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前4月票房下降3%增速继续回调 电影市场回归"初心"

刘言
2019年05月22日13:16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前4月票房下降3%,增速继续回调电影市场回归“初心”

  2019年,疲软的全国票房似乎也跟着地球一起在“流浪”,即使超级英雄已尽全力,票房增速反弹的夙愿仍然竹篮打水。

  2019年前4个月,全国累计实现票房约233亿元(含服务费),较2018年前4个月241亿元的水平下降了3%,票房市场整体依旧没有找到新的增长点,少数爆款很难带动全国票房反弹,《流浪地球》和《复仇者联盟4》均超40亿元的票房也未能如愿。

  票房构成结构变化

  究其根本,全国票房无非是由“观影人次”和“平均票价”两个指标决定的。

  先看观影人次:2019年前4个月,全国累计观影人次为5.92亿人次,较2018年6.67亿人次下滑了约11%,且前4个月每个月观影人次的同比数据都处于下滑通道——1月0.97亿人次(-34.74%,同比下降34.74%,下同)、2月2.61亿人次(-1.64%)、3月1.22亿人次(-17.25%)、4月1.12亿人次(-1.89%)。

  再看平均票价:2019年最值得关注的变化,就是平均票价。前4个月,全国平均电影票价为39.4元,较2018年35.3元的水平增长超过10%。从2012年开始,全国的平均票价一直围绕35元上下浮动,且均没有超过36元,2019年全国的平均票价,较往昔出现了明显的上涨。

  虽然从直观数据来看,2019年前4个月票房整体成绩和2018年相比,可谓几乎相当;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票房构成结构的变化——2019年出现了明显的价格增长和需求下降的局面,该现象给整个院线产业乃至电影行业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也说明了这个市场的供需本质。

  口碑成为决定性因素

  电影市场是一个对价格相对比较敏感的领域,观众观影成本的上升,将直接导致需求的下降,这种成本的上升可以是绝对的(票补消失、提高票价),也可以是相对的(网络视频观看的普及)。当曾经票价处于9.9元的时候,观影的消遣属性导致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对内容的容忍度比较高,但当票价超过40元甚至更多的时候,观众对于内容的要求会异常苛刻。

  这也使得观众欣赏水平不断升级。从2017年开始,全国观众的审美偏好就开始逐步转变,由前期注重IP和卡司转向内容本身,好口碑成为驱动好票房成绩的根本性因素,而卡司和IP相对弱化,尤其是纯粹的流量明星正在逐步退出院线大电影市场。

  口碑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市场对一部电影的接纳程度,即这部电影是否是一部好的商业作品。2016年电影市场进入调整期以后,全国票房排名前10的作品对应的豆瓣和猫眼评分有一个很明显的迹象,即每一年票房排名靠前的作品,累计的口碑指数都在缓步增长:2018年票房排名前10的作品,猫眼累计得分突破90、豆瓣累计得分突破70,在2017年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考虑到2019年还有《八佰》《攀登者》《蜘蛛侠》等多部值得期待的作品,预计口碑指数将进一步提升。该现象显示出市场对于好口碑(也即是好内容)的作品更加认可,也更愿意购票观看,内容为王成为票房核心驱动因素的迹象愈加凸显。

  好内容需要好时机

  好的内容当然是决定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必要因素,但并非充分条件。好的内容需要和当期社会舆论痛点匹配,直击观众内心需求才是决定爆款的关键。回顾《战狼2》《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现象级作品,无不是恰好和当期社会舆论主要的关注点所契合,释放观众的内心潜在需求才是电影应该做的事。

  所有的失望都源于希望,对于大多数追逐成长的人士而言,这也许是近两年对电影行业相对贴切的内心写照。人们习惯于那个动辄30%以上行业增速的年代,似乎北美停滞多年的成熟市场只是另一个维度的传说。但,当各种故事讲到结局、当狂热资本回归理性,终要面对行业商业模式的增长本质:更多的人看,更贵的票价。经历了各种套路的中国观众,已经开始逐步把注意力回归到电影内容本身;观众的回归初心也带动制作方回归初心,近年来优秀的国产电影,噱头越来越少,诚意制作越来越多。所以,2019年的电影市场现状就是:电影回归到它本来的样子,回归初心。

  (作者系西南证券分析师)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