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5期

新闻审美消费对审美主体的重塑【2】

郑婷
2019年06月19日08:41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三、新闻审美消费对审美主体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今天,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模糊,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已经成为常态,新闻的生产也遵循着美的规律,新闻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新闻美学应运而生。新闻作为审美对象虽然是人的创造物,但是在新媒介和资本的力量下,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就摆脱了主体的制约,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并反作用于审美主体。

(一)外在实践对审美主体的改变

新闻诉说的是事实,服务于大众,满足大众的信息需要,然而,在市场化的今天,新闻传播业作为信息产业面向社会,媒体之间的愈加激烈,新闻的商品属性愈加明显,并越来越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对于传播媒体而言,受众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商品而存在的。表面上,媒体将新闻作为商品卖给受众,实际上,媒体是将受众的注意力贩卖给广告商来获得利益,广告成为新闻媒体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此情况下,新闻媒体一方面要坚持党性原则,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面对市场竞争,要尽可能满足受众的需求,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拥有一席之地。媒体更多的以获得受众的注意力来评价传播价值,这势必会导致新闻媒介内容的庸俗化,因为只有庸俗的新闻内容才更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我们经常看见一些报纸或者新闻客户端用夸张或者离奇的标题、故事化的写作手法进行新闻写作。可以说,这种庸俗化的新闻内容让审美主体逐渐变得低俗。另外,新闻报道中软新闻的比例逐渐增多,报道娱乐化和庸俗化新闻内容变得单一,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开始固化。新闻媒体这种商业化的属性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新闻的内容影响着审美主体的意识,新闻形式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例如新媒体环境下,娱乐化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受欢迎,这种新闻编辑形式对人们的审美体验有着重大的影响。娱乐化的新闻报道是指媒介用娱乐方式提供信息和制作新闻,即为了迎合受众娱乐的需求,一些媒介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过分注重新闻的娱乐功能,强调故事细节和事件的煽动效果,用戏剧或文学创作的手法描写新闻过程,片面追求报道刺激和趣味。 更严重的是,在重大新闻事件当中,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吸人眼球的不重要的细节。例如在2019年2月发生的“赵宇见义勇为反被刑拘”事件中,一些媒体将焦点集中于被害者的身份上,将事件重点模糊化和流俗化,从而获得大量流量。当新闻的形式大于了内容,内容被形式分割为碎片散落在新闻当中,这种浮于表面或者失去重点的事件形象使得新闻失去了固有的意义。审美意识是人对对象的感知,我们将自己的情感、经验等注入到审美对象当中,但如果审美对象是碎片化的信息,主体的审美体验就会变得混乱,而审美的深度和人文关怀也随之泯灭。

(二)内在认知对审美主体的重塑

除了与新闻生产有关的审美实践能够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审美主体对新闻本身的认知也会作用于主体自身。在媒介化的世界里,我们除了要接触大量的新闻信息之外,还会快速体验着新闻世界中世间百态,因此受众阅读新闻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获取,还有娱乐自己的需要,这种需要让新闻与受众一起进入狂欢。例如在交通事故的相关报道中,许多媒体过多的强调驾驶人的身份和性别,尤其是关于女司机的报道。这一类的报道失去了新闻中的真,也缺少了新闻应有的善,而人们却往往依照刻板印象,对这一类的新闻不加思考的欢迎和接受。新闻一味的迎合受众的需要来编辑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受众的溺爱,这种审美消费似乎让接受主体变得更加愉悦,但也使我们变得更加大众化和娱乐化。

“凝视”是西方文论和文化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携带者权力运作、欲望纠结以及身份意识的观看方法。 观看者被赋予了“看”的权力,确立了自身的主体位置,而被看者作为被“看”的对象,则被物化和他者化。拉康认为,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凝视无处不在,它既来自主体,也来自客体,主体在这种自我和他者的交织关系中逐渐建构。新闻并不是完全的信息的照搬,而是有选择的报道,虽然是真实的记录,但也离不开有技巧的语言。当我们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我们的所知所感并非来自于内在自觉,而是源于外在的影响。新闻在编辑时有自己的框架,当我们在享受新闻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时,主体沉浸在“他者”的世界当中,我们也逐渐以“他者”的眼光作为我们审美评判的尺度。

结语

“新闻活动也是人类的一种审美创造活动,新闻作品也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审美描述成果。” 在新闻审美的过程中,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以及审美客体三者所构成的是互相同构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生产和消费审美对象,而审美对象又是人的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对审美主体有着重塑的作用。人是万物的尺度。只有主体的审美意识结构健全才能生产美的意象,如此才能在获得在新闻消费中获得良好的审美生态。健全的审美人格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种和谐的状态本身就是一种美。而如何健全审美主体人格,把自我从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审美的自由境界”是人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刘一鸣.新闻接受的美学思考[D].湘潭大学,2007.

刘一鸣.新闻接受的美学思考[D].湘潭大学,200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5.

罗旭.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J].大家,2010 (7): 32-33.

曾敏.接受美学与新闻故事化报道[J].青年记者,2008(14):28-29.

陈力丹,刘宁洁.一桩典型的"传媒假事件"——论"杨丽娟追星事件"报道中传媒的道德责任[J].新闻界,2007(2):3-6.

杜丽丽.后视镜中的他者:“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历史想象和叙事重构: The others in the rearview mirror : historical imagination and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in neo-victorian novel[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69.

季水河.新闻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