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7期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优化探析

路金辉
2019年08月02日13:33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要: 本文以教育传播学的传播要素理论为切入点,从传播内容即《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内容和传播策略即《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方式这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优化《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探讨如何走出《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被认为“无用无趣”的困境。

关键词:中国新闻传播史;教育传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7-0000-03

《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作为先头课程影响着新生对新闻学专业的感知和理解。作为传统基础课程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在新闻学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正如日本新闻传播学开山鼻祖,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首任所长小野秀雄说,新闻传播史是任何新闻或传播学院的学科设置中都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

教育的本质是传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进行教育的传播活动。本文以传播内容和传播策略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实现《中国新闻传播史》教育过程的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样《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才能促使特定的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情景中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保持它在教学上重要的地位。

一、传播内容——《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育的传播活动过程的关键因素。综观各个学校《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其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即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我国新闻传播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在这个演变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规律。而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存在着注重史实尤其是微观史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对宏观史实、思想内涵、专业精神的教学,使《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传播内容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一)微观史实和宏观史实的结合:

《中国新闻传播史》教材是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材料,决定了目前教学的总体内容和框架。目前这类教材以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为主线,具体介绍某一媒介演变的历史过程等微观层面的历史,例如某一具体报刊的创办时间、地点、创办者、主要内容等微观史层面的新闻史。这虽然是新闻史的本体叙事,但微观史庞杂琐碎,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就特别多。这无形中增加了学习量。陈力丹教授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要减去 2/3的内容。 那么我认为减去应该是微观层面的新闻史。对一些重要的微观史实,可以对其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全方位的关照。教师对重要的微观史实不仅要多讲,而且必须讲细、讲深、讲透,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宏观新闻史就是新闻史的发展脉络和宏观的历史图景,以及每个历史阶段新闻媒介系统与社会整体的联系与互动。宏观历史的介绍可以使学生较清晰地掌握历史的起承转合。宏观的历史教学和微观的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突出重点,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二)史实与理论的结合

唐太宗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培根也说:“读史使人明智。”如果要实现历史的借鉴与教育作用,就必须注重史论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

史实和史论是史学课程的两个基本维度。史实是历史本体的演变的实际过程,也包括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史论是对历史演变过程的分析、整理、评述,是对历史演变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的揭示与归纳。思想是灵魂,抽掉了思想,历史或史学就变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 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因此《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讲解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历史事件的时间、空间,历史人物等,这是基础,这是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一书的绪论中曾谈到的原始的历史。

如果《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仅仅拘泥于史实,就无法把植根(或隐藏)于史实之中的理论,也就实现不了阐明新闻传播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新闻史就是人类长期以来为了传播而进行斗争,即发掘和解释新闻并在观点的市场上提出明智的见解和引人入胜的思想的历史”。

“原始的历史”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层面,在这一基础之上需要进行深化,和学生一起理解历史、反思历史,通过对新闻传播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的讲解、对历史人物行为的目的与动机的探求,归纳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使教学由知识的传授上升到理论的探讨。例如,中国新闻史上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新闻失实,那么这几次新闻失实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几次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分析出其共性的原因,这就是抽象出规律性的内容,这就是论,也是黑格尔在其《历史哲学》一书中谈到的反省的历史。

(三)史实与专业精神的结合

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一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新闻教育需要传授基本知识和传播技巧,但绝不仅仅局限于此。新闻教育的灵魂是职业精神和专业理念的教育,这才是新闻教育的根本,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本末倒置。

那么《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应该服务于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且结合自己课程的特点来实现新闻教育的教学目标。历史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史学实际上就是人学。因此对于新闻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通过对著名记者和报人的讲解中体现出来。如果说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介绍历史人物具体的成长经历和新闻实践活动,那就是舍本逐末。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讲解其身上体现出的专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例如对于著名报人史量才的讲解不仅仅介绍其如何发展申报、如何构建起自己的报业托拉斯,而且讲解其“史家办报”“敢言直书”的办报理念,及其背后所体现的“客观”“独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及面对蒋介石的威逼利诱所体现出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勇于坚持真理与正义的精神。

二、传播策略——《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方式的优化

《中国新闻传播史》以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为主线,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介绍。这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其教学具有明显的劣势(相对的枯燥、实用性较差),这就需要选择一定的传播策略,采用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走出《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被认为“无用无趣”的困境。

(一)教学媒介的选择:从口传到多媒体教学

媒介的使用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之一。教学传播过程中多媒体的引进和开发,应该着眼于优化教学效果上面。

传统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以口语为主、以文字为辅的传播方式,这样的传播方式形象性较差,难以让学生产生对历史事件、历史实物、历史人物产生直观印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符号形式和多种媒介,如图片、音像符号和媒介可以产生提高学生兴趣、增强传播的效果的作用。教师通过展示报纸的图片使学生对不同时代的报纸的板式、编排版面特征有直观的感受。

另外还可以找一些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影像资料给学生播放,影像调动各种符号形式,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各种感觉器官,这样强化了学生对历史的感知,而多角度、多层次符号的共同作用使信息的获得更加方便和深刻,有利于优化课堂传播效果。

(二)传播方法的选择:从已知到未知

一切教育活动的起点都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和假设的基础之上的,教育对象对于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方式的安排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初高中阶段学习的是社会史,其正是新闻史的社会历史背景。而这些历史知识就是从已知到未知这一传播方法的“已知”,而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内容是“未知”,以旧代新,用一定量的冗余实现信息的传播与接受,这是从已知到未知的途径。如何介绍中国近代报刊产生这一章,首先就离不开对鸦片战争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变化这一社会背景的介绍和解读。鸦片战争前洋人一直就想打开中国市场,但是面对看似强大的清朝不敢贸然使用武力,传教士就成为了文化渗透的先头部队,而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就是办报,这样就引入了这一章的主体,进入到了这一时期外人办报活动的具体介绍。同时这段历史背景的介绍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评价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有利于学生认清他们侵略的本质,可以说这样的讲解对新的历史知识的介绍不突兀,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评价。

(三)叙事方式的选择:从平铺直叙到故事化

故事化是人类在传播信息与接收信息时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从历史故事、喜剧小说甚至新闻作品,纷纷采取了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其已经日益频繁地被使用在各种信息传播过程中。维尔在《故事与极权主义》中总结认为,故事的魅力在于“已知与未知之间、规则和变化之间、不可避免和难以预料之间”。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节目《60分钟》的创始人唐休伊特曾经指出:“如果我们能使节目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那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教学要实现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掌握讲故事的技巧,抓人和容易引起学生听课兴趣正式讲故事这一叙事方式的优势。运用叙事学理论,多讲些历史的故事和人物,通过故事化叙事来完成新闻历史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潜移默化。比如对中国民国时期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介绍,可以将其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进士、留学、记者、暗杀,这是其人生的四个关键点,通过一段段故事演绎他传奇而又短暂的一生,其中四年的记者生涯是这段故事中的高潮,而暗杀的结局使他人生的高潮戛然而止。这样通过对其人生关键点的介绍,一个活生生的名记者就呈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再通过《昔日日记》的介绍使学生对通讯文体也有了感性认识,为以后学习新闻通讯体裁的写作奠定基础。

三、小结

本文的初衷在于通过探讨,来改变《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枯燥的困境,使《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学在内容层面更深刻、在形式上更生动,使学生真正受益同时彰显这门课程在新闻学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参考资料:

杨丽.关于本科新闻史教材的几点思考[J].新闻界,2006(4):122.

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序言).

(美)迈克尔·埃默里著.展江等译.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序言.

李凡卓,班建武.阅听人假设与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变迁[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7):15.

哈维尔.故事与极权主义[EB/OL].http://www.21ccom.net/articles/sxwh/shsc/article_201001204559.html.

张宇丹,孙信茹.应用电视学——理念与技巧[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460.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