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传媒:技术变,内容的核心作用不变
《中国古代历史图谱》、《历代辞赋总汇》、“走向世界丛书”、《湖湘文库》、《延安文艺大系》……走进位于长沙市营盘东路38号的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映入眼帘的一部部厚重大书向人们诠释着“出版多劲旅,无湘不成军”。
2018年在全国出版集团中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二、地方出版集团中位居第一,连续11年进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是什么成就了“中南速度”?
“这是由于我们通过坚守出版主业,夯实了基础、增厚了资源、储存了能量,始终把社会责任摆在首要位置。”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曙光给出了答案。
接力奋斗
尊重原创推文化标高
在一些出版集团探求多元化发展之时,中南传媒始终保持战略清醒:把挺拔主业当作第一使命。
“一定要看长远,做真正有价值的传世之作”是岳麓书社社长易言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岳麓书社的立社之本,即使投入再大,也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岳麓书社副社长马美著说,在岳麓书社,做了几十年、十几年,凝聚几代编辑心力的书有很多——
获得第四届韬奋出版奖的杨坚,整理出版的两部湖南地方古籍《郭嵩焘日记》和《船山全书》被奉为湖南图书出版的范本,他年过八旬仍然坚持每天到岳麓书社上班,直至卧病在床;
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的唐浩明做《曾国藩全集》时,用3个多月清点、复印很多已经发黄、发霉、腐烂、虫蛀的曾宅老档,一字不漏地啃读1000多万字原始材料,又用整整4年对《曾国藩全集》进行全面修订;
2012年,不到30岁的王文西接手《中华大典·艺术典》编辑出版工作。最终呈现1400万字成品时,他与搭档孙世杰留下了几十箱书稿档案……
几代岳麓人初心不移,青蓝相继。正如王文西所说:“在岳麓书社,不仅有人告诉你怎么做,而且永远有人在向你展示应该怎么做。”
更多年轻的湖南出版人也同样坚守着出版的本真。在湖南人民出版社政治理论读物编辑部主任黎晓慧看来,“编辑是一份可以让灵魂安顿的职业”。她说,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热爱出版这一职业、坚守编辑这一岗位,同样也是一种境界、一种定力。
在2018年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中南传媒“连中三元”,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山河袈裟》和《流水似的走马》同获散文杂文奖。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看来,这是对该社十几年坚守原创的褒奖。
从连续14年打造“原创之春”品牌,聚拢众多一线名家,推出上百部原创精品,到在全国范围内划片、分区“绘制作家地图”,跟踪作者的创作计划、题材和时间表,陈新文说,湖南文艺社依靠“笨拙而诚恳”的态度与作家交往,因为“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虽然中南传媒每年都有大量畅销书在榜,但龚曙光更关注出版机构的当代使命:尊重原创,让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体现文化标高的人类文明成果,通过出版对社会进步产生影响。
融合发展
直面转型永远在路上
身处数字化浪潮中,中南传媒在思考从产品制造商向出版服务者的转型。“融合发展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这个坎儿迈得过去还是迈不过去,关乎兴衰生死。我们已经在路上,也许永远在路上。”龚曙光说。
一家积淀深厚的古籍社,何以凭借融合发展思路领跑市场?“过去,我们总希望一个产品能坐卖100年,而互联网告诉我们,只有能够快速迭代的产品才可能卖100年。”龚曙光的一席话给了易言者很大启发。
“如同围棋布局要看到五步以后方能提高胜算,做出版也不能只看眼前之事。”易言者说。2010年,岳麓书社居安思危,提出创新的战略安排,名家演播版四大名著打响了头炮。
岳麓书社邀请曹灿等名家演播,中国古代文学专家郭英德详解相关内容,历时5年录制了约300个小时的音频内容,读者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进入融“看、听、学、探”为一体的文学经典世界。“做到读者心坎里去了。”一些业内人士如是评价岳麓版四大名著。
有着37年发展历史的湖南教育出版社同样没有满足于四平八稳的传统出版之路。“以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创新,以资源均衡推动教育均衡”是社长黄步高带领团队的愿景。K12精准教育互动平台——贝壳网成为均衡教育资源的抓手。
“我们希望从内容出发,但不止于内容。”贝壳网运营中心副总经理朱世昱说,为此,贝壳网开发了优课大师、在线教研、综合素质评价、智能测评云、翼生涯·新高考整体解决方案等一系列教育产品,创办了家校共育网,目前已有注册用户330多万。
经历过业态、载体更迭,面临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创新求变的步伐却愈发坚定。该社党支部副书记胡蓉介绍说,除了在亲子育儿、个人提升和人文新知3个板块加大有声产品开发力度,也在打造“快点听”这一自有平台,以新技术、新媒介、新体验为导向,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且个性化的内容需求。随着大众阅读习惯的改变,该社也一直在权衡产品内容深度与知识体量间的比重,希望通过差异化定位,让内容传播实现价值最大化。
如今,中南传媒的任何一本书从选题生成到编辑过程,从销售配送到读者反馈,无不与移动互联网相关,数字化产品丰富而深刻。
战略投资
产融结合构建新业态
走出去,在与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中南传媒作为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国际战略,也是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2017年3月17日,商务部主导、中南传媒承担的我国首个综合性教育援外项目正式交付。中南传媒也成为国内第一家为他国设计顶层教育体系、开发教材、培训教师的出版企业。
“教材的成品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期望,必将帮助我们改善南苏丹的教育体系!”教材验收时,南苏丹教育部教材处处长布伦激动地说。
2017年3月,中南传媒向英国IPR License在线版权交易有限公司投资50万英镑,占股10%。“从完善对外文化交流布局、丰富对外文化交流介质的角度考虑,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国际化的专业平台作为支撑。入股IPR这样一个世界性的版权交易网站,我们就占据了一个对外宣传交流的制高点,打通了一条世界范围的版权推广渠道。”龚曙光表示。
作为第一家全产业链整体上市、在全国文化企业中首获金融牌照并创“产融结合”先河的出版企业,如何充分发挥资本作用,是摆在中南传媒面前的新课题。
“我们建立金融体系不是为了博取投资收益率或最高利润,而是要反哺出版主业,推动资金向出版主业倾斜、金融为出版主业服务、项目向出版主业集中。”龚曙光说,通过资本杠杆作用,中南传媒极大地提高了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一家出版单位,只有与人类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时,才能立意更高、视野更远、格局更大。在龚曙光看来,出版业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一辈子只做一部书”的静气和定力,中南传媒“希望被尊重,而不仅仅是被关注”。让他引以为豪的是,能够在飞速变化的时代始终从容应对不慌张,就在于中南传媒拥有一批只讲德行不事宣扬的员工,他们始终坚守传统又有所作为,“不为趋时而趋时,不为守旧而守旧”。
谈及未来发展,龚曙光依然坚定:“5G时代甚至后5G时代,出版业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在哪里?技术发生时,这些资源可否被调度、激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内容的核心作用,准备好资源、资本和技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