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 怎样坚守现实主义精神

2019年05月15日06:52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怎样坚守现实主义精神

  电视剧《都挺好》海报。资料图片

  作为当代生活的直观反映,现实题材电视剧是各种文艺思潮的汇合点,也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近年来,经历了古装玄幻题材热播引发观众审美疲劳之后,电视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这种情况给现实题材的创作发展带来新契机。2018年全年全国生产完成并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剧目323部13726集,其中现实题材剧目204部8270集,分别占总部数、集数的63.16%、60.25%,无论是数量还是占比都较2017年有所上升。而近期,《都挺好》热播,使剧中人物苏大强成为网络红人;《青春斗》在观众中反响强烈,五个年轻女孩的奋斗打拼故事为百姓津津乐道。这几部作品在电视剧收视排行榜上,一直稳居前列,说明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整体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正稳步提升。接下来,创作者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加深认识、着力改进,才能借着这股收视风向和创作热潮乘胜追击,创造现实题材电视剧的艺术高峰,成为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话题性、辨识度和代入感将成为新追求

  现实题材电视剧应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这是业界业已达成的基本共识。但对于如何把握现实主义精神,每个人的见解却不尽相同。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讲,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属于现实主义,主要看它与现实的相似程度。然而,艺术真实是一种相对真实,受创作者对生活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达力制约。在这个意义上,如何书写现实比现实本身更为重要。应该看到,现实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着的,如果还用十九世纪的观念要求今天的作品,无异于削足适履。毕竟,社会生活日趋多元,现实主义也需要新的内涵、新的形态、新的手法。

  从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实践来看,艺术家们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以往更为灵活、开放,更加注重回应时代的需求,反映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比如,从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历程中折射时代变革大趋势的《鸡毛飞上天》里,主人公的小名“鸡毛”与剧名“鸡毛飞上天”相呼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情满四合院》讲述一个院子、几户人家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每个家庭都是社会上一部分家庭的缩影,创作者由大及小,让观众从中照见了自己的生活。《最美的青春》以不落俗套的人物设计、明快紧凑的叙事节奏和历史化的诗意想象,讲述塞罕坝几代造林人的奋斗史,引发了舆论热议。在微博上,#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获1.1亿阅读量,#讨厌武延生#、#最美的青春又没播#等话题冲上话题热搜榜。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剧的创作播出环境发生改变。话题性、辨识度和代入感已然成为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新追求,这为作品注入了活力,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更具传播力,也给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增添了新的维度。

  警惕过度理想化、标签化的创作倾向

  在一个多变的文化环境中,求新求变自然会成为创作者首选的应对策略,但不管潮流和风尚如何变化,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应当始终如一,这就是对真实性的终极追求。从近年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来看,一些作品出现了脱离生活、背离现实主义精神的倾向,比如过度理想化。现实主义当然不排斥理想,现实主义作品如果缺乏理想的光华,就容易流于粗鄙和刻板。但理想应该融入生活之中,而不应该成为阻隔生活与艺术的鸿沟。过度理想化让形象失真,让生活失重。一些英模剧为了突出英模的高尚品格,人为贬低其他人物的价值,制造英模与周围人的对立,使英模与社会环境脱节、崇高精神与日常生活脱节。还有一些都市情感剧热衷于展示生活的光鲜浮华,刻意追求画面的唯美、色彩的亮丽、环境的优雅、气氛的浪漫,而偏离了生活的自然状态。追求精致本身没有错,但如果对精致的追求过于刻意,就成了一种精致的庸俗。而物欲的过度膨胀,必然会挤压人物的精神空间。此类作品对生活细节的描绘越充分,往往对生活本质的偏离度越大。相反,有些表面看来打磨得不那么精细的作品,却因还原了生活本身的粗糙质感,而产生了较好的美学效果。

  标签化是现实题材创作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一些作品热衷于给故事、人物设置议程,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不去深入挖掘故事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这些作品满足于蜻蜓点水式地反映生活的浮光掠影,用套路代替艺术,用话题代替深层次问题,看似个性鲜明,实则风格浮夸。这是一种新的公式化、概念化现象,其结果无助于观众理解生活,只会加深他们对生活的曲解。

  应该有温暖人心、启迪人生的正面力量

  当然,现实主义不是跟在现实后面亦步亦趋。现实中总会有一些喧哗和噪音,也会有一些难以把握甚至难以理解的问题,这就需要艺术家们敏锐地观察生活,睿智地分析生活,写出自己独特而深切的生命体验,从几个方面入手,来深化现实主义精神。

  首先,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观众真正喜欢的,是那些反映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问题的作品。有没有积极介入生活的态度,检验着作品中现实主义的成色。现实题材电视剧只有真正发掘出那些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在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提炼,用艺术的方式加以呈现,才能恰切地把握住公众的兴奋点。回避导致虚假,而能深刻揭示人们面对问题时积极向上的力量、追求幸福的艰难曲折过程,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其次,要善于发现创作中的盲点。一方面,要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寻找那些别人没有表现过的东西。比如《猎场》通过猎头公司经理人充满戏剧性的职业生涯,表现人性的沉沦与复归;《小别离》聚焦“中学生留学”现象,让观众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获得思考和启示。这些作品的创作触角伸向了以往一些没有表现过或很少表现的领域,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观赏体验。另一方面,要从大家耳熟能详的老题材、旧素材中发现新意、开掘价值。比如《初心》没有表现甘祖昌从将军到农民的落差,而着力表现人物与环境、人物生活与内心的高度统一,由此塑造了一个富有光彩的将军农民形象。同样以表现人物的性格魅力见长,《阳光下的法庭》描绘了一个温柔、知性的女法官,让一部严肃的法制题材作品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

  再次,要敢于面对艺术创作上的难点。当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将中华美学精神、中华审美风范与国际通行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用民族化的艺术语言打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价值的作品,从而走向世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宗白华先生曾概括说,中华美学有两种境界,一种是空灵之美,一种是充实之美,这两种境界在电视剧中如何体现?如果艺术家表现的内容过于空灵,难以抓住观众又该怎么办?再有,中华美学讲究意境,而意境在电视剧中应该怎样表现?还有,中华美学讲究天人合一、含蓄蕴藉,而电视剧要追求戏剧冲突的极致化,怎样把这两种因素在作品中和谐地统一起来?这些课题不仅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概括,也需要艺术家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归根结底,现实主义不仅是一种美学理想,而且是一种人生态度。因为现实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需要有温暖人心、启迪人生的正面力量,需要秉持积极的现实主义创作出来的优秀影视作品。这不仅体现为情境和人物的真实,而且应该体现为一种有意味的讲述方式:既能感染观众,又能触动观众;既能产生娱乐效果,又能激发深刻思考;既能展现多样化的生命状态,又能促使观众心中形成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形成推动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精神力量。

  (作者:李跃森,系《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