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5期

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2】

——基于“反沉默螺旋”理论的视角

樊  荣
2019年06月19日08:16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二)作为外部因素的媒介环境

1.虚拟网络消解孤立恐惧

沉默螺旋假说成立的重要前提是少数派存在“害怕被孤立”的心理,“反沉默螺旋”推翻了这个前提,认为“孤立的威慑和孤立的恐惧感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的百科全书中都找不到”。[1]在网络环境中孤立感会被消解,这是由网络环境的虚拟特性造成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进行网络社交时出现类似戏剧理论中所描绘的“前台”和“后台”效果,因为网络和现实分属两套不同的媒介情景,因此网民在进行网络社交时会出现暂时性的“人格分离”,形成另一套情景交往范式,在新的网络交往范式下,个体表现出更为放松的交往心理,从而消解被孤立的恐惧感。

2.争议性社会议题引发对抗性表达

“杠精”多出现在一些能够给出更为开放和多元主观解释的议题当中,涉及鲜明的是非观或意识形态领域等严肃议题则较少出现。“反沉默螺旋”形成的一个条件是公众能够发现媒介意见的荒谬,可见媒介意见并不总是正确的,尤其在社会转型时期,争议性议题更是层出不穷,公众对于议题讨论的内容和形式会在互联网环境中被放大,随着讨论的深入,参与讨论的公众不再关注议题内容本身反而更关注讨论的形式,或自己在论战中是否能处于上风,“杠精”也正是在争议性议题的博弈中产生。

3.网络传播方式催化、强化异质意见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高语境文化,汉语属于高语境的语言。所谓“高语境”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存在于物质语境中,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讯息中。之于汉语而言,交流的过程中信息的编码与解码更多依赖于整体的交际语境,所以,在交际语境弱化的网络环境中进行社交时很容易出现编码解码错误。对网络信息编码解码偏差导致网络社交壁垒的出现,当网络壁垒被强行突破就会形成对抗性表达,从而催化异质意见的产生。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信息传播的空间和时间是对等的,个人意见能高效的传递给网络中的每个人。因此,“杠精”的观点会被关注并有效的参与到讨论之中,同时也让他们的异质意见得以强化。另一方面,网络社交以文字传播为主,网络中的文字传播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这一特性使得“杠精”在发表意见或反驳他人观点前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他们不需要担心自己发出的文字内容会在第一时间被他人反驳,即使被反驳也可以选择性接触,这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因发表异质意见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四、结语

“杠精”不是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它的产生除了个体主观原因外,社会层面的影响也值得深思。从“杠精”的成因上看,“杠精”的出现一方面反映出互联网时代网民媒介素养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会撕裂的程度,这种撕裂根源于不同群体的认知和世界观的差异,而差异的背后是更为复杂和深层的社会原因。

(本文系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部校共建’模式下《媒介批评》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7JGZ1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建明.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J].现代传播,2002(2):39-41.

[2]王国华,戴雨露.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16-120.

[3]项威.微博对抗性表达现象分析——以“杠精”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2(14):109.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