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3期

数据新闻的技术偏向:人文主义的缺位【2】

——以非连续性模型为例

曾  源
2019年04月09日10:2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中的工具理性

传统的数据辅助型新闻立足于新闻线索、新闻事件本身来进行制作和传播的新闻,是人脑思维依据事件去挖掘数据,用经验、理论、判断去搜集信息,产制新闻。新的数据新闻生产模式以数据处理为中心,即用数据思维生产新闻,以数据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分析事物关联性、营造视觉图表、甚至产制故事。

(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

当以数据处理为中心的思维逻辑获得受众的认可,新闻只需从庞杂的数据中进行挖掘,找到某种所谓的必需品, 以满足受众永不满足的信息需求,这种以大数据为依托,以精确算法为手段,以效率为追求的新闻制作逻辑紧紧的迎合了受众的期待。这一次,新闻自由所带来的理性的光辉不再像18世纪一样指引人们向自由迈进,工具理性在新闻业应验,带来的是对信息的无限制获取,对算法的无限制渴求,对工具的无限制依赖,工具理性霸权将驱使新闻成为“没有感情的杀手”,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从而使得工具理性变成支配、控制人的力量。

四、数据新闻造成的混乱

(一)片面理性导致人文主义缺失

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多以表格、图例、漫画、动画甚至交互性页面等多媒体形式为主,其内容则是以描述总量,描绘轮廓等强调普遍性信息为主,以样本为依托形成的各种数据,在获取可用信息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却远离了新闻本源。然而,使用数据的初衷是为了弥补新闻事实的准确性,数据新闻的泛滥却带来了更大尺度上的新闻模糊,因为人文科学永远强调的是个体性的人生价值意义,而自然科学更多是注重普遍性的规律。

由于对技术过于依赖,数据新闻只有数据和信息,而对新闻信息的社会性和人文性把握不足。数据新闻以详实而信服力的数据和直观形象的可视化呈现赢得受众的喜爱,若算法与数据表现形式可以成为弘扬理性精神的代言,那数据本身就成为最大的非理性因素。如数据的挖掘、交换或购买等手段获取隐私数据、原始数据受到人为控制或篡改、数据处理过程的专业性缺失等,都会为数据新闻所标榜的理性画上问号。这正好说明大数据本身不完全等同于理性,而更大的理性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新闻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数据新闻在数据搜索挖掘、统计分析、数据可视化等环节中都强调数据材料、科学分析、流程算法等工具元素的重要性,而传统新闻生产中对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强调,例如接近性原则、时新性原则,都要求记者主动深入基层,接近现场,关注现实社会的复杂多样性,采集鲜活、有温度的新闻素材等,数据新闻天然的缺陷更容易导致新闻作品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二)“连接一切”却无法推论因果

Viktor Mayer-Sch?nberger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一切皆可“量化”的大数据,只需要注重关联性的理解,所有混杂性的数据在算法的技术理性中就能够得到阐释[4]。然而数据新闻对新闻事实的阐释并不能局限于事物的相关关系,换句话说相关关系并不能完整阐述新闻事实,我们需要因果关系,甚至需要冗余信息。

互联网所带来的“连接一切”的逻辑,使得数据新闻更加注重相关性问题的关注, 或者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当《今日头条》在奥运报道中使用大数据开发了写稿“机器人”,对接奥运相关数据库,进行实时新闻写作,尽管“机器人”利用数据算法在6天内完成了超过200条新闻报道,数据新闻在带领受众了解比赛结果的同时,却忽略了奥运比赛“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内核,忽略了比赛中选手、观众的思想情感,数据新闻机械化、程序化、单一化使得新闻丢失了原有的人本属性,变得高高在上,不近人情。

(三)算法优先而舍弃自我

利用不断充实的大数据和不断演进的算法,数据新闻通过仔细分析大量数据来揭示有意义的事物关联、趋势和模式,但是真的能帮助读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吗?

对受众而言,对数据新闻的理解绝不是简单的文本阅读,也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相关关系和可视化图像呈现带来的冲击更多的不是和以往记忆的连接, 而是培养了受众信息收集癖好,缺乏对于事件的经验性解读,使受众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仰仗于数据挖掘的新闻收集方式,记者在解决极端情况的问题时,能够更快的通过数据揭示有意义的事物关联、趋势和模式,这正是数据新闻的宿命——属于当下,但不属于历史。数据新闻让我们养成了机器代替我们思考,代替我们判断,代替我们决策的坏习惯,当工具理性最终从新闻生产方式变成人的思考方式时,我们将完全依赖于机器,依赖于冷冰冰的理性法则。数据新闻让算法割裂了判断,让逻辑割裂了情感,让有用的数据割裂了无用的信息,让工具理性割裂了人本主义的光辉,使得新闻缺乏人类特有的历史性的观照。

五、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法则

在非连续性模型的断点和跨越之中,我们总能对事物发展的规律略窥一二。在新闻生产发展的十字路口,更要转变对于盲目理性的认知,对于人文情怀的忽视,对于技术的偏爱,这不仅取决于我们对于数据的态度,更取决于我们对于新闻本真的执念。因此,在信息泛滥的重重包围之中,我们如何运用技术,利用算法,去坚守最后一道底线,让人文法则成为捍卫新闻发展的新准则尤为重要。

如何看待数据新闻在跨越非连续性模型中的两个关键点,是我们厘清思路的重点。第一个关键点是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处于高位趋缓,新的报道方式出现时。当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发展遇到瓶颈,我们开始借助于数据辅助新闻进行叙事,这是新闻生产获得新的思路,数据的使用不再是为了新闻叙述的准确,成为新闻的主角,这是数据新闻新的逻辑起点,尽管事物的发展处于低谷,但仍然是跨越了传统新闻生产非连续的曲线。第二个关键点是新的报道方式日趋成熟,成为主流并引领大行业发展之时。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完善,数据的获取、筛选、分析变得简单,我们有理由认为数据新闻的使用在新闻实践中更频繁,数据本身成为新闻的首位,而叙事和故事将成为附庸或消失。

在新闻行业普遍都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新技术的运用更加名正言顺,技术的发展不可逆,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值得为之背书,但人文主义的观念却不可或缺。至今我们仍处于数据新闻的非连续性模型的两个关键点之间,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新旧观念如何协调和统一,能否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之间找到平衡点,警惕工具理性成为束缚人类发展的桎梏,警惕盲目追求“确定性”带来的认知偏差,警惕技术偏向的数据新闻成为人们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在新闻生产的理念、流程、规范中,我们更需要一张人文法则的滤纸,不能让算法取代判断,让逻辑取代情感,让工具理性取代人本主义。在人文法则的前提下,数据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叙事,技术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理性才能回归本真。

参考文献:

[1]赵萍.数据新闻传播新变化及发展趋势研究[D].河北大学,2018.

[2]徐笛,欧杨洲.数据新闻的未来可能性[J].青年记者,2018(28).

[3]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35(6).

[4]丁柏铨.数据新闻:价值与局限[J].编辑之友,2014(7):6-10.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