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少年的你》:“成长”与“反霸凌”的双层列车

曾念群
2019年11月05日08:35 | 来源:北京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成长”与“反霸凌”的双层列车

  《少年的你》剧照

  如果说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是手术刀,在病灶上做了一系列病理切片,那么曾国祥的《少年的你》就是针刺,让每一个少年的你以及曾经少年的你,真真地感受着刺血疗法的疼痛。

  曾国祥的上一部《七月与安生》,让金马下了双黄蛋影后,细算已是三年前的事情了。《少年的你》可谓好事多磨,沿袭了《七月与安生》的诸多——依旧在青春与怀旧的轨道上,依旧是关于成长与抉择,依旧是两位主人公命运的纠集。所不同的是,《少年的你》是辆双层列车,除了继续拿成长做文章,上面还压着一层“反校园霸凌”的大主题,压得片中的少年和片外的看客都喘不过气来。

  《七月与安生》里,周冬雨和马思纯是水与火的舞蹈,周冬雨的放浪不羁与马思纯的文静乖巧交相辉映。这一次,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则是两块激流中沉浮的木头,他们孤苦无依,被命运的勾爪折磨得遍体鳞伤,活得就像是在炼狱。所幸他们际会于汪洋,成为彼此的孤岛,他们只有牢牢抓住对方,才不至于在浊浪中孤寂地沉没。

  说是青春与成长,其实更侧重于命运的促狭。故事的全篇像陡峭的断崖一座——陈念和小北跌落的过程中,同时踩到了一块岩石,一块三角带尖的岩石,他们只有脚踩斜面两侧,抓住彼此,形成一个三角受力,才不至于继续跌落。关于青春里的爱情,淡得像是一缕水蒸气,因为他们不能尽情拥抱彼此。他们只有努力保持恰当的夹角,才能避免粉身碎骨的命运。

  一开始听说是个关于高考的故事,由偶像领衔,又遭遇了暑期档撤档,一度颇替《少年的你》忧心,观影预期一降再降,没想到收获欣喜。高考只是场景,在时间和空间上囚禁人物,并制造紧迫感和压迫感。影片的核心价值,还是对“校园霸凌”的话题触及,这就类如《我不是药神》对医药行业这个老虎屁股的触碰。影片“反校园霸凌”的落幅,使得这个故事更具社会话题效应,也更具现实意义。

  我们也可以说《少年的你》是在青春片的基础上,搭上了题材优势的快车,毕竟这是“校园霸凌”话题大银幕的首秀,题材本身如锥之处囊中,这大概也是它暑期临时撤档的原因。放眼全球,有关校园霸凌的创作并不少,小说如《风葬的教室》 《告白》 《莱辛顿的灵魂》《沉默》等,电影如《青春电幻物语》《告白》《邪恶》 等,而我们本土此前相关作品鲜见,这让《少年的你》大有开拓民的优势。不过话说回来,这类题材优势有时也是双刃剑,比如文宴的《嘉年华》——有时候触及的地方太过隐秘,太过疼痛,我们反而羞于正视,惯性地用某种麻木不仁掩饰自己。

  作为主打“残酷”的青春电影,《少年的你》也有美中不足,比如“反派”集体脸谱化。作为青春题材,尤其是关涉犯罪的“残酷青春”,研讨它的社会成因,既是使命也是课题。然而这一次的曾国祥,并没有梳理问题成因的意图,仿佛“被霸凌者”生来楚楚可怜,而“霸凌者”生来就是恶灵转世。一个试图正本清源的题材,如果找不到毒水之源,我们光谴责水污染是没有意义的。

  某种意义上说,《少年的你》和《嘉年华》《我不是药神》类似,都有一定的公益电影色彩。我们不能指望《少年的你》像《我不是药神》那般爆款,只要它不至于遭受《嘉年华》“无人问津”的尴尬,就算胜利。就目前来看,《少年的你》虽没能在“校园霸凌”话题上引起舆论的海啸,但票房节节高走,也算是个好的开始,相信它的能量会在日后潜移默化地显现。

  表演方面,可喜可贺,竟然全员在线。易烊千玺除了实现偶像到演员的个体突围,还为“鲜肉经济”扳回一城。就在《少年的你》撤出的暑期档,鹿晗领衔的《上海堡垒》被骂惨,“鲜肉经济”一度成为暑期档最黑的娱乐名词。《少年的你》是“三小只”之一的易烊千玺首个领衔男主,这一局不仅事关个人成长,也为本土少年偶像的养成注入一股新风尚。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唯演技的考验得真金不怕火炼。

  周冬雨这次也算是满血复活。《七月与安生》修成金马正果后,周冬雨接片接到面部痉挛,十多部电影甚嚣尘上,其中不乏大烂片。兜兜转转了三年后,周冬雨终于回到她人塑的舒适区,不论是出狱后为人师表的大陈念,还是被“霸凌”得遍体鳞伤的小陈念,都是鲜活的,演出了她“安生”后又一新高峰。由此可见,好演员也是看碟下菜。他们就像是灾难深重的三体人——遇见高热就要脱水,成为一具任人摆布的靓皮囊;而一旦遇见甘霖,又全力以赴地焕发生命的活力。

  好评之外,也有杂音。比如《少年的你》原著被指“融梗”,不少“抄袭”的棒子直接打到了电影头上。不管是“融梗”还是“抄袭”,固然是要不得的,这次的质疑来得汹涌,也是对近年“抄袭”歪风的一次反哺。然而喧嚣的背后,至少有两个维度的东西需要厘清:其一,假使原著“抄袭”,对此并不知情的改编电影是否同罪当诛?连演员也要扣上“接抄袭作品” 的大帽?这个法律责任究竟该如何承担?其二,法律还未定性“抄袭”与否,舆论的导向是否需要底线?到底应该疑罪从有先一棍子打死再说,还是疑罪从无事后慢慢追责?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