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同行 在新时代闪耀——写在《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
2019年是《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创办之初的《光明日报》曾经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后发展为由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主办。70年的发展演变,70年的不懈拼搏,《光明日报》成长为一家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全国性思想文化大报。在与共和国一同走来的70年历程中,《光明日报》始终与中国知识分子同呼吸、共命运,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这张与共和国同龄的报纸正以一个勇立互联网时代潮头的新型全媒体集团的姿态,向着自己的新使命与新目标迈出坚定的步伐。
一张与共和国同生同行的报纸
1949年6月16日,北平石驸马大街一座三进四合院中,第一张《光明日报》迎着新中国曙光诞生了。平版印刷机转动时的隆隆鸣响,是这个新生儿发出的第一声响亮的声音。在《光明日报》创刊号上,首任总编辑胡愈之发表了创刊社论《团结一致建设民主新中国》,阐明了这家报纸的办刊宗旨与目标;创刊号的头版上,中栏偏右是毛泽东同志庆贺《光明日报》创刊的题词:“团结起来,光明在望。”
1948年9月,毛泽东在西柏坡约见中国民主同盟总部临时工作委员会委员、著名报人胡愈之时曾提出,将来新中国应该办一份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的报纸。进北平后,中共中央建议由民盟来创办这张报纸。当时民盟集中了较多的中国教育界、文化界知名人士,素有办报的传统,解放前在香港创办过《光明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办报经验。带着中共中央和民盟的期望,胡愈之承担起报纸的筹建任务。
1949年3、4月间民盟已开始筹备这张报纸,5月9日成立了社务筹备委员会。5月14日,民盟总部在北京饭店举行第11次会议,会议通过决议:将报名确定为《光明日报》,同时决定接管原《世界日报》财产、设备和人员。《世界日报》由报业家成舍我创办,曾是北平发行量和社会影响最大的报纸,其规模、设备、编辑、作者队伍、办报水平堪称全国一流。光明日报社址仍用原《世界日报》西长安街32号。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49年6月16日,新中国第一张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民主党派机关报——《光明日报》与读者见面。随着事业不断发展,这张承载万千热望的报纸从此出发,两度迁徙,走向肃穆宁谧的永安路106号,迈进大气庄重的珠市口新址。在每一座社址,都留下了一段呼唤光明、传递光明的厚重记忆。
从成立之初起,《光明日报》便为助推学术讨论、报道知界动态、宣传知识分子先进典型而不吝版面,新中国思想文化园地中群星争辉、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在这张报纸上得到了最鲜明集中的体现。20世纪60年代,在《光明日报》的学术平台上,曾发生过多次著名的学术争论:1959年关于蔡文姬《胡笳十八拍》著作权的争论;1959年的“为曹操翻案”;1963至1964年关于“时代精神”的讨论;1965年关于《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辩论……这其中,“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光明日报》70年历程中最熠熠生辉的一页。
1977年,时任《光明日报》理论部哲学组组长、《哲学》专刊主编的王强华向当时还是南京大学政治(哲学)系一名青年教师的胡福明约稿。在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的直接支持与亲自组织下,这篇文章在《光明日报》内外历时8个月、增删十余次,最终定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头天在中央党校内刊《理论动态》刊发,第二天(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一版下辟栏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公开发表,刊发当天新华社向全国发出通稿,随即更多的媒体对文章进行了转载。
《光明日报》投石入海,率先向当时严重禁锢人们思想的“两个凡是”错误主张发起攻击,其产生的涟漪迅速漫向全国,一场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讨论掀起狂澜,激发了中国社会解放思想的巨大热情和动力。邓小平同志评价说:“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议的意义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被公认为与“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并列的现代中国“三次最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之一,并写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从此,这篇文章也被深深地镌刻在《光明日报》的报业里程碑上。
一张与知识分子命运与共的报纸
创刊伊始,这张报纸就将其宗旨和目标定位为:党和政府联系知识分子的桥梁和纽带,要将其建设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的历史时期到今天全党全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70年间,一代代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革命家中的精英作者在报上抒怀、争鸣、谏言、献策,表达和抒写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扶持知识分子成长成为《光明日报》的重要使命。
在方正集团奠基者王选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曾长期压着一张1979年8月11日的《光明日报》。当日,《光明日报》力排众议,在头版头条独家报道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究获重大突破的喜讯,大力支持国内科研成果,给了王选巨大鼓舞。他曾说,“我每天都看一眼这张报纸,告诫自己要对得起《光明日报》。”无数个“王选”,在这份知识分子报纸的鼓舞下展开了羽翼。
在关注个体命运的同时,《光明日报》更把视线对准了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焦点。1982年6月,《光明日报》大规模报道北京三名女教师无端被打事件,引发了尊师重教的舆论热潮。20世纪80年代初,中小学教师被殴打欺凌事件频发,中小学教师地位低下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光明日报》编辑部经常收到中小学教师来信,倾诉自己受人歧视和侮辱殴打的情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怀柔三名女教师无端被打事件进入了《光明日报》的视野。通过消息、通讯、读者来信、座谈会纪要、评论甚至社论的方式,《光明日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持续报道,在系列报道掀起的巨大舆论热潮中,正义得以伸张。《光明日报》还在后续报道中首次刊发了天津南开中学教师田家骅“建立教师节”的倡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0世纪80年代,《光明日报》刊发的独家报道《助理工程师韩琨工余受聘贡献技术帮助攻关——救活工厂有功 接受报酬无罪》,促使“允许科技人员业余兼职并获取报酬”的政策出台,从此打开了新中国人才流动的闸门,一大批“星期天工程师”走上了自由施展才能的舞台;43岁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蒋筑英积劳成疾、英年早逝,他的先进事迹经由《光明日报》传向全国,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被追认为全国劳动模范的知识分子,同时也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知识分子健康问题的强烈关注;《光明日报》推出的第四军医大学三年级学员张华舍命救老农先进事迹报道、第四军医大学华山救险报道、四所军医大学八十名学员赴老山参战报道的“军人三部曲”,以及讲述归国华侨、先进知识分子栾弗生命遗憾的作品《追求》等,都在当时产生了轰动全国的效应并影响深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光明日报》将广大知识分子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光明日报》紧跟时代精神,将对知识分子典型人物的报道融入到“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家风家教大家谈”等多个专栏与多个专刊副刊中,号准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方向。扎根海南鹦哥岭的青年大学生群体、农民科学家沈昌健父子、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义务上门救治日军细菌战受害者的万少华医疗团队、匿名捐赠毕生积蓄的清华大学“炭火教授”赵家和、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教授姚玉峰等,这些新时代知识分子的感人故事,以《光明日报》为媒传播到千家万户,以巨大的精神感召力与时代张力对不同人群塑造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
一张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报纸
开拓奋进是《光明日报》的传统,勇于创新是《光明日报》的基因。《光明日报》事业发展的每一个标志性足迹,都见证着这家报纸敢为人先、引领发展的开创勇气——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率先由文字直排版改为横排版;1988年12月27日,领风气之先,全面实行电脑激光照排和胶印;1991年2月9日,《光明日报》技术改造通过国家验收,一曲“告别铅与火,走向光与电”的时代乐章从此奏响,迅即引发了全国报界的响亮合鸣;1995年4月8日,国内首家大型采编工作平台在光明日报社成功启用,“告别纸与笔,走向电脑化”,又一个探索者的故事在这里写下,为全国新闻采编方式改革趟出新路。
进入新时期,《光明日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2017年6月,《光明日报》新一届编委会成立,坚持党建统领、“抓党建重业务”,坚持“同频共振、卡点卡位”,坚持“办好大报、延伸优势、借助专业、借船出海”,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光明日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率领全社员工为把《光明日报》办成知识界喜闻乐见、有特色、高水平的中国思想文化大报和现代传媒集团而接续奋斗。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的概念,高度概括、系统阐释了这一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后,《光明日报》在一版相继刊发三篇“光明述评”文章,“三论”红船精神,发掘“红船精神”当代意义,和读者一起深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背后宽阔的历史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担当。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后不到一周,《光明日报》在全国媒体中独树一帜,推出《红船初心》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特刊,很快两个特刊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宣传阵地和反映基层伟大实践的重要创新展示平台窗口。
《光明日报》采编队伍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深入调研采访,“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系列调研”“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基层蹲点调研”、《浙江探索实行河长制调查》《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诸暨探索”》《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等重点专栏和调研文章,展现出新时代《光明日报》对国家发展脉搏的关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对处在发展前沿的深圳进行的解码式报道,配合上海进博会组织的“新时代 新上海 新作为”系列报道,针对“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博鳌亚洲论坛等主场外交策划的重磅全媒体报道,彰显出新时代主流媒体的价值引领。
《光明日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社内建立起党建系统工作框架,强调党建与业务的全面融合。自2017年起,光明日报社先后与腾讯、京东、雅昌、科大讯飞、今日头条等非公互联网企业以及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有影响的新媒体同行开展党建共建,以党建为平台不断加强与新型知识分子联系,使《光明日报》的影响力向新兴传播与新动力人群平台不断拓展。
光明日报社较早感受到了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新闻媒体带来的冲击与挑战,1998年1月1日成立光明网,立志在互联网时代打造知识分子的网上精神家园。二十余年来,光明网继承了《光明日报》在教科文卫理等领域的优秀传统,在依托光明日报社丰富资源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在新媒体领域拓展延伸,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力、影响力。光明日报社在中央媒体中率先提出“融媒体”概念,2015年4月在中央媒体中首家成立融媒体中心,统筹报社“两微一端”建设,开始各平台融合传播的尝试。2018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8·21”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守正创新”要求,光明日报社确立整体转型、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现代传媒集团建设目标,大力推进“主力军上主战场”进程,在原有融媒体中心基础上,率先成立全媒体总编室,下设四个内容生产部门,启动了统筹报、网、端、微内容生产的全媒体指挥平台,逐步形成了移动优先的策、采、编、发、评流程,培基筑土“知识分子掌上精神家园”。在全面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下,《光明的故事》等闪耀着光明人智慧的系列全媒体产品,思想文化大数据工程、“互联网+”智媒技术创新中心……正在为这张走过70年的报纸注入新鲜血液与强劲动力。
从印刷到触屏、从油墨到字符、从传统到当下,回顾70年光辉历程,光明日报社放眼国家大局,立足知识界、服务知识界,在党的领导下联系团结知识分子的宗旨,始终未变,致力于构建“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追求,从未懈怠。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面对新的征程,光明日报社员工的心中,始终回响着共和国开国领袖的谆谆勉励:团结起来,光明在望!
作者李笑萌系光明日报社新闻研究部记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