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评论内涵和外延的变与不变
来源:《青年记者》2019年3月下
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新闻评论平移上网
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的起步阶段是传统新闻评论平移上网,评论生产的主体仍是专业的新闻媒体,属于互联网普及后最简单的物理变化。
第一种形式是通过电子网站实现了评论上网。互联网在中国正式商用落地后,各大媒体紧跟步伐,纷纷设立网站,将传统媒体刊播的内容搬上网站,比如可以通过网页直接浏览与纸质版一模一样的内容,新闻评论自然也就跟着媒介形式的改变走向网络。
第二种形式是通过手机端实现了评论上网,由通信运营商开发的手机报等,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和评论的内容推送给付费订阅的用户。
第二阶段:原创网络新闻评论渐成气候
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传统媒体所办的网站纷纷开设专门的评论栏目,如人民日报旗下的人民网“观点”频道、新华社旗下的新华网“新华网评论”、中央电视台旗下的央视网“复兴评论”等,网络媒体的原创新闻评论渐成气候。评论生产的主体更是外延到了网络用户。
一种生产、传播渠道是论坛社区,大到全国性的开放论坛,如天涯社区、强国社区,小到局域网的半开放性论坛,如高校的校园论坛等,甚至还有不少需要邀请码或者加入审核的非开放式论坛,如个人自办论坛,这些论坛都给了用户发言的空间和渠道,用户的评论以“发帖”的形式发表后,其他用户也可以在下方留言参与讨论。
另一种生产、传播渠道是社交媒体,比如推特、新浪微博、INS轻博客等。这些博客和播客,作为刚刚出现的自媒体,成为网络个人的言论空间,在这里没有编辑,没有版主,用户注册后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评论,不仅可以自己撰写原创文章表达观点,还可以在新闻事件与其他用户的评论下,直接进行评论。这些为网络新闻评论提供了全新的舞台。
第三阶段:官媒与自媒体相结合
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官媒与自媒体合力的阶段,传统的专业新闻生产单位积极地投入社交与互动的潮流。
一种是“借船”发展,通过将评论发表在微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百家号等第三方平台来获得用户关注,接收用户的反馈并予以即时解答。
一种是“造船”发展,有条件的媒体自己开发“两微一端”,并将评论放在自己的界面当中,同样供用户反馈并予以即时解答,一来保证了版权为自己所有,二来也对评论的管理有较大的自主权。官媒对互动性的开发标志着其传播观念的改变,是新时期评论适应时代发展的重要一步。
这一阶段,网络新闻评论不仅是UGC+PGC的生产模式,也因为互联网与用户的现实生活联系更为紧密而让评论发展出许多衍生改变,如曾经电视评论因为高设备门槛让用户很难触及,如今电视评论可以被专业媒体以更适合网络传播的方式投放到各个平台,而随着摄像、直播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可以自行制作评论类视频节目投放在B站、抖音等自媒体。
网络新闻评论发展中的变与不变
(一)作为新闻评论的内涵没有变
新闻评论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在新闻体裁的范畴内,它强调的是“立足当前,面向最广大的受众,就实论虚,析事明理,通过对现实典型事件和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直接阐明观点,表明媒体编辑部或作者的立场与态度”①,也即“发表意见、阐明观点”。新闻评论的这一内涵,即使到了网上,依然没有发生变化。无论是早期的电子网站,还是各种开放的社区论坛,乃至现在的“两微一端”平台,各家媒体不断为不同群体的坦陈己见提供更加广阔而便捷的网络新闻评论平台,网络新闻评论的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虽然媒介平台不同,但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是相通的,都是力图用铁的事实,用正确的道理来说服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二)网络新闻评论的外延发生变化
1.功能:既表达意见,又对话沟通
传统的新闻评论多围绕党和国家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针对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热门话题,进行评述说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直接指导人们的工作、思想和行为。
但在网络时代,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人们不仅需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新闻事实的传播,我们不仅需要来自官方的政治性舆论引导,还需要以民间的视角进行解读,平等地对话沟通。
相对于传统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可以为公众构建说话的平台,拒绝任何形式的“话语霸权”。网络新闻评论的三个发展阶段正是逐步推动着评论传者与受者的双向沟通,让官方和民间、高层和基层,在网络这个“意见市场”上平等交流,双向融通,以达成共识,合力行动。
网络新闻评论兴起之前,一方面,评论人员多由媒体内部、约请的知识分子或权威机构的从业者构成,准入门槛较高,评价标准单一化、精英化;另一方面,受众是被动地接受来自传统媒体的评论内容,就算有反馈意见的途径,也是耗时长、成本高、篇幅有限且沟通不畅的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途径,很难让所有受众都获得平等的机会参与进来。但是在网络新闻评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受者也能低门槛地成为传者,他们可以在网络新闻评论下随时留言评论提出问题,由生产者来解答,生产者也有更多的机会收集到更多读者的反馈以改进评论写作。到了第三个阶段,一些网络新闻评论被传统媒体转载,一些草根评论作者也可以在报纸、广播、电视上评头论足。传统主流媒体传播观念的改变证实了双向沟通的传播已经成为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主流方式。
2.作用与任务:既做“压舱石”,也当“减压阀”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其根本任务和最大追求。特别对于传统党媒来说,评论无疑是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思想表达,可以主导话语权,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强大的政治社会中坚力量。这时候的新闻评论起到稳定社会的“压舱石”作用。
但是,即使在人民内部,地区差异、干群矛盾、贫富不均等不同程度存在,人们对之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不满。这些不同意见、不满情绪,仅仅靠自上而下的宣传,是得不到有效疏导的。
在“互联网+”时代,具有交互性、大众性、公共性的网络,为民众提供了有效的意见和情绪的宣泄渠道,给了人们在虚拟世界表达主张和诉求的空间。在第二个发展阶段里,社区论坛、社交媒体的各种评论火爆热闹,即可窥见一斑。
借助网络更全面的辐射、更迅速的影响力,可以快捷、准确、高效地实现主流声音的表述和社会责任的表达,网络新闻评论可以做好“压舱石”;借助技术上的创新,可以不断推出适配不同终端、针对不同受众、满足不同需求的多种评论模式,让多元多样多变多层的思想得以充分地交流、交锋,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了解民意,化解矛盾,实现可长可短、可软可硬、可高可低的全方位引导,“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网络新闻评论起到了社会戾气的“减压阀”作用。
3.内容与形式:既能振臂高呼,又可众声喧哗
作为新闻媒体旗帜和灵魂的新闻评论,最早以政论文的形式出现,受众对象都为上层人士、知识精英,其使命与责任使得新闻评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着一副庄重严肃的面孔。传统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在大是大非面前,在热点新闻、突发事件面前,挺身而出,勇立潮头,及时代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中央的精神亮出自己的观点,旗帜鲜明地将多种声音整合起来,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这种大声疾呼、先声夺人的新闻评论,在努力占领舆论制高点的同时,往往又在内容和形式上出现某些固化的弊端,如内容自设“禁区”,单向传播,说理空洞,形式单一,语言生硬,等等。
如今,传统新闻评论“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形象,在主流舆论和民间舆论叠加的互联网上得到改观,网络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有振臂高呼的主流声音引导舆论,也于众声喧哗中整合着碎片化的网络意见。
在题材内容上,网络新闻评论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大到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小到家长里短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引发议论,既谈天又说地,“既谈风云又说风景,从‘天下兴亡’到‘小桥流水’,短则三言两语,长则洋洋万言”②,就如东方网所倡导的“天下大事,均可评论”。
在表现形式上,网络新闻评论发展到今天,已然是全媒体呈现,诸如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甚至漫画、表情包等网上言论样式,风格多样,生动活泼,令人目不暇接,常常获得很高的点击率。
网络新闻评论发展中值得警惕的问题
网络新闻评论起步比较晚,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和网络载体,加上海量活跃的网民,都给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了比传统新闻评论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守本质内核,防止外延异化。
(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舆论引导
网络环境中,新闻评论依然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这种责任非但没有被网络泛众传播的普及所削弱,反而被众声喧哗的环境强化了其意义和使命。与过去单向、单一、容易管理的舆论场相比,如今的网络舆论场中,信息真假难辨,众说纷纭,评论泛滥,不同的价值观与意见分歧激烈碰撞,而“短平快”的阅读习惯也让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问题严重放大,容易产生偏激情绪和理解错误。这种情况下,因为评论有着立场鲜明、观点激荡和一针见血的交流特征,在新闻评论领域加强舆论引导尤为重要。
(二)要努力实现网络新闻评论的可控性
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空间,网络新闻评论对个人发声带来便利的同时,就社会整体来讲,管理难度实际上也加大了。网络评论兴起之前,公开发表的评论基本只有专业新闻生产媒体和文化学术期刊两种途径,由权威部门进行“把关”。第二阶段的论坛期虽然是“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爆发状态,但还是有版面管理员对发帖内容进行管理,甚至采用先审核后发表的方式,即使是准入开放性论坛,在输出方面也是封闭的,活跃群体的集中范围就是论坛本身。而到了社交媒体时代,这种开放性更进了一大步,无论是准入还是信息流动都是大规模开放的,用户掌控自己的“麦克风”,无须审核,不再受到专业机构的把控,管理明显跟不上了。事实上,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隐蔽性,使得网络管理者也不可能对互联网上的言论逐一进行检查评价,这必将导致网络舆论难以调控。所以,无论是通过机制制度的制定完善,还是通过技术的更新与开发,都要努力将网上言论置于可控范围内。
(三)要遵从新闻评论的生产与传播规律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新闻生产和发布的时间周期,网络新闻评论可以与新闻事件之间几乎实现同步。有些评论者和平台为了把时效性做到极致,甚至已经到了对评论对象缺乏基本观察距离的地步,只一味地迎合流行情绪。③这种对时效性的疯狂追逐,最终会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
客观地说,新闻评论具有严肃的思想性、缜密的逻辑性,每一篇评论都需要我们全面完整地去阅读、去思考、去判断,才能真正领会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这显然与网络文化的碎片化特征是相悖的。如果我们对某一事件、某一对象或某一趋势的评论,总是纠结其中琐碎的细节,那么我们实际上是在把理性的精神肢解为一些短片式的、转瞬即逝的阐释。④我们必须警惕那种过于碎片化的表达习惯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危害。
(四)要跳出渐趋显现的垂直化走向和圈群效应
一方面,网络提供海量信息,信息不再是稀缺品,在付出有限的阅读成本的前提下,用户更倾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内容。网络新闻评论的垂直化将会获得更多发展空间,大众变窄众。
另一方面,“连结”本身就是互联网带来的重要社会关系变革之一,“关系”在互联网文化与思维中代表着重要作用。这为网络评论提供了可沟通可互动的环境,用户也将本能地寻找认同,倾向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圈群,观看圈群提供的评论。
但是长期关注垂直化走向的某一领域,或者是集中关注同一圈群的评论活动,都会导致个人对评论的接受出现单一化和观点集中化,甚至造成偏听偏信和观点偏激。渐趋显现的垂直化走向和圈群效应,提醒网络新闻评论的传者和受者,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陷入这种信息茧房。
【本文为2018年度中国传媒大学科研托举项目“融媒语境下我国媒体‘中央厨房’新闻生产流程再造实践研究”(编号:2018CUCTJ071)成果,项目受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注释:
①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第19页、第41页
②易涤非:《网络评论是大家和专家的共同事业》,《红旗文稿》,2017年第5期
③④常江:《网络评论的是与非》,《人民论坛》,2017年第24期
参考文献:
①丁法章:《全媒体时代党报评论应对方略》[J],《新闻记者》,2012年第12期
(成文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齐茗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