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安徽日报》专栏:"金名片"里细说大成就

王弘毅
2019年09月10日13:23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安徽日报》策划推出《70年安徽之最》专栏——金名片”里细说大成就

  “中国好人”总数全国第一、基层医改全国领先、家庭农场总数居全国首位……这些安徽改革发展的特色典型、先进经验,知名度高、影响力大,成为安徽的一张张闪亮的“金名片”。

  《安徽日报》策划推出的《70年安徽之最》专栏,立足安徽、放眼全国、追溯过去、展望未来,通过回顾和梳理多年来安徽领先全国的亮点、经验和典型,在点与面、小与大、过去与现在的交织呈现中,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壮阔历程和伟大成就。

  展现特色标签挖掘“安徽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主题宣传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如何在宣传中有的放矢,让广大受众尤其是外地受众在一篇篇报道中看到70年安徽发展显著成就?《安徽日报》突出重点、紧扣亮点,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手法,精选一批知名度高、影响面广、叫响全国的“安徽之最”,使之成为见证70年发展成就的“标签”与“符号”。

  沈浩、高思杰、张劼、叶连平……说起这些常见诸于报纸、电视和网络的名字,广大读者受众都不陌生,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来自安徽的“中国好人”。《美好安徽的“道德年轮”》以闻名全国的安徽籍“中国好人”切入,通过列举好人数量,讲述好人故事,阐述好人影响,分析好人频出的原因,将安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巧妙地展现在受众眼前。

  用家庭农场的庞大规模,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成就;以基层医改的实际成效,体现党委政府改革魄力和群众收获的改革硕果;以铜陵长江大桥的建成见证着交通建设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加速度;以安庆的一家汽配企业的发展实践,展现安徽积极融入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收获与成果。专栏的每一篇报道、每一个典型,不面面俱到、不泛泛而谈,在特色与亮点的叙述与挖掘中,反映了70年发展变迁的宏大主题。

  百姓“小故事”诉说发展“大成果”

  改革发展,人民群众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获利者。这组报道注重以群众的身边故事、切身感受为切入点,由小及大、层层递进,形成“百姓故事”——“安徽之最”——“70年发展成就”的三级式讲述模式,让报道读来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我在家门口的镇卫生院做的阑尾切除手术,花钱少,爸妈还能照顾到我,确实蛮好的!”“总费用1896元,起付线200元,报销比例85%,加上部分乙类药品费用,个人仅需自付503元”……《勇当医改“排头兵” 百姓看病更舒心》一开头就讲述了天长市新街镇王店村村民虞殿昌关于“看病”的感慨,细算了他的“医保账”,朴实的话语、翔实的数据,字字透露着群众对于医改成效的满意度。报道多处使用群众、基层医生的直接引语,通过前后对比,道出改革政策让“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等突出问题有效化解,展现叫响全国的“天长经验”的改革成效及其给百姓带来的改革红利。

  “追溯式”叙述呈现时代巨变

  重大主题宣传离不开“今昔对比”的叙述模式。这组报道的特点在于没有将“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成果”作简单对比,而是回溯“过去走过的路”,阐释“安徽之最”是怎么来的。这种带有启示性的“追溯式”叙述手法,为报道增添新意。

  “世界最大的活塞环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汽油机缸套生产基地”……这家来自安徽安庆的企业“来头不小”,可这家企业原本只是做农机修理的。《构筑全球汽配产业坚实一“环”》简述了企业“逆袭”的“成长史”,尤其是叙述了该企业与多国股东实行开放合作的“三方五国”机制,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3年、2014年、2018年,一次次的合作实践,论证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展现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让产品与品牌走向世界的强大自信。

  《皖江第一桥,连南通北筑通途》从1984年铜陵长江大桥建设动议说起,再到1991年开工、1995年建成,报道细细叙述了当年建桥的故事。一部“建桥史”,见证着安徽交通的“成长史”,更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腾飞的“发展史”。这种“追溯式”叙述,将不同时间点交叉串联,让70年发展的“时代巨变”清晰地呈现在受众眼前。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