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9期

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传承

——以《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为例

袁姝月
2019年10月09日10:27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摘 要: 《中国诗词大会》成功举办了四季,栏目的创新意识的运用是其成功的保证,具体在节目定位、节目具体内容、节目录制环节以及节目传播效果上有突出表现。《经典咏流传》借鉴了《中国诗词大会》的优点,在普及传统诗词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流行演唱使情感表达进一步升华。多部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文化;文学;诗词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9-0000-02

2016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火遍大江南北,民众反馈好评如潮,带来了一波诗词热。之后,央视继续推进,自主开发了如《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这样以文学为核心并辅以情感内容的节目。拥有不错口碑的文化类节目近年来的接连诞生,是央视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切实落实,更应该从中看到以下的创新模式:

一、《中国诗词大会》的创新意识

(一)节目定位的创新

《中国诗词大会》的定位是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竞赛节目[1],从第一季开始,节目组“下基层”从全国上万名报名选手中客观公正地进行第一轮诗词储备量考查,进而挑选出“诗词百人团”作为竞赛选手,这些选手不受职业与年龄限制。值得一提的是百人团众人既是节目现场观众又是节目选手,这种模式下的现场受众专业度、参与度和融入度可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广大电视机前受众来说“全民参与”的主题思想表达了节目组的诚意,节目的真实性也得到保证。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回忆书本里常出现可能对于普通受众而言会有词义、语义分辨误区的古诗词。

(二)节目内容的创新

作为竞赛型节目同时又要兼顾对于诗词的讲解普及任务,节目将题目类型设置为老百姓“听得多”但并不一定参透真正道理的诗词。在第一二季的节目中,受众普遍反映难度尚可;第三季节目组展示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在出题思路、赛程设置、选手配置上都有了很大改进。题库容量升级,不再是“普及教育”类型诗词题,而是古今结合,力求每到题与当下联系,体现中华璀璨文化的传承性[1]。“超级飞花令”和诗词接龙环节更是考验选手的反应力;董卿与百人团选手互动频繁,平凡选手的不平凡诗词之路也令人动容,从电视情感策略角度而言,更能够打动受众,产生共鸣。第三四季体现得尤为明显:外卖小哥雷海为的黑马夺冠从侧面证实了节目海选的“平民化”,这对于诗词普及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着实激发了全民学诗的热情;百人团和预备团选手始终展开竞争,选手陈更更是连续四季参加,曾与冠军失之交臂又终圆梦。

节目点评嘉宾四季中都沿用了曾经在百家讲坛有过精彩表现的专家学者,从镜头感获得感上来说点评嘉宾具备足够舞台经验,语音面貌较好;节目组又从全国各大高校精心筛选出古典诗词领域的权威,组成命题专家组负责题目把关,这反映了节目组的严谨,对于文化的尊重,对于受众的尊重。

(二)录制及制作的创新

电视导播技术的成功运用是节目成功的一大因素。现场百人团的落座形式模拟古希腊“斗兽场”的半圆形看台。开场的背景宽屏“卷轴”缓缓打开之时,董卿配着背景音乐走来,现场文化气息浓厚。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迎合春节档播出的喜庆气氛,开场过程振奋人心,三台摇臂摄像机捕捉整个演播室全景,在选手答题的最后几秒钟,特写镜头及时抓住主持人、嘉宾和选手本人的表情,细节加上扣人心弦的现场配乐,电视受众即使未能参与录制也能体味真实的紧张感。整体上,每季都会定义一个色彩基调作为大屏幕和百人团的环境色彩,灯光场景美轮美奂,展现出大制作的文化节目特色。

(三)传播过程的创新

面对传统文化节目,央视在如何有效地宣传栏目这一问题上跟进时代脚步——跨媒介的传播推广效果显著。跨媒介传播指的是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2]。电视屏幕上始终有央视影音客户端的二维码,线上线下可同步答题,趣味性、互动性超强,“融合传播”模式带来了可观的流量效益。此外,微信摇一摇、微博话题互动、多终端直播等一系列跨媒介传播方式极大地迎合了受众的品味,让受众积极主动的加入到节目中去[3]。随着节目热播,央视官方冠名授权的同步书系的销售也是十分火爆,几大书系在主要网络图书销售频道一直占据排行榜显要位置如:栏目组编著的同名《中国诗词大会》三季全册,囊括三季以来的每场诗词比拼精华;节目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李定广教授评注的《中国诗词名篇赏析》包括了三季命题范围内的所有古诗词讲解。

二、《经典咏流传》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继承与升华

《经典咏流传》相当于诗词大会的姊妹篇,两档节目均在黄金时段播出,打破了以往对于“综艺”节目的定位。所谓“传承性”,突出在该节目善于洞察受众需求以及吸收以往节目的优点。《经典咏流传》播出前有一个过渡,那就是在诗词大会上以精彩绝伦的开场词给受众以震撼的主持人董卿在2017年担任制片人及总导演推出了名为《朗读者》的文化情感类节目。

作为节目嘉宾的各界名人介绍个人真实经历,阅读经典书目的动人片段,旨在用真实的情感感染受众,鼓舞受众。《朗读者》接受了诗词大会的创新意识,将诗词大会中略有萌芽的“情感”主题成功引入,从这一点来看,诗词大会承前启后,前所未有。“围观”了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和两季《朗读者》后,以“诗词唱经典,中国正流行”为创始口号的《经典咏流传》诞生了。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效应,诗词即经典的核心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央视官方对节目第一季的定位是“一档原创的文化节目”,力求“精致”凸显“央视气质”,让专业人士看到国家级平台的精良制作和创新素质,让经典作品具有穿透性;第二季央视将节目定位升级为诗词文化音乐节目,意在体现“诗词”元素的注入,采用“和诗以歌”的模式,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蓬勃向上的文化正能量。

《经典咏流传》将古人深刻的哲思与现代音乐相凝练:《尚书·尧典》中记录了帝舜对夔说的“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经》中每一篇都可合乐而唱;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虽然节目内容的呈现形式是流行音乐,与古典文学作品中“歌”与“乐”的定义不一致,但是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这种新型的创作模式给“定型”的电视综艺提供了新的参考。

明星歌手、人气主持人和学者嘉宾的加入让期待文学与艺术相融的受众感到欣慰,“咏”字的双关作用,既高度概括了文学的永恒性又新颖地体现出节目的内容形式,歌者与受众一起聆听学者的讲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想必也是近年独一无二的创意。

三、结 语

《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的成功举办给多年一成不变的电视文化圈带来了动力,栏目组每一季的改良与源源不断的创意的加入为其他文化类节目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央视近年对于电视文化品牌的塑造与打磨,值得广大媒体借鉴。

参考文献:

[1] 秦先普.诗词文化盛宴是如何炼成的?——专访《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J].中国广告,2018(9):18-23.

[2] 刘涛.浅析跨媒介传播的新时代意义与背后的深思[J].活力,2014(3):7.

[3] 叶思诗,周晶.中国电视节目跨屏融合创新态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6):71-73.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