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新闻人追梦新时代

云南日报李喜翠:在增强"四力"中寻找成长之路

2019年07月09日07:38 | 来源:中国记协网
小字号
原标题:云南日报李喜翠:在增强“四力”中寻找成长之路

  作为一名90后新媒体编辑,我一毕业从事的工作就是新媒体,接触的平台是“两微一端”,获取消息的渠道大部分来自互联网。随着新的传播介质、传播理念的出现,部分新媒体为了追求阅读量、追求关注度而拼凑材料、闭门造车等现象屡见不鲜。很少有机会外出采访的我时常在思考,作为一个每天坐在电脑前面的新媒体编辑,我的工作难道就只是追热点吗?阅读量真的是衡量一篇新媒体稿件的唯一标准吗?每一个新媒体作品都要有“10万+”的阅读量吗?

  5月26日至6月1日,由中国记协组织的新闻战线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2019年夜班编辑调研培训活动在陕西举行。在5天时间里,我与54家主流新闻媒体的58名夜班编辑、新媒体记者一起,深入西安市、铜川市、杨凌示范区等地走访调研,让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驼铃变笛鸣,让古都西安焕发新活力

  时尚、创新、奋发、开放是西安给我的印象。到达西安的当天晚上,我自行前往了西安“网红”景点“大唐不夜城”。这条步行街,大到仿古建筑,小到街道两旁的卷轴式长椅,处处充满盛唐文化元素。行走其间,仿佛穿越盛唐一般。这里不仅仅有传统,还有不少科技元素——覆盖整条步行街的免费无线网络,VR和AR的全沉浸式体验区,每个灯杆下面都配有紧急呼叫的报警按钮,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时尚之都的印象。

  西安的时尚、创新,与它的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我了解到了西安自古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曾经,它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今,驼铃变笛鸣,中欧班列在这飞驰而过,让这座内陆腹地变身开放前沿。在西安港中欧班列运营中心的大屏幕上,数据一直在滚动。截止2018年底,中欧班列已经联通亚欧大陆16个国家的108个城市,累计开行1.3万列。除了在陆地上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华章,西安还一直在编织空中网络。咸阳国际机场目前的航线已覆盖“一带一路”14个国家28个城市,形成了向西开发、丝路贯通、美澳直达、五洲连通的国际航线网络,构建起了陕西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的航空大通道。

  看杨凌农业,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车辆在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里行驶,往窗外望去,一个个生态宜居的小镇映入眼帘。

  在杨凌的第一站,我们来到的是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园区内的温室大棚,大棚内西红柿长势喜人。这里的西红柿用的都是创新技术,没有农药,可以直接摘了吃。在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我了解到了许多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在参观作物根系观测系统的地下实验室时,我们在厚厚的玻璃柱内,看到了小麦的根部。这一系统通过研究农作物根部运行机理,从而对农作物的需水量有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认识。这项连美国专家都“点赞”的技术,在2017年被世界土壤科学大百科全书收录,让人无比自豪。

参加调研培训活动的夜班编辑们在杨凌职业农民创新创业园调研。

  从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到玉米新品种“陕单609”,再到自主选育的“瑞阳”“瑞雪”苹果等品种,杨凌在农业科技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让农作物既优质又高产的梦想照进现实。

  走进铜川照金,重温小镇里的红色故事

  照金,一块英雄的土地,一部红色的传奇。我们走进照金,重温了小镇里的那些红色故事。

  照金纪念馆的主展厅,陈列着一件件遗存的革命历史实物和史料。在参观期间,一份泛黄的报纸吸引了我的注意。讲解员向我们介绍,“就是这张《大公报》,让毛泽东知道陕北还有这么一块根据地。”听完讲解员的解说,我顿时有一种自豪感:这就是新闻的重要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新闻战线的前辈们不怕困难,在枪林弹雨中依然坚持传递消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凭借坚定的信念,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创建了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前辈的大无畏,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作为一名“新手”记者,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职责担当,学习他们的人民情怀,努力做一名反映人民心声,书写时代进步的新媒体记者。

  探耀州名窑,了解古镇百姓致富之路

  在陕西渭北高原南麓的漆水河流域,千年不熄的火炉映红了一方神奇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窑工们用饱满的生命激情,将平凡的泥土通过烈火的锻炼,升华为一个个艺术作品。这个地方便是耀州,这里有着享誉世界的名窑——耀州窑。

参加调研培训活动的夜班编辑们在陈炉古镇调研。

  陈炉古镇对原有的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继承、创新与开发,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保留了浓浓的乡愁。在探寻耀州窑“今生”的过程中,我和几位同行遇到了一位当地人。“大姐,你一年的收入有多少?”“一年收入有4万多呢!”还没等记者继续问下去,大姐又补充了一句,“是人均收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姐眼神流露出了自信,声音也充满了底气,“我们的瓷器特别好卖,收入也提高了,比在外面打工好多了!”

  不断增强“四力”,寻找新媒体记者成长之路

  调研活动虽只有短短一周,却让我收获满满。

  新闻是走出来的。如果这一次我没有走进陕西,就不会跳出网络的介绍,找到更鲜活的新闻素材。走,让我离开了冷冰冰的电脑屏幕,听到了群众发自肺腑的声音。走,让我明白,无论科技有多先进,互联网有多普及,它都无法代替我们到新闻一线中去,无法替代我们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只有自己身历其境,才能看到事物最真实的样子,写出最真实的东西。

  虽然自己外出采访写稿的机会不多,但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依然很重要。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用可以深挖,哪些信息藏有“雷”,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发现新闻、判断新闻的能力。在耀州的城区,中国建设报的资深记者龚后雨找到一个好的新闻点。他走进居民安置房,观察居民的生活状态,与居民深入交流,对当地部门进行了采访,写出了《百姓安居就是我们的初心》这样自带“露珠”的新闻作品。每一次与同行的交流和比较,都能让我们这些新媒体采编人员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

  脚力、眼力、脑力,最终都反映在笔力上。脚力是否走得好,眼力是否到位,脑力是否发挥得充分,都将通过笔力呈现出来。这一次的培训,在众多夜班编辑、新媒体记者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新闻报道的技巧。夜班编辑们发布的稿件以观察为主,他们善于挖掘基层生动的故事,善于在稿件中结合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等时代背景,写出的文章更具深度性。而不少新媒体记者发布的稿件则是以VLOG(视频博客)为主,这种报道方式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两种报道方式各有特点,看完每位记者发出的报道后,让我有了学习的紧迫感,默默激励自己一定要将“笔力”练好。

  作为一名新媒体记者,践行“四力”需要去努力掌握新的知识、熟悉新的领域、开拓新视野;要积极深入乡村、社区,深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在基层一线增进人民情怀、提升素质本领。在将来,我会努力采写更多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佳作,早日让自己成为一个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工作者。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