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4期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人文关怀书写

——试析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文化内核

郑吾伊
2019年05月15日09:14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其文化内核根植于传统文化,因此在影片中有很多展示传统文化的人文书写,从家国情怀到英雄情怀,从生命关怀到价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守护地理、团结协作的内在韧性,不仅将集体主义的人文关怀加以描述,更从全球视野对东方文明的价值加以审视与叙述,使其价值得以传播。

关键词:流浪地球;文化内核;传统文化;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4-0000-03

农历新年之际,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映,一时之间票房节节高升,以至以开播至今已突破45亿元人民币,并已被各大影院延播。该电影被称为是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大门,2019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值得关注的是,《流浪地球》并没有走西方科幻电影的老路,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之路。整部电影充满了中国元素与中国色彩,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得较为突出。结合电影,笔者从传统文化的家园情怀、英雄情怀、生命关怀、价值传统等四方面视野来论述其人文关怀书写。

一、传统文化下的家园情怀:守护地球。

与西方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流浪地球》没有走向通过方舟、飞船、人造地球等逃离地球,为了人类的繁衍放弃养育自己的家园,而是带着地球去寻找新的宜居星系。这实际上是非常传统的人文关怀书写,即故土难离。这种对于家的寄托,不仅仅是有形的模样,更是“记得住的乡愁”的真实写照。这种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更是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了守护家园不惜牺牲的精神。而这种家园情怀上升到爱国主义之时,就是家国情怀。虽然在《流浪地球》这部影片中,并没有将这种家国情怀过于表现,但对于家园的守护决心,却是构成了整部影片的主轴:从韩朵朵只想从地下城出来看看外面的“家”,到爷爷牺牲之时对流浪地球计划的心心念念,从救援队的不放弃、不认命,到天才少年刘启及联合政府紧急技术观察员李一一的大胆计划,每一个影片中的人物,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家园、守护地球。最后的5000公里,是刘培强中校用生命所铸就的,这里面不仅仅有复杂又伟大的亲情写照,更有联合政府对不抱希望重启流浪地球计划的“人之常情”——每个人都不希望放弃地球,因而守护地球就成为了联合政府放任或者说认可刘培强所做的选择。

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守护地球就不再是使命,而是富有传统文化的家园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镇建设发展的方向,也是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流浪地球》所展示的地球原貌是灾难性的,但美好家园的印记都完整被记录下来,因此带着地球去流浪,就是为了恢复回得去的故乡。守护地球,就是把故乡复原的美好希望带到新的宇宙方位中加以重建,而这恰恰就是家园情怀的最好注释。因此在影片中,尽管救援队的成员一个个在牺牲,我们深感痛惜但却不悲伤,甚至都没有沉溺于天灾的不公情绪中。而是在家园情怀的引领下,对地球命运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对人类传承与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守护地球,就是守护住人类对于家园的眷恋与精神的归宿,是传统文化中乡愁最鲜明的地方,更是中国家园情怀的极致体现。正是这样的体现,使得整部影片的文化内核呈现出中国对未来、对科幻的另类想象——有血有肉、有爱有情、有悲有喜……更有逃离升天之后的带着地球去世代流浪,直至重建故土①。或许,这就是《流浪地球》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原因,也是科幻作品传统文化叙事的创新尝试,从叙事层面打破了西方科幻叙事话语的垄断。

二、传统文化下的英雄情怀:平凡个体。

与传统文化的家园情怀相对应的就是平民英雄,在《流浪地球》这一影片中,没有西方式的个人英雄的出现,只有结尾处刘培强牺牲自己成就地球流浪,才让人感到了一丝个人英雄的影子。对于家园的守护,对于地球的救赎,在天灾面前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影片将目光投向了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通过他(她)们共同的努力来书写英雄情怀。刘启对父亲刘培强的怨气,但父子两人都对地球有着同样的爱。因为爱地球家园,刘培强去了空间站执行流浪地球十多年,因此而错过了儿子的长大成人过程;因为爱地球家园,爷爷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还是“流浪地球”;而同样的,无论是空间站的俄罗斯宇航员,还是地球上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救援队员,当他(她)们同心协力为了一个不可能的目标努力时,英雄情怀就成了每一个平凡个体的真实形象。而这种真实形象的文化内核,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拷问,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雄情怀的象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英雄的出处大部分脱胎于平凡个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袭龙城、收复河朔与河套地区、击败单于的卫青,飞将军李广等英雄人物,无一不是脱胎于平凡个体②。没有救世主的英雄气概,没有冷酷的科幻太空黑衣女形象,没有顶尖的武器装备与超炫的太空交通工具为“标准配置”, 《流浪地球》地球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英雄,但都是英雄,甚至是无力帮忙但在关键时候发出自己呼声的韩朵朵,都充满着英雄的悲悯情怀。

大爱无声,一个个平凡的个体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写出一曲英雄的赞歌。而这显然是西方电影与文学叙事极度缺乏的,在东方文明下,英雄情怀的更深邃思考来于人本个体,即每一个普通平凡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英雄,才能使英雄想象成为每一个人的前进动力,成为建设美好世界的内心源动力。《流浪地球》用这种传统文化的英雄情怀向世界所传达了中国方案、中国声音与中国故事,这不仅仅包含平等追求、合理想象,而且还是中国人对于民主价值的崇高追求——没有用责任与义务来约束任何人,但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守护地球就是“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之平凡人的英雄情怀追求。而将俄罗斯人、日本人、韩国人、以色列人等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平凡人,共同书写出未来人类对英雄情怀的认同与追求,尽管有强加认同的意味,但却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下的英雄情怀。因此,从英雄情怀的角度上来看,《流浪地球》书写了传统文化内核生命价值追求,表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精神粮食的贡献。

三、传统文化下的生命关怀:集体主义。

对平凡个体的英雄书写,使英雄情怀不仅源于人民,而且更突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关怀——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内核在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愿意为集体牺牲一切,其体现了在集体利益面前个体的高贵选择。这与西方的个体生命重于一切的书写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当下影视作品中,西方的个人主义占据着绝对的地位,但西方文明本身在反思,反映在现实层面的明证就是欧盟尤其是德国重新考虑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在《流浪地球》中,这种集体主义的展示是非常鲜明的,几乎充斥着影片的始终。救援队一个个平凡个体的牺牲都不是无意义或者无价值的,其所彰显的集体主义应当是生命价值的崇高表现;刘培强中校最后选择撞击行为来实现最后5000公里的着火点时,与其说爱儿子,还不如说爱地球,是为了千千万万个类似刘启这样孩子的安全着想。因此,当影片走向尾声时,代表世界人民的各国救援队都共同伸出了手,推动了点燃木星爆炸从而反作用地球逃离木星吸引力的计划实施,这不能看作是绝望当中的唯一反抗,而是这些人放弃了自己与家人作最后团圆甚至告别的机会,选择了以集体发声的形式来体现集体主义的生命关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爱无疆不是单纯的爱自己,还是可以为了爱勇于牺牲,成全更多人的幸福。显然《流浪地球》做到了,通过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选择,尤其是联合政府的选择,与地球、人类的命运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维护这个命运共同体的前提下,个体的利益甚至是生命都服从了地球传承的延续,服从了地球家国的保存。这种集体主义的叙述,与当前中国主流社会声音是一致的,其本质上是通过文化传播来体现生命关怀的追求。维护地球乃至全人类的安全与福祉,不能因为空间站留下了火种而可以放弃地球,即使是明知不可为却为之。就如刘启、韩朵朵对王磊及救援队没有救出爷爷韩子昂的愤怒,但在修复发动机的大是大非上,却做到理智而又清醒的选择。这种精神的背后,是背弃个人主义的集体主义写真,也是饱和式救援前奏书写。

在一系列救援活动与过程中,抗争、不屈、勇于牺牲成为了集体主义的代名词,救援队员不断倒下,展示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传统哲学思想。而这种哲学思想所隐喻的集体主义,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可贵的生命关怀。因此,从生命关怀的角度来反思《流浪地球》的文化内核,就应当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下的集体主义,理解五千年来中华文明不断层的内源动力。

四、传统文化下的价值传播:东方文明。

诚如《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所言,影片是演给中国人看的,因此并不追求在国际上看法与影响。虽然这种观点笔者不太苟同,但《流浪地球》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却是中华文明或者说东方文明价值传播所致。无论中外媒体,在报道《流浪地球》的巨大影响力是都不会忽视东方文明带来的最根本性影响。随着中国的强大,大国责任成为了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期待。而在传统文化下,东方文明从来就没有缺失过自己的国家责任。《流浪地球》带着这种价值传播,不仅塑造了刘培强这样一位中国航天员的默默付出与奉献,而且还通过文明的书写把中国人对于地球的责任明确下来。当全球发动机需要修复之时,王磊所率领的171—11救援队历经种种困难,选择无条件的救援;当流浪地球计划被联合政府所放弃之时,又是王磊、刘启、李一一等平凡的个人强启计划,最终在刘培强的牺牲加持下实现了摆脱木星的命运,走了4.2光年的流浪之旅。合作、团队、使命、责任就成为了东方文明价值的归宿之所在,也是东方文明拷问世界的有效突破口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逆流而动,随碰上“X国优先”的右翼思潮涌动,全球治理的东方文明思维应当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这一背景下,《流浪地球》把全世界人民的合作推动极致,并为合作带来了全赢的局面,从而引导人们思考东方文明的价值。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中国化、东方式的价值追求,虽然一时半会儿不会被西方社会与西方人所接受,但这种价值传播的声音,却是让世界人民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中国,理解东方文明的意义,从而为中国向世界传播自己的声音奠定基础。而与此同时,东方文明的价值传播,又为西方文明尤其是西方价值追求提供了借鉴与反思——如果地球都可以放弃,那么有什么我们不能放弃的呢?在东西方文明的判断上,到底应当以功利计算的所谓科学标准为主,还是应当以全球视野下人文关怀、生命关怀为主?在大国的责任与意识里,承担责任的考核应当是以东方文明为评判标准,还是西方话语权不平等为标准……所有这些,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所造成的,这也是“文明冲突”的一部分。《流浪地球》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传播东方文明价值思考,是值得西方社会以此来观察中国社会。

综上所述,《流浪地球》自始至终都以人文关怀来书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浓缩到普世都能接受的守护地球之家园情怀、平凡个体之英雄情怀、集体主义之人本关怀、东方文明之价值输出,在引发国人共鸣的同时,也给外媒及外国观众呈现出中国元素的科幻故事,并提供了更直观的精神启示。

参考文献:

[1]孙邦明.《流浪地球》的价值思考[N].青海日报,2019-03-01(009).

[2]杜学文.讲好中国故事 为未来提供精神启迪[N].山西日报,2019-02-20(009).

[3]袁云儿.《流浪地球》文化内核很中国[N].北京日报,2019-01-30(006).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