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体育新闻中的人文关怀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3期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冲击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新闻领域也不例外。新媒体的新闻报道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如今的新闻媒体不管是为了社会责任,还是为了在互联网时代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都更加关注个人的生存状态与长久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的视线,都越来越多地融入对体育人的关注和思考,呈现体育事业更丰富的内涵、更吸引人的特质。
【关键词】新媒体;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
2018年8月25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了一篇标题为《这个女人又双叒回来了:我如此爱你,我怎能放弃……》的文章。文章用2000多字的篇幅和大量的照片转载报道了传奇的体操选手丘索维金娜以43岁的年纪出现在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赛场背后的故事。
丘索维金娜出生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亚内陆国家——乌兹别克斯坦。年仅7岁她就开始进行体操训练,16岁时在美国的世锦赛上拿下人生中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奖牌。17岁时,丘索维金娜获得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从1993年开始,一直到2006年,尽管训练条件相对落后,丘索维金娜却一共赢得了70多块奖牌,以一己之力为乌兹别克斯坦的体操事业增添荣光。她在体操领域取得的成就究竟有多大?国际体操联合会中有三个动作都以她的名字命名。在这些奖项与荣誉的背后,贯穿报道始终的,是丘索维金娜以一个妈妈的身份为孩子而战。她“不敢老去、不敢受伤、不敢后退”。一直到最后,早已过了运动员黄金生涯的她,开始把比赛当成一种享受——她只为自己而比赛。报道没有大篇幅描述丘索维金娜训练时如何辛苦、在赛场上如何创造辉煌,更多的笔墨给了她作为一名母亲、作为一名体育人的坚持。
丘索维金娜用爱与坚持,告诉世界上所有的人:“世界上没有什么奇迹,只不过是有人一直不放弃。”跟体育运动员在体育赛场上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一样,她的坚持、对体育的热爱同样是对体育精神的绝佳诠释。
新媒体对像丘索维金娜这样的体育人的个人生活经历进行浓墨重彩的报道,在近年来的体育新闻报道中并不是个例。
中国新闻网在2018年1月发布了这样一篇报道——《中国运动员影响力排行榜发布 张继科蝉联榜首》。文中直言不讳,在1月16日北京发布的《2017中国运动员影响指数排行榜》中,乒乓球名将张继科第二年居榜首。如此结果,确实有些令人意外,因为张继科在2017年参加的比赛寥寥且成绩欠佳,他在世界上的排名已经跌至第54位。但在报道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背后的原因:张继科虽然在竞技的赛场上没有太多很出彩的表现,但赛场外的他,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表现得非常阳光,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时候,总是硬朗的形象。这种积极、阳光的态度感染了很多人,为他“圈了很多粉儿”。尽管深受伤病困扰的张继科不怎么提及伤势,但他的一句“想为球迷打球”,让他的无数粉丝感动不已。因此,张继科连居榜首,除了靠在赛场上他积累起来的高人气,还靠赛场之外高频率的曝光和他积极、阳光、正面的形象。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时下的体育新闻报道,虽依然重视金牌,依然对“胜者”强烈地追捧,并且具有很强烈的娱乐化倾向,但整体的新闻传播环境,尤其是新媒体领域,对于体育赛场上那些虽然没有获得金牌但展现了不断坚持、挑战自我的体育精神的运动员,投注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人们越来越看重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对报道对象投入的人文关怀,越来越看重在新闻报道与职业道德中找到一个平衡,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更加接地气的语言传播体育文化。但以前的舆论大环境与体育新闻报道并非如此,甚至从某些角度来看完全相反。体育的竞技特点决定了人们更关注比赛的结果,对冠军、金牌的关注更为强烈。因此,对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的报道常常充满了火药味:新闻里形容教练员上任,一般不说“上任”,而是“挂帅”;运动员到国外参加比赛,叫作“出征×国”“出国征战”;运动员轻轻松松赢得比赛、比赛毫无悬念,叫作“兵不血刃”;运动员大获全胜、赢得比赛,叫作“凯旋”;运动员比赛失利,叫“铩羽而归”……这些经常用于描述战争的词语被写入体育新闻报道已屡见不鲜,且延续多年。从什么时候起,人们不再把所有的视线都聚焦到冠军身上、不再以金牌论英雄?是什么让新媒体的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越来越浓?这些问题,或许都可以从新媒体的特点、新媒体的兴起、社会思潮的变革等方面找到答案。
一、新媒体的个性化、互动性特点更加强调对“人”的关注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无非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播形式比较单调。这就造成了传统媒体的“高高在上”,人们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而主动、有选择地接收信息的空间很小。
随着生活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以及群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千变万化,新媒体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受众可以依据各自的喜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通过传统媒体获取信息,常常伴随枯燥、滞后以及不能互动等问题,而新媒体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它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无线技术,通过互联网传播海量信息,并且实现多个受众群体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反馈,形成了“市场—受众—市场反馈”的循环模式。这一切,都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数量、速度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除此之外,信息传播的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其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互动性特点,决定了受众有更多的参与空间。它的信息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它的受众身份和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及获得的方法,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互联网时代,大众的生活节奏加快,新媒体迎合了大众的这一变化,让人们借助新媒体随时随地表达需求,将碎片时间也利用起来。新媒体使普通大众迈入了个性表达与个性交流的时代。人人都是新媒体的消费者,人人也都是新媒体的生产者。与传统媒体相比,人们在使用新媒体时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使用媒体与选择内容方面更倾向于“个性定制”。不管是人们在选择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还是在使用媒体方面的个性化,抑或是在信息与娱乐方面进行互动性表达,都注定使新媒体更加关注“人”。
二、“人文性”在新闻报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新闻报道,从本质上去理解,它属于大众消费品。人们不管是收听收看新闻,还是出于好奇心,或是希望获得更多信息,抑或是为了以后长足的发展,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如果媒体报道能够让人们获得想要的信息、了解未知的世界,并且让人们从中思考人与社会的境遇与发展趋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心灵得到释放、情感获得共鸣、情绪得以舒缓,就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新媒体的新闻报道更强调对人的关注,注重人文关怀,也更加贴近受众在收听、收看新闻时的内心需求。人们渴望在接收信息的时候获得情感上的共鸣,新媒体在传播方面的新特质,如即时性、互动性等,恰恰使人们的这种渴望成为可能。
因此,新闻报道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文关怀,把人们普遍的生存状态作为关注的重点,研究普通人对人生的追求和理解,通过传达人类那些永恒不变的情感来实现受众的“共情”,使新闻成为受众获得信息、感受大千世界、体悟人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工具与载体。
三、体育新闻本质上是一种对人文精神的张扬
体育新闻报道的主题,常常是以运动、比赛、竞争、自我超越为主,这一切都围绕人展开,“人学”这一特质在体育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今,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每年都会举行各类大型的综合性体育比赛。这种高水平的比赛常常会吸引全世界体育迷的目光。新媒体领域的体育新闻报道除能够满足观众观看比赛直播的需求外,还可以让观众了解许多关于赛事的内部运作、体育人物背后的故事等内容。
体育新闻主要传播人类体育运动、健身活动等信息,挑战人类自身极限、不断战胜自我、追求完美,这些内容是体育新闻报道的精神内核,而这种精神内核,与人文精神不谋而合。正因如此,人们在对这样一种寄托了丰富情感的运动进行报道时,充满情感色彩难以避免。
一方面,体育新闻报道难免要对体育人物进行带有浓烈情感色彩的报道。不管是世界著名冠军还是默默无闻的运动员,只要他从事体育运动,他的付出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荣誉对运动员来说只是一时的,伴随他们更久甚至是一生的,往往是一身的伤痛。体育明星在赛场上叱咤风云,有诸多荣誉加身,给广大体育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抛开这一切,现实生活中的他们背负的是常人不能承受之重、常人不能承受之痛。因此,体育新闻报道应该更多地去描述体育人的付出与坚持,不惜笔墨去展现运动员的人格魅力和拼搏精神,真正发挥体育的榜样作用,而不仅仅是报道比赛的过程和结果。体育报道应该集中“反映和表现运动员的意志、精神、品质、风尚、感情、爱好、情操以及他们在比赛和训练中的情况,从而为社会树立优秀人物的榜样,让读者和观众感受到运动员的人格力量”[1]。展现体育人积极的一面,传播体育事件包含的正能量,具有这些特点的体育新闻报道才能称之为优秀的体育新闻报道。
另一方面,体育新闻报道归根结底是为了传播信息,最后总要回归到受众身上来。哪一部分人是收听、收看体育新闻的主力人群?哪一部分人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有人专门做过研究,证明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相当大一部分的交集。“体育新闻传播的是体育的娱乐性和竞技性,关注体育新闻的群体具有以中青年为主的特点……而新媒体的受众群体更是以中青年为主体。”[2]体育新闻和新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均为中青年。中青年这个群体数量庞大、思维灵活,稳定进取、健康向上。他们作为移动客户端的主力人群,更习惯于通过新媒体来了解体育赛事,而在了解体育赛事时,他们除希望知晓赛事结果、欣赏比赛过程,也希望知道关于赛事的内部运作、体育人的故事等内容,媒体应努力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挖掘描述运动员的生活背景、人生历练,多去展现他们的笑容、心酸、汗水和眼泪,把运动员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受众面前,引导受众把目光投向“人”本身,让受众了解运动员拼搏过程中的坚持与艰辛。这不仅是体育爱好者的殷切希望,也是新媒体吸引主要受众群体的有效方式,更是新媒体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之道。
四、“以人为本”的观念越来越受重视
何谓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强调人类对自身的关怀、关注,肯定全面发展这样一种理想人格,希望塑造这样一种理想人格。它关注人的尊严、价值、命运,并积极维护人的尊严、价值、命运。当整个社会都关注“人”本身,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新闻观念也必然随之而改变。
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潮泛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人道主义思想被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社会重视人,重视维护人的利益和权利,人成为一切活动开展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结点。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成为必然。20世纪90年代,“以人为本”被各行各业接受,“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在一天天丰富、一天天深化。许多企业提出“以人为本”的口号,并将“以人为本”总结为管理经验不断推广普及。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表,“以人为本”被作为指导理念提出。官方层面第一次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方案、思路,在顶层设计层面推动了“以人为本”的普及,加深了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
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种种因素都使国人在欣赏体育赛事时心态发生转变。从最初人们渴望通过获得金牌、成为世界冠军来提振民族自信心,到生活富足以后,普遍以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欣赏体育赛事,能够接受比赛结果的不尽如人意,以一种更纯粹的眼光来看待比赛,以一种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体育人,让“体育卸下负担”、重新回归体育本身。这,也是“以人为本”。
这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大背景,这种覆盖范围极广的文化思潮,这种因民族自信而变得包容的文化环境,最终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新闻媒体,包括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在进行体育新闻报道时,应该把目光多投向“人”本身,投入更多人文关怀,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新媒体作为互联网时代最活跃、最有受众基础的文化形式,要更加坚持人文关怀的原则。
“以人为本”已是如今新媒体体育新闻报道的核心之一,“反映体育精神的体育报道关注人,以人为中心,倡导人文关怀,是一种必然”[3]。
参考文献:
[1]郝勤.体育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娟.新媒体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优势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6(4):88.
[3]王惠生,郭讲用.体育新闻深度报道[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