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智能语音助手泄露隐私? Siri: 倾听还是"窃听"

2019年08月02日07:10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原标题:Siri: 倾听还是“窃听”?丨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不少人都使用过苹果手机的Siri助手。但是,一句“hey,Siri”,激活的不只是一个网络世界的私人助手,还有可能是一部事无巨细的录音机。近日有报道称,Siri会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将用户录音上传到服务器,由苹果公司的外包商进行人工分析。苹果官方回应称,“审听的是一个随机子集,不到每日激活的1%”“音频数据与用户账号并不相关联,目的是改进Siri的听写功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语音助手正在走进更多人的生活。2011年,第一款语音助手Siri伴随着新款iPhone惊艳亮相,不少消费者还在较真自己的发音能不能识别,智能助手“讲个笑话”够不够有趣。然而时至今日,从智能手机到智能音箱,从智能电视到互联网汽车,语音助手已经成为“科技范儿”的一种标配,功能应用日益丰富,使用场景不断延伸,用户体验持续提升。曾经被诟病答非所问的“人工智障”,逐渐有了“人工智能”的样子。

97539531239987434.jpg

从产品更新换代的角度来看,“声控”是在继“键控”“屏控”之后出现的新尝试,不仅在形式上解放了双手,而且在本质上拓宽了人工智能的场域。一句“hey,Siri”激活手机助手,一声“你好,斑马”实现人车交互,一句“小度小度”发出操控指令……这些无缝连接手机、汽车、音箱、手环等设备的口令,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打开科技生活方式的一串密码。

只不过,从倾听到窃听,智能语音助手的美好愿景也在受到质疑。不只是苹果的Siri,这份不光彩的名单上还有谷歌的Assistant、亚马逊的Alexa……主流语音助手接连曝出隐私泄露和监听问题,消费者的观感也逐渐从惊喜转向担忧。从不离身的手机,很有可能变成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随身听”;始终在线的音箱,如同放在房间里的一台开关在别人手中的录音机,这种生活令人“细思恐极”。可以说,便捷与隐私的界线,正在成为智能语音助手产品的生命线。

335745174047180650.jpg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互联网时代的数据与产品往往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涉及人工智能的技术上,大量的用户数据是科技产品得以优化的基础,这也是苹果公司为自己收集用户数据行为辩护的理由。但是,产品研发的逻辑应该让位于隐私保护的优先级,个人许可的告知责任必须贯穿于科技进步全程,这是一个“价值排序”的根本问题。倘若以产品之名对个人信息滥采滥用,以科技进步的名义想当然侵犯隐私权利,那么即使产品再便利、功能再酷炫,最终也必被消费者淘汰。

在今天,大数据被称为“网络时代的科学读心术”。现实生活中,从各种APP过度索取隐私权限,到统计分析浏览记录、点击频次的各种算法,数据开发利用与个人隐私保护可能是贯穿整个信息时代的命题。在互联网生活早已成为公共生活一个庞大的子集的情况下,完全拒绝让渡任何个人信息无法想象。但是,信息疆域覆盖越广,数据使用越频繁,需要构筑的数字长城就要更加坚固。

94684806341595055.jpg

当问起Siri“你会泄露我的隐私吗”这个问题时,他(她)的回答是:“我尊重你的隐私。只有在你对我说话的时候,我才会去听。”这样的回答,现在看来令人生疑。由此而言,个人信息保护不能单纯指望自律,而要通过具体而微的制度建设使之变成一项可以积极主张的权利。这不仅是追逐商业利润的道德伦理,也是各方理应恪守的法律规范。只有在个人生活、商业文明、社会治理之间寻求到可能的平衡,才能让信息交换的过程可控,让日新月异的科技造福生活,而不是平添忧虑和恐惧。

这正是:智能语音助手,隐私暗地传走;个人信息泄露,保护远远不够。

各位晚安。

(文 | 盛玉雷)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