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媒体如何在全国两会报道中“顶天立地”
——成都商报持续发力的探索与思考
只有从“顶天”的高度立题,向“立地”的深度破题,才能找到新闻的真谛。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刻意突破区域惯性,以全国性的传播理念、新闻思维和报道视角介入两会报道。深度重磅稿件不拘一城一地,坚持用“大时政观”解读城市的抱负与理想,以客观独到的媒体视角解析并建言城市发展,受到各方好评。
作为一个世界级舆论平台竞技场,全国两会无疑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从这里不仅可以洞悉中国巨变,也可以管窥世界风云。中外媒体通过这个巨大的竞技平台,展开了你追我赶的超越与跨越,诞生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新闻作品。
都市类媒体在报道中呈现出“紧盯方向,紧接地气”“策划先行,专业操作”“精准表达,守正创新”的典型特征。特别是建立了一体化全新运行机制后,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爆发了全新的生命力。本文意在呈现在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的探索与思考。
“顶天立地”:紧盯方向,紧接地气
“顶天立地”,就是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做到既有坚强的党性,又有坚定的人民性,这是都市类媒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品质。
所谓“顶天”,指的是坚强的党性,要吃透中央精神,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更加自觉主动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这是方向。
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无疑是代表委员参政议政最核心的“靶子”,更是媒体关注的重点。“报告”里有哪些新的术语?一些数据指标是如何出笼的?报告起草组成员有什么心得体会?两会前夕,哪些草根人士被总理请到中南海征求意见?每一个问号都是媒体想尽一切办法去“拉伸”的,因为里面藏着很多“独家猛料”。特别是那些神秘的“起草组成员”,对报告里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用语甚至每一个字,都烂熟于胸。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得尤为特别。成都商报对话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长马志刚,揭秘报告起草背后的故事。比如,报告起草组对于社会重大热点问题十分关注,在网友多达十几万条意见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办事难。“不能让繁琐证明来回折腾企业和群众,政府部门做好服务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这些接地气的内容最后都写进了报告。又比如,对文字表述,中央领导明确要求通俗易懂,把一些专业性问题用老百姓的语言、接地气的语言讲出来,为此,起草组还特地增加了年轻人。
历年全国两会报道,成都商报都力图权威、多维度地报道《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首次专访到报告起草组成员后,便形成了每年探访报告起草幕后的惯例,让受众从看似“冰冷”的报告中体味到特殊的魅力。无论是报纸还是新媒体,其传播度和影响力都体现了一家地方都市报的权威、责任和担当。
两会举世关注,百姓期待,是一年一度政治风向标和社会晴雨表。从政治上而言,这类新闻既是国家大事,也是百姓大事,受众关注度高;从新闻角度而言,此类新闻具有“垄断性”和“稀缺性”,这块“新闻蛋糕”是一般媒体求之难得,更是自媒体无法企及的。
新闻观,是对新闻舆论工作本质的认识,是关乎新闻舆论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①代表委员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他们的认知各异、千差万别,难免出现一些“雷人雷语”。因而,题材把握、报道取舍,时时考验着记者的政治智慧与业务水准,需要作出理智的甄别和正确的选择。
所谓“立地”,指的是坚定的人民性,要贴近实际,紧接地气,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是地气。
全国两会的主会场在人民大会堂,代表委员大多来自基层第一线,他们所“参”的政,所“议”的事,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和话题。与其他事件类新闻竞争不同的是,近年来对于全国两会的新闻报道,都市类媒体大多缩减甚至放弃选派记者,成都商报却每年选派精兵强将,加大策划报道力度,做到一年比一年更出彩、更有味。
“部长通道”是人民大会堂北门到大会会场间的一片区域,在很多百姓眼里,这是一片神秘的领域。每年两会期间,国家各部委的“掌门人”几乎都会从北门进场。因此,这条通道也被媒体称为“部长通道”。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成都商报特地联系了全国人大新闻组,对专门负责布置部长通道的多名工作人员进行采访,成为全国首家揭秘“部长通道”10年变迁的媒体。10年间,成都商报记者赵倩在“部长通道”上“拦”下了一个又一个部长级采访对象,写出了不少重头新闻稿,她也因此成为新闻界有名的“拦部姐”。
看得见的“部长通道”,其实就是看不见的“民心通道”。从记者“我要问”,到部长“我要说”,通过“部长通道”这一小切口的深入报道,生动反映出中国越来越开放的政府形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赵倩通过扫二微码的方式频频获得提问机会,还被请进中央电视台,与白岩松一起,通过“拦部姐”的亲身经历,畅谈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的变化。
前方记者在大会堂采访“权威发布”,后方记者默契配合,穿梭在老百姓中间时刻倾听“社情民意”,两支记者队伍一前一后,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给广大受众端出了一道道既有法律高度又有人间温度的新闻大餐。只有做到这二者结合,才会真正实现通过鲜活的新闻让政治有美感,也才能切实体现将“庙堂的关切”翻译成百姓易懂的声音,真正让观点有灵魂。
专业至上:策划先行,专业操作
合格的宣传思想工作者,精湛的专业技能是基本功。在两会报道中,成都商报积极通过专业策划和职业化操作来体现其专业性。
“首问”是这样“逼”出来的。一场又一场的新闻发布会上,专业化的提问已成为近年来成都商报两会报道的一个亮点。从2017年全国两会的“首问”,到2018年“五连问”,再到今年各种新闻发布会上频频提问,短短几年时间,成都商报共有14次提问机会,每次精准提问的背后,都是大量的学习和专业的准备。
由于长时间参与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道,成都商报记者敏感地意识到,“审议民法总则”一定是2017年人代会的重头戏,所以事先做了充分准备。两会召开前的媒体座谈会上,记者带了五个问题,并重点准备了民法总则一问,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傅莹的充分认可,在众多媒体中拿到了全国人大新闻发布会“第一问”的资格。
“11点06分,绍仁(笔者注:何绍仁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新闻发布会主持人)把第一个提问机会给了成都商报的记者,这位记者提出的问题是关于此次大会准备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记者问:‘民法总则草案即将提交本次大会审议,其中涉及的很多问题都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比如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是不是要下调到六岁。请问发言人,民法总则草案有什么特点和重要意义?’”②这是十二届人大一至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女士在其专著《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中记载的当时情况。“一场新闻发布会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比较关键,所谓万事开头难,头一问具有一定的引导效果。审议民法总则草案不仅是大会的一项重要议程,也是提请本次大会审议的唯一一件法律案。”正如傅莹在书中所写的那样,“大会新闻发布会的重点之一就是解答好涉及本次大会重要议程的问题,因此绍仁在筹备初期的媒体座谈会上就很注意哪些媒体和记者关心人大立法方面的问题。”③
功夫不负有心人。傅莹的这一段表白,也是对成都商报专业精神的褒扬与认可。事实上,对“首问”的研判,源于集体智慧。报道团队以丰富的两会报道经验为底本,深入研究、反复推敲、再三讨论后,每年都会准备上百个问题,从中梳理出一份精炼的“提问清单”。那个“首问”,就是其中之一。这也使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得以在同场竞技的国内外媒体中脱颖而出、赢得提问机会。
高端访谈考验记者的“问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成都商报重磅推出《部长看成都》专栏,共采访了15位部级领导,收到各方高度肯定和良好社会反响。这个专栏始于2017年,为打造好“部长看成都”这一IP,形成两会报道品牌,成都商报都将其作为高端访谈的重要品牌,先后有30余名副部级以上部委官员接受了采访。
这个品牌栏目是一个大胆的策划,对一家地方都市报而言,极具挑战性,采访难度可想而知。以专业性的提问,突破地域的限制,把成都放到全国范围内去考量、去审视、去研判、去对比,“部长”们就会“有话说”。基于此,参与全国两会报道的成都商报团队需要做足功课,在收集基础材料之后,再逐一进行研判,针对他们的行业、职务和研究所长准备问题。要全方位研究那些“部长”们,尤其是对他们与成都的关系、对成都的知悉程度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是与部长对话的基础与关键。越是做到了然于胸,提出的问题质量就越高,“问”得就越有深度。
这就是成都商报一直以来倡导和遵循的策划先行。策划是个指挥棒,新闻的呈现与走向,很大程度上通过策划体现出来。策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在新闻产品的呈现上。因而,对于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这种重大新闻题材而言,各大媒体都会在策划上着力,从而在产品上一决高下。做专业化的新闻,需要专业化的预判。2019年是新中国诞生70周年,又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川一周年。两会期间,成都商报将这些元素紧紧联系在一起,进行专题策划,从而达到了预设的效果。
注重实际操作中的专业精神。打造核心竞争力,需要做专业化新闻。
专业的媒体联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是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2015年9月,国家宣布将京津冀、上海、广东、安徽、四川、武汉、西安、沈阳等8个区域列为改革试验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担负起先行先试的重任。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成都商报联合创新改革试验区城市主流媒体,共同启动“8大改革试验区,共同探寻创新中国原动力”大型报道,关注中国创新改革先行者的做法、经验、成绩,为改革创新探路,为先行者喝彩。
专业的操作手法。针对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四期叠加”、创新势在必行的大势,成都商报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兵分多路,历时一个多月,深入中国知名企业创新一线,试图探寻中国企业创新的灵魂。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大型系列报道“鼎新十三五·寻找中国创新之魂”,通过对中国知名企业的实地探访和对其掌舵者的深度、专业访谈,剖析优秀案例,寻找中国经济向上的力量。
专业的思想表达。对热点新闻进行集纳、梳理和分析,需要敏锐的政治嗅觉,更需要专业化的预判。渠道在变、形式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起决定性作用的最终还是人。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成都商报抽调要闻和评论等几部门力量充分整合,着眼民主、民生,解读、研判新政策。充分发挥新旧媒体优势,将思想性与可读性有效融为一体,根据“深度+评论”的定位,今年两会期间特辟《两会热评》栏目,对代表委员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及时发声,每天推出评论文章4篇以上,效果很好,成为有影响力的精品栏目。红星新闻APP作为第一平台发布后全平台分发,报纸和红星公众号亦每天特辟专栏,品牌效应和传播效果兼具。
内容为王:精准表达,守正创新
全国两会报道创新的着力点在哪儿?成都商报的回答是:在内容。透过浮华和喧嚣,历经数年全国两会报道,媒体人都强烈地认识到,内容创新是最大的创新。内容创新靠什么?靠专业化的视角和专业化的操作手法,靠高效率的采编机制和高素质的采编队伍。
3月4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内容生产团队携手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公众号,围绕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和绿道建设,推出深度报道文章《这座城,想低调都难》,短短半个小时阅读量就达10万+。紧接着,红星新闻又推出两款系列产品,全网阅读量超千万。为打造“大时政品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组成了25人的融媒体采编报道团队,将策采编发各环节彻底打通,专访30多位各界知名专家和官员、学者,刊发原创稿件超过400篇,全平台总阅读量超过5000万。
重在内容为王,注重精准表达,坚持守正创新,已经成为成都商报&红星新闻新闻产品生产的圭臬。2017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团参加审议,对全省媒体而言,比拼要闻水准的重要时刻到了。3月9日,成都商报以“与总书记共商国是”为主题,以都市报特有的手法与解读,用了整整5个版来表达这一盛事。具体从两个方面着力,做到精准表达——
政治敏锐性强,逻辑思路清晰。5个版面以“与总书记共商国是”统揽所有版面,紧扣一个主题——总书记在四川团讲话的4个方面。每一版的内容密切配合总书记讲话的一个主题,并由此来组织分配稿件,形成强烈的叙事性和逻辑性——除了总书记讲话这个“大主题”之外,又巧妙地通过一篇评论员文章《充分担当起赋予成都的国家使命》,来处理如何“落地”成都的“小主题”。作为一张地方都市类报纸,这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简言之,这样的内容思路,既是以“报道诠释总书记讲话精神”,又是以“以成都实践回应总书记关切”。这样的“回应”与“关切”,贯穿于所有的版面之中。
采写拿捏到位,行文张弛有度。评论作者深刻领会到成都在国家版图中的角色感,把握准确到位。另一篇对总书记挂念的芦山小朋友的报道《四年前“温情一吻”永远定格:看到小俊诚茁壮成长,总书记特别高兴》,平和文字之下,流淌着满满关怀和热切的期待。两篇新闻的不同表达,张弛有度,重点突出,对这一“点”一“染”的情感之道,拿捏到位。
这组报道所体现出的,不仅是总书记对四川的嘱托,更是成都对这份嘱托的深入解读和已在火热进行的实践与行动。一面是上情下达,一面是你有关切我有回应,这便是欣欣向荣之“共商国是”。报道的谋篇布局,无不集中体现出“要闻之道”,亦即思路之道、版式之道、情感之道、大小之道、回应之道。
当今世界,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新闻报道同样如此,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牢记使命。主动匹配网络受众的阅读偏好,强化产品意识、用户意识和互动意识,将直播、短视频、长图、H5等新方式、新手段全面运用于两会报道。2019年,成都商报推出融媒体产品近30个,内容产品更富吸引力、感染力。手绘长图《穿越龙泉山》,以“山海经”风格呈现成都千年之变,全网阅读量超100万;H5互动游戏《听音识成都》瞄准朋友圈社交,互动量超10万,解锁了主流报道“新姿势”。
2018年3月2日,一篇名为《什么是成都?》的自媒体文章在朋友圈走红,成都商报前后方迅速呼应,新媒体策划借势发力,以“什么是成都”为话题制造多个10万+爆款文章,全平台阅读量过千万,在两会开幕初期即在全国掀起了一波高潮。紧接着,又顺势而为,以习近平两次送给四川成都的“你们的生活很巴适”“你们过得好安逸”两句四川话进行重磅策划。成都商报新媒体以“安逸”和“巴适”这两个词为主题,通过“两微一端”推出特别策划,以视频+组图的新媒体表达,将普通民众的生活细节展现出来,平实且真挚地彰显了成都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使“什么是成都”的追问抵达了新的高度。
事实上,“内容为王”的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用户至上的今天,“内容为王”更多的是“用户体验为王”和“信息服务为王”的有机结合,即从之前的“内容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以体验为核心”④。在这一点上,成都商报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我们紧紧抓住“安逸”和“巴适”这两个词,专门找出中央电视台报道习近平总书记说“安逸”和“巴适”的同期声画面,精心剪辑,嵌放在微信和客户端,精心制作的新媒体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这两个字,就是成都”,通过多个平台分发,阅读量上千万。
网络空间淡化了地域限制,移动传播更是大大延伸了媒体的触达范围。今年全国两会,成都商报&红星新闻也刻意突破区域惯性,以全国性的传播理念、新闻思维和报道视角介入其中。《“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下的城市变局》《从两会代表团开放日,读出城市群的“秘密”》《取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根与脉》等深度重磅稿件不拘一城一地,坚持用“大时政观”解读城市的抱负与理想,以客观独到的媒体视角解析并建言城市发展,受到各方好评。
“顶天立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在品格。中央精神是“天”,基层实践是“地”,“天地融合”才能堪当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手段;国家利益是“天”,百姓诉求是“地”,“天地对接”才能做到让读者满意、让中央放心。只有“顶天”,才能“立地”,否则,将无立锥之地。只有从“顶天”的高度立题,向“立地”的深度破题,才能找到新闻的真谛。
判断新时代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就是具有政治高度和全局意义的根本标准。只有把“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和“站在田埂上找感觉”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报道最深厚的土壤,让报道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
(作者系成都商报副总编辑,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人大新闻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注释:
①转引自田宏明:《新闻舆论工作“道”和“术”的统一》,《新闻战线》2018年2月(上)。
②③傅莹:《我的对面是你:新闻发布会背后的故事》,中信出版社 2018年版,第10~11页。
④郭全中:《传统媒体转型的六大核心问题研究》,《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1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