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3期

机器人写作新样态中记者的应对策略探析

张林贺
2019年05月15日09:06 |
小字号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3期

【摘要】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使得机器人写作逐渐在传媒内容生产领域大行其道,新闻传播业态面临重构。面对写稿机器人不断蚕食自己的传统工作领域,传统媒体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迷茫与身份焦虑,对于自己钟爱的新闻事业,人类记者该怎么办?又该提升锤炼哪些技能?

【关键词】写稿机器人;人类记者;传统技艺;新技能

一、机器人写稿:报道版图不断扩张,应用范围持续拓展

(一)遍地开花的写稿机器人队伍

所谓机器人写手或机器人新闻(robot journalism或Automated Writing)是指运用算法对输入或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自动生成新闻稿件的计算机程序,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新闻生产的自动化。[1]目前,写稿机器人已经在全球头部媒体投入实际应用,大多由媒体自研或者与技术供应商合作,在一些特定领域进行新闻生产。

目前在国外已经投入使用的写稿机器人包括叙述科学公司的Quill(鹅毛笔)、自动化洞察力公司的Wordsmith(文字匠)、《洛杉矶时报》的Quakebot(地震机器人)、《纽约时报》的Blossomblot(花开)、《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路透社的Open Calais、《卫报》的Open001等。国内则有腾讯的Dreamwriter、新华社的“快笔小新”、第一财经的“DT稿王”、百度的“度秘”、中国地震台网写稿机器人、今日头条的xiaomingbot、《南方都市报》的“小南”、封面传媒的“小封”、《人民日报》的“小融”、《钱江晚报》、《华西都市报》的“小冰”、《晶报》的Giiso、财新网的“财小智”等。

(二)越来越强的写稿本领:自动配图、个性服务、写作范围愈加广泛

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进步,机器人写作的手段和形式越来越多元,写稿领域已不再局限于最初的体育赛事、股市财经、地震报道、犯罪报道等。进入2018年,今日头条xiaomingbot已完成最新一轮升级,其撰写的文章现已涵盖体育、财经、科技、房产等十几个类别,并可实现多领域每日热点新闻的自写创作。在形式上,其输出的内容已经从纯文本向自动匹配图片方向发展。而且,xiaomingbot还与光明网、《财经》(博客、微博)杂志、《大河报》等传统主流媒体达成战略合作,为其输送优质内容。腾讯的写稿机器人Dreamwriter不仅能够熟练地为新闻配图,还在继续深耕内容写作,建立云数据库,优化大数据分析算法,拓展更加个性化的服务领域,打造更加智能化的资讯生产和服务平台。而《南方都市报》的“小南”、微软小冰已经在民生、科技领域的新闻写作方面取得了突破。写稿机器人在即时新闻报道、专业领域写作、个性化服务、受众互动、舆论监测与引导等方面必将大有作为。

二、写稿机器人正重新定义新闻传播业,人类记者面临“下岗和转岗”

“媒介即讯息”理论的提出者、20世纪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认为,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它所带来的可能性和造成的社会后果。[2]与人类记者相比,机器人写作在抓取海量信息、快速筛选内容、高效处理数据等方面体现出了与生俱来的明显优势。因而很快在传媒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一)写稿机器人正重新定义新闻传播业新样态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给某一行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写稿机器人正以独特的内容与渠道的双重优势,在新闻线索获取(由从现实挖掘为主转向网络数据库为主)、新闻内容生产(由记者为主到人机一体、部分领域取代记者)、新闻产品推送(由大水漫灌式传播到精准化、个性化投放)、信息反馈处理(由缺乏反馈渠道到精准感知用户并与之有效交互)等方面重新定义现代新闻传播业的业态和未来趋势。

(二)不断侵蚀人类记者传统写作版图,倒逼媒体人实现角色转换

1.特定岗位被快速“顶岗”,人类记者“转岗”压力陡增

写稿机器人对海量数据强大的抓取、分析和处理能力,正快速替代人类记者信息提供者的功能,尤其在财经、体育、天气预报、突发事件、动态报道领域,人类记者正在被快速“顶岗”。同时,写稿机器人已经可以替代人类记者完成部分新闻采编工作,并能够精准分析受众的浏览偏好,做出精准内容推送,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这就要求人类记者必须快速转岗到写稿机器人无法从事的报道领域,尽快适应人机协作一体工作的新常态。

2.机器写作正在改变人类记者视角,带来新的内容革命

当写稿机器人以一种崭新的角色进入传媒行业时,就开始决定人类记者以后应该“写什么”“怎么写”。一方面,写稿机器人依托数据资源能够敏感地捕捉到某一时期人们的关注热点,并搜集更为全面的新闻素材,为人类记者的写作提供新闻选题。另一方面,写稿机器人通过对抓到的数据进行结构化的解析和呈现,把那些单独呈现价值不足,但关联起来却价值倍增的信息挖掘出来,让连接产生意义。写稿机器人拓宽了记者的视野,改变了记者看问题的视角,为记者写出更具全局意义的更高质量的新闻稿件提供了条件,而数据新闻等的快速普及带来了媒体的内容革命。

(三)重塑传媒格局,新闻分发的不平衡加剧了新闻传播的“失衡螺旋”

互联网时代,大数量、高质量的数据成为有价值的资源,对各类数据资源的抢占竞争将愈演愈烈。只有那些资金技术实力强大的科技公司或传媒集团才具有构建、抢占或对接各类大数据库的能力,这种局面很容易形成数据寡头,也将助长科技企业或传媒业的“头部效应”。如今,依托于大数据积累与挖掘的机器人写作核心技术依然被欧美少数发达国家的媒体和企业所垄断,这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新闻发布和新闻传播领域话语权的失衡和不平等。而在国内,目前互联网上一些依靠机器人写作和推送的媒体大号已经对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加剧了新闻传播的“失衡螺旋”。

三、写稿机器人入侵时代,人类记者的坚守与扬弃

面对写稿机器人的大肆入侵,人类记者唯有看清写稿机器人的优势与弊端,明白自身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在机器人写作浪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发挥出自己的应有价值。笔者认为,写稿机器人时代,人类记者的坚守、价值和努力方向应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提升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客观冷静的思考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1.严肃新闻式微,理性深度缺乏是当前网络传播的通病

当前媒介环境下,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为迎合受众非理性情绪与爱好的所谓卖萌段子、明星绯闻等“热点”,而这些所谓的“新闻”,许多是某大号算法机器人推送的“个性化”定制内容。真正关乎人类生存和国计民生的严肃新闻却日渐式微,理性观察与深度思考的内容日益稀缺,对人间疾苦与各种不公的麻木不仁,各种假新闻难以验证,新闻真相扑朔迷离,成为这个时代新闻业态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

2.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人类记者仍是揭示真相的重要力量

无论技术和载体如何变化,传媒业最基本的职能依然是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选择和报道有价值的新闻,及时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机器人写稿时代,人类记者最该做的就是放下对职业和身份的焦虑,继续发挥媒体人的传统优势,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坚持对事实、信息、真相的不懈追求,对公开、透明、服务的牢牢把握,重拾新闻价值,重塑新闻的严肃性、权威性与可信性,做好新闻监督,促进公平正义。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事件报道中,不缺席,不失声,敢于突破重重障碍,挖掘出公众普遍关注的内幕和深层原因。在机器不能到达的新闻现场和社会角落,在机器人难以做出价值判断的场合,人类记者仍是揭示真相的重要力量。对真相的不懈追问,对正义的不懈追求,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3]

3.庞杂信息中,做好信息价值与真实性的判断与甄别

虽然机器人与算法可以自主完成对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分发,提高了传播效率,但其中可能存在诸多陷阱。媒体人需要比常人更多地保持警惕,也需要比常人更敏锐地发现算法带来的风险与问题,特别是在算法的客观面目下的信息偏见与不均衡。[4]对于各种新闻信息的价值判断、真实性判断,依然取决于人类记者与编辑。而随着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愈加庞杂,这种判断会变得更加困难,需要人类记者付出更多的精力。

(二)更加关注人文与情感:对人尊严、价值、命运的尊重是记者报道的出发点

1.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国家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就是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永远把百姓冷暖挂心头,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

记者的基本素质是富有正义感、怀有同情心,坚持以人为本需要记者心中装得下普通百姓,能够沉下去、俯下身,在深入采访群众中磨炼技能、升华情操、培养心性。互联网大潮中,除众声喧哗地围观明星绯闻、趋之若鹜地报道各种“秀”与“萌”外,不忘那些被数字遗忘的群体,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是更有价值的人文关怀。

2.人类记者应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人”

机器人写稿素材通常来自各种数据,所呈现的也多是群体行为的变化和趋势,但受众往往更需要通过体察微观个体来佐证宏观数据。而一张张生动活泼的面孔、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一个个体现内心的动作、一个个充满细节的故事,比起那些枯燥的数字和图表更能打动人,也更具说服力。而这些有血有肉的素材,机器人是采集不到的。因而,人类记者应将主要精力专注于活生生的“人”。更好地洞悉人的需求与爱好、快乐与痛苦,能够换位思考,建立关系,展现同理心,创作出独特的、饱含感情与温度的作品。

事实上,机器人写作时代所谓的各种大数据也都是人类生成、面向人类、服务人类的。人类记者应善于透过数据看到背后的“人”,找到数据背后的真相。这需要记者多走出去,与人沟通,通过深入采访获取各种鲜活的信息。而这都是写稿机器人无法完成的,这需要人类记者的艰辛付出。因此,智能化写作无论给新闻写作带来了多少变化,大数据语境中的新闻写作仍需不忘初衷,坚守以人为本。[5]

3.不断满足人类的情感诉求,未来社会愈加依赖富有诗意和灵性的感性创新

工业时代,人的理性和智商被充分发掘,感性不受重视,甚至一度被视为“无用或累赘”。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智商可能会逐渐完败于机器人。然而机器人虽然可以解决人类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浅层需求,却无法提供琴棋书画诗酒花的深度愉悦。那些理解、同情、共鸣、有温度、有情怀、有趣味,柔软可感的东西,会逐渐变得弥足珍贵。未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不仅需要科技的推动,更离不开感性与灵性的创新,人类社会的风尚也将由那些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来引领。躯体之外,是科技与机器,内心深处则是兴趣、热爱、艺术与情感。

同样,写稿机器人虽然可以写出一篇中规中矩的新闻报道,却无法弄懂新闻报道中的人的生存状态、喜怒哀乐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感时伤怀,触景生情,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但恰恰是人类记者未来应该发扬的。

4.不断打造讲故事能力,融情于事,融情于细节,展现丰富多彩的世界

喜欢听故事,是人类的本能。这种爱好来自童年,终生相伴。机器人写稿时代,人类记者更要打造写稿机器人不具备的讲故事能力和技巧。而新闻领域的非虚构故事构建,除了依赖人类记者扎实细致的采访与观察、深入现场的切身体验、对各种场景的还原,还要具备故事情节构思能力,良好的文字组织能力,并善于灵活运用曲笔、虚笔等手法,在含蓄曲折中不着痕迹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做到润物细无声。正像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所说,“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

(三)发力深度报道:善于采访沟通、调查核实是真正做深新闻的基础

1.深度报道是人类记者的最大优势

在各种碎片化信息泛滥的当下,用户更加需要有质量、有深度的内容,希望读到有观点有分析的资讯,希望看到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深层逻辑、发展趋向和后续影响。这恰恰是深度报道的重要职能。而对事件的深度挖掘、阐释和追踪,写稿机器人还难以做到,只能依赖人类记者深入扎实地采访与调查,锲而不舍地追寻事实真相。

以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为例,一向坚守严肃新闻和新闻价值的《纽约时报》两位女记者约迪·坎特(Jodi Kantor)和梅根·图黑尔(Megan Twohey)与《纽约客》记者罗南·法罗(Ronan Farrow),因对好莱坞著名制片人哈维·温斯坦(Harvey Weinstein)等社会名流涉性骚扰的持续深入的报道而分享了含金量最高的公共服务奖。这体现了社会良知对根深蒂固的“潜规则”的鞭笞与批判。而《华盛顿邮报》的全体记者,因大胆揭露阿拉巴马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候选人罗伊·摩尔(Roy Moore)曾对多名十几岁的女孩进行性冒犯(其中一次实施了性侵)的报道而获得调查报道奖。这表明即便在机器人写稿时代,人类记者对事实真相勇往直前的深挖与报道,依然是未来新闻报道的根基。

而在国内,类似《南方周末》深度报道、《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新京报》深度部等之所以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依然在受众中拥有良好的口碑,与其能够坚持持续不断生产优质深度报道不无关系。那些能够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彻、更权威、更真实地全景呈现新闻事态发展,能够更加令人信服地解释新闻的深度报道,依然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与写稿机器人相比,采访是人类记者的最大优势。中国知名调查记者王克勤曾说:好记者是苦出来的,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意大利知名女记者法拉奇也曾经指出,“记者把自己投入新闻,他的报道才是好的”。

2.丰富的知识储备,集杂家与专家于一身,是做好深度报道的源泉

智能写作时代,要胜任那些复杂的、跨界的、有深度的报道,除了职业精神,对记者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文字素养等综合素养和各类知识的积累与储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记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品质,除了新闻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文学、历史、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环境学、医学、化学等各行业的知识,做到既是一个杂家,又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才能发现真正重要的信息,才能与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从容打交道,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思想内涵的报道。所谓功夫在诗外,具有综合素养、专业经验和复杂采编技能的记者编辑依然是未来新闻行业的中坚力量。

(四)立场观点明确:表达媒体立场、引领主流价值是记者的重要职责

1.众声喧哗中,打造“定海神针”,靠权威观点引导社会舆论

机器人写稿和推送时代,人们获得的大多都是共享性新闻,因而更加关心新闻背后的原因、发展走势和人们对新闻的看法。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态度不同的各种看法,又会形成各说各话、莫衷一是的“众声喧哗”状态。人们也容易陷入情绪宣泄的怪圈。此时就需要有经验、有情怀、有深度的记者能够通过深入调研,独立观察、思考和判断,及时发出权威的、稀缺的、有价值的建设性评论和观点。以此来引导舆论,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更需要人类记者站在内容生产和信息传播的制高点上,及时作出评论和分析,引领主流价值,引导受众理性看待新闻事件,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使媒体获得更大的传播影响力。

而记者那些立足事实、有理有据、针砭时弊、掷地有声,让做坏事者出丑的、脸红的,老百姓过瘾的、拍手称快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评论,自然会赢得更多读者的点赞。

2.穿透“信息茧房”,靠正确见解影响受众,促进社会进步

机器人写稿时代,由于用户过多依赖算法推送个性化信息,“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不可避免。长此以往,不仅会窄化用户视野,还可能导致社会的割裂,出现所谓“以邻为壑”“人以群分”的现象。因此,人类记者更应适时提出自己正确客观的见解、给人启迪,穿透茧房,引导舆论,促进社会进步。

(五)善于策划、组织与把关:发挥总览全局的工作特长

人类记者应通过报道议程设置,建构新闻来源,确定采访对象,组织新闻生产,构建新型新闻传播平台,实现对于互联网时代多元信息的生态化导流和管理。[6]这些总览全局的工作,也只有人类编辑记者可以胜任。

此外,人类记者编辑还要承担好“把关人”的角色。不断修正稿件中存在的各种错误,确保报道准确无误。根据社会现实状况,确定稿件的轻重缓急和置放位置,通过各种途径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和受众。

(六)拓展创新力与想象力:常变常新做人工智能时代的强者

理论上讲,未来那些带有程式化和结构化的写作领域,人类记者将无法超越机器人。记者要想在机器人写稿时代占据主动,唯有发挥人类特有的想象力、创新力,充分发挥坚韧、弹性,保持积极心态等诀窍性技能,通过更高维度的创造性生产和创意挖掘,生产出常变常新的优秀作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具有创新能力的记者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强者。[7]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打造的机器人“爱因斯坦教授”说,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实际上会重新划分人类: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群和主动思考、努力深造的人群,他们之间的差别将会越来越大。[8]这对人类记者应该是很好的警示和鞭策。

四、机器人入侵时代,人类记者应站在新技术的“肩膀”上

(一)学习能力:不断迭代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善用各种新技术

机器人写稿是大势所趋,人类记者要想有用武之地,就要像阿波罗神庙上箴言所说的那样,“Knowthyself”(认识自我),认清自己,顺应潮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不断迭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拥有更高的感性、韧性、适应性,能够从事更多挑战性的工作。

新的传播环境,要求记者不仅要通晓“全媒体”,熟练运用网络语言,还要具备“跨界”工作能力。不仅擅长采、写、编、发,还要擅长数据分析和计算机技术,具备更加有效的多元化视觉呈现技能。目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已经和工程学院结合,开设新型双学位课程,培养既懂写作又懂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而作为一线记者,必须快速掌握计算机和相关数据软件的使用技术,懂得新媒体内容的运营与经营,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

(二)信息搜索和资源整合能力: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生存技能

当前传播环境下,网络的开发性,让全网协同持续报道新闻成为一种趋势。而几乎泛滥的各种社会化信息资源更加速了内容迭代的频率。各种不断“反转”的新闻,成为事件报道的常态。这就要求记者除了深入采访外,还要具备发现和搜索有价值信息并有效整合信息和资源的能力,要善于依靠自己的视野、经验和判断力,找出貌似不相关信息之间的联系,有效整合,决定或调整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三)团队合作能力:共同提升深度报道的可视化与交互性,增强传播效果

移动阅读时代,传统媒体那种动辄上万字的深度报道已经不合时宜。人类记者应该善于团队配合,生成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容易被用户接受的深度报道。虽然受限于人力物力条件,不可能每篇深度报道都能够达到《纽约时报》《雪崩:特纳尔溪事故》(Snow Fall:)那样的大制作和震撼效果,但对于一些重要报道完全可以通过团队配合,各取所长,充分利用各种创新方式更好地可视化呈现稿件。比如,可以采用与读者密切互动的对话体形式、图文交互,实时设置读者选择参与按钮,合理使用短视频、超链接,用户评价等,提升深度报道的可视化与交互性,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传播效果。

(四)人机协作能力:与机器人合理分工,站在数据的肩膀上,生产全新视角新闻

机器人写稿时代,人类社会除需要更加垂直和细致入微的量化分析外,还需要跨越领域、综观大势、宏观微观结合的新闻作品。智能写作对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和把握,使得人类记者能够依据现实,洞悉数据背后的价值,探析客观世界的走向,从而能够更加准确地预知和选择未来。在传媒领域,人类记者与写稿机器人通过不同的视角看世界,已成为现实。人类记者与人工智能分工协作生产新闻,是大势所趋。

未来数十年内,人类首先要掌握的技能,也许就是如何与人工智能共存与合作。将一些底层和高度重复的工作交给写稿机器人,方便人类记者去从事更多全局性、开创性的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那些有趣的或者更加复杂的新闻选题操作上。[9]

除此之外,人类记者还要善于与写稿机器人合作,生产出全新视角的稿件。因此,人类记者不仅要充分利用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善用各种采访技巧,获得第一手资料,还要善于借助写稿机器人挖掘、处理的大数据,找到选题、采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得出结论,并将这些有用的素材和结论充分运用到新闻策划、事实调查、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中,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五、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产业拥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媒体品牌的终极打造、新闻产品的品质保障,最终还得依靠人类记者、编辑通过全局性策划、精细化采访、个性化写作和艺术性创作来实现。机器人写作的终极目的是更全面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人类记者应善于用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更好地实现“人机配合”,以便在未来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匡文波.记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J].新闻与写作,2017(9).

[2]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72.

[3]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J].现代传播,2017(1).

[4]彭兰.未来传媒生态:消失的边界与重构的版图[J].现代传播,2017(1).

[5]史安斌,龙亦凡.新闻机器人溯源、现状与前景[J].青年记者,2016(8上).

[6]喻国明.未来传媒进化的大趋势及VR、机器人写作与知识付费[J].教育传媒研究,2017(4).

[7]匡文波.人工智能会取代记者吗?[J].新闻论坛,2017(1).

[8]2018年,你有什么优势比得过机器人?[EB/OL]http://www.sohu.com/a/213570722_220095.

[9]匡文波.记者会被机器人取代吗[J].新闻与写作,2017(9).

(作者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访问学者)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