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新”相融

朱丽娜
2019年06月12日09:35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民”“新”相融

“新闻行业是社会的良心,传播媒介是社会的纽带,无论走了多远,请你们都不要忘记专业的初心和理想。”每年的毕业季,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都会对新闻学、广告学学子送上这样的临别寄语。

“专业”与“非专业”并行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给了我安身立命的本领,在这里我除了采写编评实务技能全面开花,也掌握了互联网浪潮下融媒体实践所需的各种知识。”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2015级本科毕业生王子薇说道,中央民族大学4年不间断的新闻实务训练,让她在保研时凸显了更强的专业竞争力。

无独有偶,广告学毕业生高山印象最深的也是专业竞争力的强化,他说,“学院特别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在读期间参加了较多专业比赛,课程也侧重提案实战的模拟和演练,夯实了我的设计、策划、文案等基本功。”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搭建了一系列实习实践平台,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建暑期训练营,和“北京时间”融媒体平台共建校园记者站,和凤凰网联合开设“创意传播实习基地”,课程中还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类工作坊,校内校外的各种实践平台贯穿了大一到大四,让同学们在新闻传播实务训练方面“步履不停”。

新闻学毕业生万博涵感叹,4年不间断的不仅有实践教学环节,还有各种专业类的大家名家讲座,以及跨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在采访中留意到,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和广告学的培养方案中,大一、大二设置了很多诸如社会学概论、人类学导论、中国文化导论这样“非专业”的课程。

对此,王子薇认为,“新闻学要跟社会打交道,需要更多人文社科类的知识。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杂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让我看问题的视野和思路变宽了。”高山也表示,“中央民族大学让我学到了社会学、文化研究、语言文学等各类知识,感觉自己在学术视野上真的赚到了。”

“这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优势,用人文社科课程为新闻学学生的专业成长铺路、打底,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孕育同学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毛湛文说道。

立足专业建设打好特色牌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重点支持建设的一流专业和学科,新闻传播类专业始终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立足双一流高校和民族高校办学定位,坚持培养互补性人才和竞争性人才。互补性人才突出特色办学与优势,致力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人才,与双一流高校形成人才培养的互补关系。竞争性人才对标双一流高校,在培养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之外,还侧重全球化民族流动背景下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结合现有学科基础和师资队伍等实际情况,在2014年首次开设新闻学藏语实验班,面向西藏及其他藏区,以培养汉藏双语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为办学目标。2018年少数民族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被北京市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017级新闻学藏语实验班的班导师岳广鹏和辅导员顾媛婷去年暑假去学生家里家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培养“能讲故事、会讲故事、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民族文化的双语新闻人才”对民族地区“造血”的意义与价值。新闻学藏语实验班的第一届毕业生加毛吉目前在《青海日报》工作,她告诉记者,“在新闻学藏语实验班学习的4年,是我成长很快收获很多的4年。记得在入学时的开学典礼上,班导师赵丽芳说,办我们这个班不是为了给藏区‘输血’,而是‘造血’。毕业一年了,现在我真正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母校能够源源不断地‘造血’,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优秀的双语人才。”

万事开头难。新闻学藏语实验班在开班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双语怎么培养?经过4年的培养,学生汉藏双语能力能否均衡发展,做到能采能写?

与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1+1”的合作办学充分发挥了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优势,专业老师和藏学研究院的老师们合作承担起课程的双语教学。毕业时,学生们成功克服了语言关,双语转换、交流自如,19名毕业生中有一半学生就业于民族地区传媒机构或民族类媒体。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