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文学期刊如何度过瓶颈期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8期
【摘要】融媒体时代文学期刊进入发展瓶颈期,应力争打造行业“高地”:打经典牌、系列牌、学生牌,并适时推出“订制出版”。开发教育培训资源,锁定优质客户源,进一步提高声誉和影响力。做好“出版+”,借助新媒体实现多样化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借助影视、动漫、网游等,实现文学深度介入娱乐休闲并最终实现文学期刊内容新媒体领域价值的变现;开发衍生产品,做好实用型文创产品的开发和经营。
【关键词】融媒体;行业“高地”;“出版+”;多样化传播;衍生产品
融媒体时代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迅速提高、4G网络覆盖面极度扩张,引领“自媒体时代”如潮般涌来之后,大众节假日及碎片时间除了必要的生活活动外,基本上都给了“流量”,呈现“流量经济时代”的特征,纸媒包括文学期刊在内可谓进入了严冬。文学期刊除了积极寻求政府经济资助、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轻装上阵以及能动开发各级文化资助项目等外,要顺利度过瓶颈期,还需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固守行业标准,追求“高地”效应
文学期刊融媒体时代要在读者心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要有“高地”意识,追求“高地”效应。在同业竞争中,“高地”只有一个,但各期刊可以查漏补缺,打造自己的特色,勇创新“高地”。
“高地”就是要做领头羊。文学期刊的“高地”效应就是追求内容的经典性、精品化,栏目搭配的最优化,内容与装帧风格的相对稳定,并具有承上启下的延续性特征。
各个门类的期刊都有自己的标志性高地。比如有着纯文学期刊“四大名旦”之称的《收获》《花城》《当代》《十月》,分别因“老成持重”“活泼新鲜”“正宗”“文武兼备”的特色,被人戏称为老旦、花旦、青衣、刀马旦,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学期刊“高地”。此外,以选登海内外优秀散文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海外版》,以选登中国各大媒体优秀小说为主要内容的《小说选刊》,以选登海内外优秀小小说作品为主要内容的《小小说选刊》等,都属于占据行业“高地”类的文学期刊。找准自己的刊物定位,瞄准目标市场,以对“特色”的固守塑造标志性“高地”并坚守之,在融媒体时代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以内容为引领,做行业精英。对内容(装帧形式也是内容的一部分)的磨砺永远是期刊人的要务,在融媒体时代,以行业区分特色的纸媒,拿出十八般武艺,吸引仅存的粉丝,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纸媒吸引客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经典”牌
1.追求内容的“精品”意识。推出一些能够超越岁月长河沉淀下来、并能够突破地域的局限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学精品力作。一般来说,期刊出版因为受时间限制,有时还因为要调配地域、题材、创作风格等,常常不能达到篇篇精粹,这也给市场带来了可开发空间——适时推出年度精选本、双年选等,可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也可以以成本相对低的增刊的形式出版,作为正刊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文学精品内容具有以下“三性”(对此“三性”的追求也适用于下边打“系列”牌、“学生”牌及私人订制诸环节):
思想性:即具有一定的思想含量,传导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健康的而非颓废的、光明的而非晦涩的思想内涵,传播“正能量”。
艺术性: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不可降低。从内容到装帧形式,都具有较高的追求。
普适性:著名传播学者吴飞说:“品牌是活在消费者的情感和认知当中的。”[1]文学作品既然发表,就是为读者服务的,就要追求大多数人都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遵循主流价值导向而非少数人的自娱自乐甚至是无病呻吟。
2.注重“颜值”,追求收藏价值
“我更看重的一个路径是,把期刊做出高颜值,厚重、大气、漂亮,做成‘细嚼慢咽’的精品,让人爱不释手”。《青年作家》主编梁平对于多种媒体相互融合融通时代的纸媒出版有如此倡议。[2]“颜值”高,期刊定价必然高。可以顺着此思路,做一些高“颜值”图书,向社会征订,找到真正爱书的人,追求图书的收藏价值。
(二)打“系列”牌
文学期刊要积极对选题进行系列化、规模化、连续性、完整性开发,抱成“团”抢占市场,达到“重拳出击”的效果,这样的产品也可以追求收藏价值从而获得读者的青睐。既是“经典”,又要“系列”化。坚持高标准的选稿要求,一以贯之,在刊物内容与装帧两方面都做到有序化延伸,一般以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比如月、季、半年、年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欣赏区间。
(三)打“学生”牌
因为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可谓纸媒最后的铁杆守护者。从学校教育的缺口和学生需求入手,查漏补缺,下大功夫做好学生的教辅用书。学生是最“能动”的客户资源,最注重“价值投资”,因而必须做足够的市场调研,推广切实可行、有确定前景的选题进行操作。严格说来,它是“系列”牌里的一个分支,只不过目标客户针对的是在校学生。它讲究实用性,追求“速成”“直截”,因而往往有着鲜明的“标签”。如可从期刊中选择精品文章做成《最受中学生喜爱的100篇哲理故事/励志故事/武侠故事/传奇故事/亲情故事/校园故事》等,让其成为中学生写作文的得力助手。
(四)推行“订制出版”理念
由于成本的限制,纸媒“订制出版”只能是一种理想。然而,它必将因为更有市场潜力而成为现实。期刊人需要做好迎接“私人订制”时代到来的思想准备。早在2014年9月,就有报道说图书可以“私人定制”,并认为,“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看来是未来出版的大势所趋”。[3]
推行这一理念,“按需出版”的极端化即是让“书(刊)摘本”成为风行,提供“干货”将是出版人的新追求。“按需出版”的极致则是“极品化出版”。
不可否认,新兴媒体使电子化出版个性化成为可能,适时推出订制出版,实现按需精准出版及个人化出版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此外,不久的将来也许就可以实现低成本个性化印刷。机器人在更多的只需要简单劳动的领域代替人力是大势所趋。更精准、更科学、更低成本,将在智能机器人大批代替人力的时代最大限度地实现。那么,按需订制、按需印刷就不是什么难题。
在现阶段,可以着重推行电子出版的“私人订制”,如某个作家的个人作品集,或者某种风格的多位作家作品合集等,读者可以自选内容(给出目录),向期刊社发出订制出版的邀请,实现付费电子化出版。
二、推行“标准化培育”,服务优质客户源
尽管新媒体时代大众闲余时间被各种以娱乐休闲为主的新媒体(含自媒体)瓜分,还是有一部分人追求有所创造的价值生活,希望在业余时间里强化一下业余爱好,制造一点“响动”,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亮色。文学爱好者从读者到作者的转变即是其中一种,而如何让他们迅速实现有创作成绩、有高质量作品的理想,则是文学期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智力资本)、顺利度过瓶颈期的路径之一。这一工作其实早已开始,但它在融媒体时代的当今,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值得媒体人去开掘:一是手机的普及给网络教学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教学的无线化推进可以说给文学爱好者带来了时间成本的降低、资金的节省和学习的便利,即便是面授班也因为交通的便利而比过去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二是“人人皆为媒体”的自媒体时代造成的“学习”的便捷和“学习内容”鱼龙共存的情状,需要作者增强鉴别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准,从而不被各种“自媒体”的汪洋淹没,遏制自己艺术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市场具备文学培育的需求。便捷的条件与市场需求相碰撞,便形成了经济增长的新活力。如《大观》《奔流》《百花园》等媒体,纷纷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学培训班,为纸媒经营的平台期找到一个突破口。具体说来,除了直接培训的收益外,对于期刊还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培育优质客户源
智能手机的普及带来自媒体的膨胀,“文学”阅读群体也出现了分化:一部分仅仅是为打发闲杂时间,增加谈资而“爱好文学”,并没有成为写作者进而“登堂入室”的意愿;一部分因媒体形式的多样化,文学内容的易得化,在繁忙、快节奏的工作、生活缝隙里依然可以得到文学的滋养,从而促成原有的文学爱好回归,进而在网络上“淘宝”,找到吸引自己的公众号从而成为粉丝。针对此,文学期刊就要做好公众号的内容推送,把那些因为纸质期刊闲余时间不易得到而微信公众号“永远在握”从而成为粉丝的文学爱好者服务好。
“媒体自带流量,可以轻松获客”,但只有把用户从“弱关联”上升到“强关联”,才能实现由“用户导入”到“用户沉淀”的转变。[4]这些实现“转变”的“有行动力的用户”即是融媒体时代纸质文学期刊的忠实客户群体。因纸媒是其作品传统的发表场地,这就决定了他们是文学期刊潜在的甚至是恒定的订户。
(二)“标准化培育”带来新的声誉和客户
基于“高地”内容的期刊对文学爱好者进行“标准化培育”,其结果是给刊物带来优质作者资源和订户以及声誉。高质量内容作者的不断增多必然带来刊物质量和声誉的提升,二者互为因果,文学培训成为纸质文学期刊新的羽翼。
三、做好“出版+”,实现“载体扩容”与价值“扩容”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拉开了中国媒体融合深化发展的序幕。媒体融合,既是全球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国家战略的规划需求。如何促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的转变,阅文集团版权市场部授权总监黄传亮指出,“‘出版+’要基于内容根本,创建不同内容的表达方式,另外则是媒介的丰富带来的不同的形式”[5]。
为了推进媒体融合,纸媒首先要与作者进行“全媒体”版权授权签约,以免将来出现版权纠纷而处于被动。纸媒的产品形态是一种固化的形态,一旦成形,唯一而永恒。而赋形于新媒体的新产品形态,诸如数字化期刊、数字化书籍、微信公众号链接,以及基于纸媒的广播/朗读等声音类产品(配乐或不配乐)、动漫类产品、动画类产品、影视类产品等,都比单纯的文字“有声有色”,可以一次制作,无限次分享。听众/观众在接受它们时,可以更轻松或者更紧张(全依其传递的信息内容而定),也可以接受到更多元丰富的信息内容,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这种新的产品无疑具有独特性,其传播也具有便捷性和爆破般的迅捷性等特点。
从纸媒到多种媒介共融共通,实现的是“载体扩容”,借助新的载体,进而实现价值“扩容”。
(一)做好公众号内容推送,推行网络出版和网络经营
申请期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精品内容,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忠实粉丝;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站,申请办理网络出版许可证和网络经营许可证,及早推行网络出版和网络经营。
依托手机、电子计算机等媒体,借助互联网而打造的公众号等是无形的,却有着非常强大的触角,可以探寻到无穷远处,及早介入,及早得益。不但是纸媒内容的网络推介和经营,还有后边提到的影视动漫、网游等以及基于文学期刊文化含量创意出的衍生产品等的经营,也依靠公众号微店和网络经营去获得营收。
(二)积极寻求与新媒介的合作,使文学作品获得更广泛的传播
抖音、美篇等软件的普遍使用使得小广播、微电影遍地开花,以“小”为特征的诗歌、散文、小小说等与新媒介过了一把“结合瘾”,只要内容有吸引力,传播效应明显,“流量经济”可期;与蜻蜓FM、喜马拉雅等广播电台以及影视、动漫、网游制作团队合作,把纸媒内容转化为音、视频内容,使听、看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爱好者一种新的休闲娱乐常态,为期刊内容打开多媒体传播渠道,实现内容的有效、快捷传播,从而实现价值的“扩容”。
私家车的普及,让广播电台重获新生,而网络电台的发端,似乎印证了电波的“永不消逝”。“2016年5月26日,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开发新的产品形态,与蜻蜓FM河南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年7月8日,两家公司强强联合成立的新星小小说网络电台正式上线,经过短短两个多月时间的试播,至9月26日,听众已经突破100万,达到134万人次。……小小说再次爆发出迷人的魅力,高调回归到热爱她的广大读者的怀抱。只不过这一次她带着电波而来,乘着互联网的春风而来,以‘无孔不入’的听觉盛宴,款飨了众多忙碌的心灵”。[6]这种个例充分证明了新媒介与经典文学作品结合的远大市场前景,随着“载体扩容”带来价值“扩容”,是一种可以预期的未来。
(三)开展多种经营,开发衍生产品
利用文学期刊中携带的文化因子,开发文创产品如吉祥物、钥匙链、书签、手机壳、手提包、文化衫等衍生产品出售,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文化含量,尽显“文艺派”。
总之,采用以上手法,文学期刊多措并举,可安然度过瓶颈期。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时期融媒体的春天必将到来。
参考文献:
[1]吴飞.传媒竞争力[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2.
[2]赵新乐.文学期刊挺过“寒冬”正回暖提供“细嚼慢咽”的精致[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1-03.
[3]何映宇.图书的私人定制[N].新民周刊,2014-09-17.
[4]章勤.从用户挖掘到用户变现:钱江晚报服务型平台盈利模式初探[J].新闻与写作,2017(10):17.
[5]刘蓓蓓.互联网企业强调内容为王,出版行业头疼技术应用:出版融合缺的是深度合作开发[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2-13(03).
[6]徐小红.刍议融媒体时代的文学期刊经营[J].百花园,2017(增):37.
(作者为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副编审,郑州小小说创作函授辅导中心副校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