鲜明有力,在国际舆论场发出了清晰的中国声音,很好地体现了国际传播“时度效”的要求,受到了评委的一致肯定,获得了一等奖。
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角色更趋重要
作为一个国际地位正在快速上升的大国,中国需要不断拓宽国际传播的主体和渠道,国家也正在加大对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投入。来自地方媒体的优秀作品成为今年国际传播奖的一个突出亮点。上海广播电视总台的电视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3》,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结构全篇,用大量现场采访的新闻素材,说明新发展理念的要义,也指出每一个发展理念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系列报道《你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历时一年精心制作,以国际视角展示了我国中部、东北、东部、西北、东南、西南等六个不同地区在科技、文化、旅游、环保、扶贫攻坚等方面的进展,立体呈现了一个发展变化中的真实中国,在英国及东南亚重要电视频道正式播出,影响上亿海外受众。来自上海和江苏的这两个一等奖作品表明,在国际传播领域,地方媒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有条件的地方媒体完全可以超越地域局限,站在国家立场上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
目前,我国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作品的更大优势,是充分发挥各自的地缘优势和区域文化特色,在我国的周边传播中精准发力。二等奖作品《主播走基层·见证新景象》是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的系列报道。在报道中,主播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深入田间地头,以亲身见闻和感受,直观地讲述当地政府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生动故事。由于该卫视频道已在尼泊尔实现整体落地,节目内容在尼泊尔同步播出,得到旅尼藏胞的好评。吉林朝鲜文报刊发的系列报道《悠悠图们江绵绵百年悲欢——下马来姜宝今老奶奶一家的故事》,从2016年图们江北岸村庄下马来遭遇洪灾讲起,以姜宝今老奶奶一家百年来的迁移、定居、奋斗史,讲述中国朝鲜族的历史与生活,在细节和对比中呈现了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报道刊出后,韩联社等境外媒体转发、采用。此外,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制作的电视专题片《大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系列节目《守望相助七十载 幸福内蒙古》、中国日报网刊发的《变革中的中国:熊猫故乡走向世界》等获奖作品,都很好地发挥了各自在地域、语言、人文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深入挖掘中外交流合作的生动故事
深化对外开放,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各层次的中外交往日益扩大,其间包含着大量值得深入挖掘的生动故事,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本届国际传播类多篇获奖作品的共同主题。
“一带一路”上的中外友好故事,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新闻富矿。网络专题《守艺中华·泉州波斯故事》用文字、图片、视频、H5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介绍泉州的历史文化、丝路遗存、传统技艺以及生活在当地的伊朗人的生活故事,讲述中国与伊朗之间由海上丝绸之路开启的友好往来故事,历史与现实交融。《2017丝绸之路品牌万里行》是由陕西卫视联合丝路国际卫视联盟的其他台推出的一个大型活动,并与沿线国家电视台一同对活动进行联合报道,既有动态的新闻消息,也有重要人物的深度访谈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一带一路”建设图景。
中国人在国外参与当地建设、外国人在中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互利共赢的故事,在本届国际传播类获奖作品中数量较多。文字作品《诺奖得主尤努斯精准扶贫到河南》、电视作品《我的铁路我的梦》《“洋河长”的山水梦》《“设计之都”武汉的赞比亚服装设计师》等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他们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和细节,讲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点滴故事,新闻性强,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国际传播类作品评选需进一步完善
总体上看,本届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作品在传播主体多元化、作品主题和传播渠道多样性等方面有明显进步,在传播内容制作和呈现方面有不少创新举措。有的引入知名的外国主持人,有的与国外知名媒体联合制作,这些都有助于克服作品讲述中国故事的跨文化障碍,有助于增强作品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同时,在评选标准和参评作品的总体质量方面,国际传播类作品的评选也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根据现有的评选规定,国际传播类作品,既包括“中国媒体的对外报道”,也包括“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的新闻作品”。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下,对外报道和对内报道的界限有模糊化的趋势,国内事务的报道和国际新闻的对内报道都可能“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究竟哪些作品算“国际传播作品”,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从实际参评作品看,多数是传统意义上的对外报道作品,因此,有评委呼吁设立专门的国际新闻奖项。此外,一些涉及我国港澳台事务的新闻作品,是不宜参选国际传播类奖项的。
此外,在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国际传播作品在功能、定位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但仍然是属于新闻奖的一部分,应该是新闻作品,是以新闻作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因此,注重“新闻性”和跨文化特色是国际传播类参评作品的应有特性。在这些方面,媒体单位和参选作品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委)
注释:
①参见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印发的《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办法(2018年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