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新闻人追梦新时代

人民日报社朱磊: 坚守那份文字的初心

2019年07月03日07:31 | 来源:中国记协网
小字号
原标题:人民日报社朱磊: 坚守那份文字的初心

人民日报记者在南雄市乌迳镇新田村采访91岁老人李梅德,挖掘红军入粤的第一仗新田村之战的经过。

  我参加了“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的开栏报道,6月7日,我直接飞南昌,再赶赴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赣州于都县。

  7天时间里,采访、发稿,紧张而又有条不紊,但是与很多大型采访报道不同,这次采访全程,我们不仅仅是旁观者与见证者,更是参与者,采访全程给予我的触动,到现在还在心中激荡。

  那些天的采访里,有两个人物,虽没有在最后见报的文字里露面,却让我印象深刻。

  经济日报的高级记者罗开富,是徒步长征路的新闻前辈。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他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原路徒步采访。按照报社要求,不允许使用任何交通工具,原原本本按照长征原路线跋涉。他每天要写一篇新闻稿和一篇日记,而那个时候还靠电报来发稿,还得抄写电报纸再发回。这份工作量让他每天的休息时间几乎只有3—5个小时。

  在去江西之前,我在新华书店恰好买到了罗开富的两本套《红军长征追踪》,文字虽平实,却直击人心。先生的长征路,一直与伤病斗争:出发没多久,他便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急性结膜炎让他一度无法看清东西。翻越雪山时,大腿骨折,之后又患上了急性黄疸肝炎,整个人瘦了几十斤……可他却一直坚持到了最后!罗开富也成为继工农红军之后第一个走完原路全程,第一个翻越全部雪山,第一个横穿草地中心沼泽地的记者。在他走出草地后,中央军委于1985年8月28日,专门为罗开富发来贺电。

  据说,当年很多读者一大早便在邮局排队等当天报纸,翻阅头版的长征故事。这么深入实地采访出的新闻,读者怎么会不爱?

  6月10日,采访前培训,我惊喜地发现“罗开富”的名字。授课时,老先生专门讲了自己过草地陷入沼泽地九死一生的经历,听起来惊心动魄,但他讲起来却别有一番风趣幽默。我在网上查到,2000年左右,罗开富与几位关注长征的人开车再走长征路,三辆车出发,最后坚持下来的也只有一辆车。老先生临别赠给我们一句话:世间事情,多逼逼自己,也就成了。

  另一位,则是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

  当年,张小平的父亲筹备博物馆,张小平耳濡目染,对于红军长征历史如数家珍。进入纪念馆工作后,张小平想方设法在于都各地收集红军资料,无论寒暑,一到周末,就骑着自行车往各个村里跑。久而久之,竟然养成了一个“怪”习惯,只要看到年长的人,一定要上去问问年龄,心里一盘算,当年可能见证或者听闻过长征故事,便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还别说,靠着这个习惯,还真让张小平找到了不少老红军和红军后人咧。

  张小平告诉我,他现在手头关于红军长征的文字资料很丰富,有不少是未披露的。为了不让这些珍贵史料流失,他把自己闷到屋里,整理资料,准备出书。他希望女儿继承父业,继续做好长征路上宣讲人。

  这两个人,一位已是古稀之年,一位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却看不到一点暮气,反而精力满满,干劲十足。从这两人身上,我读到了一份初心,无论是追寻长征的足迹,还是采写长征的人物和故事,对于长征的敬仰和憧憬,形成了这份初心,一旦形成便不遗余力地去追求。从这个角度而言,不也正是一种长征精神的传承吗?

  今天我们采访的条件,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想,不管条件多好,轮胎上跑出的新闻,总不如脚底板走出的新闻扎实;网络上找来的故事,远不如亲笔记下的生动。这次采访的经历,会时刻提醒我,无论什么时候,记者记录新闻,永远都是在路上,走得再远,那份初心,永远不能变色;那份激情,永远不要褪去。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