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3期

当代都市题材电视剧女性形象的审美症结

苏也菲
2019年04月09日10:0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当代电视剧的审美体现出越来越多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改革开放以来的都市题材电视剧在这样一种历史话语与审美实践相交融的契机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通过都市情感剧中类型化、个性化的女性形象的审美表象,提出审美趣味陈旧、男权视野下审美观念、人物塑造与影像风格的“塑料”审美品质这三类审美症结,并对以上审美症结做出消费社会语境下的文化分析。

关键词:当代电视剧;都市题材;女性形象;审美症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3-0000-02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完整的感性形象的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是人在现实中精神确证的关系,换言之,这是通过感知现实现象具体可感的形象,人在现实中的思想情感的确证。[footnoteRef:0]作为大众艺术形式,电视剧的所呈现出的美学特征必然具有与其所处社会环境所倡导的审美范畴、审美理想、观众的审美趣味、创作者的审美观念更加紧密的联系。女性作为都市题材电视剧的接受主体,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审美症结体现着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在交流中的互动与错置,在某种程度上女性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境遇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现象与问题。

一、审美表象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对现实主义复归的改革题材、伤痕叙事的电视剧中涌现出的女性形象,从《雪野》中命运坎坷的农村女性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到《搭积木》中面临都市人的情感困惑;从《赤橙黄绿青蓝紫》中性别意识朦胧的劳动女性,到都市景观中职业女女性群像的《公关小姐》,围绕女性的情感、家庭以及社会角色等多个侧面进行叙事,显现出这一时期都市题材电视剧中都市空间不断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但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还停留在相对单调平面的社会统一审美,女性形象类型化、女性价值观年及心理特征还不够明显。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电视荧屏中的女性形象是改革思潮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软着陆,那么进入90年代,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电视剧作为大众文化产品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强有力地塑造出以满足传统男性审美的女性形象。新世纪的都市题材电视剧受到政治体制、社会经济、文化思潮的影响更为广泛,女性形象表现为多样性、异质性以及不确定性。

二、审美症结之所在

首先,都市题材电视剧的整体审美趣味陈旧。近年的IP剧掀起了以女性为中心的创作风潮,从古装穿越、仙剑奇侠到现实题材。都市题材中不乏“现象级”热播剧,如近年的《欢乐颂》Ⅰ、Ⅱ、《我的前半生》、《杜拉拉升职记》、《漂亮的李慧珍》无一例外都打着“大女主戏”的旗号。目前,“大女主”在学界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大女主侠义的概念由古装偶像剧的IP汹涌而来,而广义的大女主创作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自身模式。“大女主戏”就是整部剧以女主角为绝对第一主角,剧情围绕女主角的成长经历展开,女主角在多名男性角色助力下走向人生巅峰的剧作。[footnoteRef:1]这是一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观众审美期待并充当女性情感与精神抚慰的一种创作模式,对于恶俗的情节套路、过度戏剧化的生活细节、模式化的人物关系、“玛丽苏”般不合逻辑又充满自恋的人物设定以及脱离生活的空间场景台词都无法传达出真正的女性主义,从这个角度看来,当下的“大女主戏”是女性精神与观众的审美期待、市场妥协糅合的共同体。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应强调都市空间中特有的职场生活和自我发展、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社交方式和人际关系、生活情感和女性成长,女性形象无论是单身还是已婚,是妻子还是母亲,是为爱付出还是坚持自我,都要更加明确女性的主体性,完善都市题材剧下的类型创作。避免表现不同领域、不同社会议题的都市剧最终都沦为套路的言情。

其次,目前的创作大多数仍是男权视野下的女性形象。剧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观众无论在剧中生活还是实际生活中都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看与被看的转变、消费与被消费的转移。她们中的一部分有足够的金钱、时间追求时尚、高级的物质生活,强化通过外在消费实现自我认同,弱化其内在主体性根源,导致一部分女性形象仍旧活在男性的凝视之下,曾经以消极被动的方式迎合男性目光,而今却是将男性的凝视内化成自我的主体意识,女性角色的变化也只是被简单的描述成商品消费者,其身份确认和价值观念很少被讨论。虽然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出现过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形象,但仍带有父权制的烙印,延袭既有的电视剧制作、流通、传播过程中的符号系统因之生成传统的叙事惯例与快感。另一方面,对老年女性形象的刻板塑造,沉溺于婆婆妈妈的家庭斗争中不能自拔,破坏夫妻关系、家庭和谐上极尽能事。这种扁形人物矮化了艺术创作更矮化了生活。

最后,人物形象的塑料质感,充满对都市中产阶层的想象与谄媚。有一些都市题材电视剧的美学追求与影像风格要么“用力过猛”、要么“拧巴纠结”,只要是都市题材的主人公就要穿梭与高楼林立中,从事的职业大多为光鲜亮丽的企业白领,即便剧中人物生活落魄依旧要生活在一尘不染的非生活化居所,高调明亮的画面毫无瑕疵,同时也失去了市井气息和不同都市应有的独特影像质感。定型城乡二元对立在时政报道中呈现出“在场的缺席”,城市与乡村的精神生活仍存在巨大的断裂,发达城市中的中产阶层与三四线城市中的小镇青年有着“想象的能指般”的差距。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划分严重与都市题材电视剧中所建立的中产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但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才需要都市题材电视剧一面解决中产日常焦虑、一面制造大众的梦幻图景。随之而来是都市题材电视剧中的的社会议题广泛,既有医疗、教育等宏观层面以及具体化,也有房奴、合租、二胎等家庭生活构成的社会生活图鉴。一旦回归现实生活、想象落空,要面临与正视的是巨大的精神空虚,从而推动都市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内心越空虚表象越浮华。

三、审美症结之原因

M.H.艾布拉姆斯其代表作《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以“镜”与“灯”为意象指出西方四种文艺理论类型,并指出文学由作者、世界、读者、作品四要素构成。这一说法成为世界范围内文学艺术中公认的作品分析方法。转向我国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审美症结所在,也可以在这四要素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尤其当代都市剧中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和女性形象随着社会生活方式、主导意识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德波、鲍德里亚及布尔迪厄在研究仿真或拟向、消费社会以及中产阶级格调等问题时,都强调了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我国逐渐进入消费社会、景观社会,随着视觉文化的兴起,都市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构建从社会改革新风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下的个人奋斗、从新千年专注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的平民叙事到近年倾向于外在景观实现内在身份的认同的社会参与。其中女性形象是不断向外延展的,同时也是不断立体化的。尤其针对女性观众创作的所谓“大女主”剧,一方面弥合了现实与想象,一方面都市剧中女性角色成功带动“她经济”,形成女性形象二次消费。性别叙事为商业的吸金利器,观众的审美趣味、审美品位在电视剧产品中无形地被建立起来。

四、结语

审美价值观念更多应该是在人的审美活动中起着尺度的作用,对于现实中的文化象、审美现象进行衡量、批判、评价,从而引领当代的审美活动,向着更高境界、更能体现当代人的本质力量的方向发展。[footnoteRef:2]进入后工业社会,资本和信息的流动、声画与符号的流动导致社会分化,圈层文化形成。以西方个人为核心的消费主义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在全球化语境下传播,女性作为都市题材电视剧的表现对象与接受主体,对女性形象的审美至关重要。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涉及艺术创作更关乎社会发展,但追求性别平等、女性独立、精神自由、人文主义应成为成为塑造女性形象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2]彭文祥.凝视镜像——现代性视阈中的影视剧理论与批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3]华昊.社会转型时期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嬗变[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4.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