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视听》>>2019年第11期

“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探析

夏临
2019年11月22日08:51 |
小字号

来源:《视听》2019年第1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具有时长短、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的短视频以其丰富的视听表达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力量。本文探析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短视频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发现其传播语言策略主要有诉诸幽默和诉诸感性,以及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来塑造国家形象;其传播内容策略主要有通过平民生活视角透视和谐国家形象,通过中国特色风景画面打造丰满的国家形象,通过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打破传播障碍。“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的传播策略是打造多元形态媒体的交互立体传播渠道,传统专业媒体引领国家形象传播方向,社交媒体拓展国家形象传播广度。

关键词: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各项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人民日报》2013年10月10日)2016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的贺信中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人民日报》2017年1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在国内外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

国家形象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话语权力的角逐”,而话语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制约。过去,发达国家拥有对相对落后国家的解释权,并依托世俗的政治权力获得“霸权话语权”,其利用其强大的媒体力量,以“他者”的视角构建中国的国家形象。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接连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峰会不仅为西方媒体近距离观察中国打开了大门,更为中国主动走向世界,以参与者身份“自我”建构中国形象,面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绝佳窗口。

一、国家形象宣传类短视频发展概况

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7.59亿,占网民总体88.8%,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占网民总体75.8%①。随着视频技术的“傻瓜化”,视频制作和传播的门槛几乎为零。视频不再仅仅是他人发明的图像世界,各类社交媒体平台上表情包、动图的广泛运用,使得视觉表达已然成为人际互动的日常符号。自2016年始,我国短视频行业发展迅猛,许多互联网巨头纷纷抢占短视频发展的风口,经过几年的发展,短视频市场渐渐走向成熟,短视频内容制造的专业性和垂直性不断深入,如今,各大网络视频平台注重节目内容质量的提升,自制内容走向精品化。

国家形象关乎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意志。短视频通过视听语言符号呈现出国家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建构国家形象。目前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短视频时长大多控制在5分钟以内,根据生产者的媒介专业化程度,可分为两类:专业生产内容(PGC)和用户生产内容(UGC)。

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短视频以专业生产内容(PGC)为主,即内容由专业人员和机构制作生产。此类短视频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讲故事形式、人物风景展示形式和动漫形式。讲故事形式PGC国家形象短视频和人物风景展示形式PGC国家形象短视频皆构图细致精妙,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且大部分运用长镜头跟踪拍摄,纪实风格是其主要标志。在画面语言诸多要素里,远景、固定镜头和自然光线构成纪实风格;以普通人物视角为线索,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现给观众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生态、文明的中国。二者亦有不同点:前者更加侧重于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情感的表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后者则侧重于秀丽风景与人物风采的展现。

动漫形式PGC国家形象短视频以“复兴路上工作室”和“中国唱诗班工作室”制作的一系列动画短视频为代表。“复兴路上工作室”的作品多采用撞色的视觉效果来渲染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人物的心境,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晦涩难懂的内容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呈现,以幽默夸张但却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格为主。而“中国唱诗班”的作品以中国古典风格为主,在画面流畅度、分镜和叙事手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无论人物还是风景,其动画皆采用中国画的手法,画风唯美而独具中国韵味。

UGC用户生产内容,泛指由普通网络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这类国家形象宣传短视频数量较少,一般来说多采用日常生活化内容,比较接地气。为增强画面冲击力,主体大多以特写镜头进行突出。创作具有随意性,剪辑手法与镜头运用并没有明显特征。

二、“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的传播语言

目前国内短视频的制作越来越多地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讲故事形式的PGC国家形象短视频通过刻画细节,抓住观众心理,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将大量扣人心弦的小故事穿插在宏伟的自然风光中等手法传播国家形象。

(一)诉诸幽默,构建风趣友善的大国形象

诉诸幽默指通过幽默表达让受众接受某种内容或观念,达到说服目的,这种说服技巧常用于动漫类PGC国家形象短视频的制作中。动漫类的视听语言能够让文化背景不同的受众在视觉层面扩大共通的意义空间,使之迅速理解传播内容。

“复兴路上工作室”的短视频作品大多色彩亮丽,画面跳脱,画面切换较快,以刺激人们的多重感官,擅用多动态呈现过程打破原本严肃且晦涩难懂的传统意象,拼贴出轻松幽默的动感风格。如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之际,“复兴路上工作室”根据“十三五”规划推出了短视频《十三五之歌》,这支MV被广大网友誉为“好听、好看、好玩儿,提神、醒脑、长知识”的神曲。该短视频画面一出来就使用亮眼的红色作为底色,以暖色调抓住人们眼球,接下来多采用撞色,大量运用夸张的人物形象,再配以活泼诙谐的摇滚旋律作为背景音乐,整个短视频风格跳脱,此种画面语言的运用呈现出一个风趣友善的国家形象。

(二)诉诸感性,树立平易大气的国家形象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兰提出“诉诸感性”的说服技巧,即通过营造某种氛围或运用感情色彩强烈的符号来感染受众,以达到说服效果②。在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的短视频作品中,诉诸感性常用在讲故事类的PGC制作中,通过讲故事完成情感代入。如“中国唱诗班”2018年8月的短视频作品《夜思》,以现代中国著名外交家顾维钧为原型,讲述他在1932年作为国联调查团里唯一的中国代表,前往东北调查“九一八”事件和伪满洲国成立的真相。顾维钧在明知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仍不顾危险,面对日本人的威胁阻扰,他不卑不亢,智挫诡计,揭开日本侵占东三省的真相,展现了一位外交官的爱国主义情怀。该短片以水彩风的美术风格搭配传统音乐,在细节上最大限度还原当时的历史情景,不仅完成了一个有故事性的动画作品,更使其成为可以管窥时代风貌的绘卷。

“中国唱诗班”以中国经典古诗文为创作母题,较好地借鉴了中国传统绘画精髓,诗画一题,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风土气韵。“中国唱诗班”的每一份作品并非单纯讲述诗歌的故事,而是将故事与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当短片最后诗歌响起的时候,很自然地将观众带入到其所描绘的场景中去。“中国唱诗班”系列动画在讲故事的时候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这一核心要素,当典雅的琴声响起,一个个传统人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屏幕上,上演着我们先辈们曾经的生活,唤醒我们内心深处潜藏的文化记忆,简单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打动人心的朴素情感。讲故事形式PGC国家形象短视频通过故事情节吸引、感染、引导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树立了中国平易大气的国家形象。

(三)以生动的镜头语言塑造国家形象

图像媒介向观众呈现的画面语言涉及视觉形象、语言、文字以及音乐等综合的表意因素。画面的视觉形象,也就是镜头的语言,承载着拍摄者和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与其他语言形式相比,镜头语言更具可视性和直观性③。巧妙的镜头运用常常能够表达更丰富的内容,留给人们足够的空白与联想思考的余地。编剧汪海林曾举过一个例子:“老张和他太太已经十年没说过一句话了。”这是小说语言,如何用镜头语言表现?电影拍出来的画面是:老张的杯子不小心打碎了,他宁可用自己的饭盒喝水也没有用他太太的水杯喝水,几分钟的场景,两个人一句话都没说。

“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形象宣传短视频在拍摄过程中运用多种镜头语言,如“旁观式”(拍摄者独立于镜头之外)、“在场式”等表情达意,在剪辑过程中较多采用“片段集合式”结构。“片段集合式”结构指于完整的运动过程中选取部分主要片段将其相组接,对视频进行拍摄,这样快节奏、高信息量的剪辑方式,比较广泛地存在于短视频中④。例如,2018年12月趣头条推荐的获评“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一等奖作品《快闪看改革 奋进新时代》,在短短1分27秒的时长里集纳了关于听(老式绿皮车和高铁的声音对比)、看(老式电视机和高清云电视的对比)、住(老式公寓和现代设施完善的公寓的对比)以及日常生活中人们纳凉、通讯、邮寄与快递的对比,移动支付、一些老物件和现代化事物的对比等等,快闪集合的镜头语言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活泼的画面所倾诉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与为祖国感到自豪的情怀很容易激发起受众的同理心。

三、“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的传播内容

内容始终是媒体报道与对外宣传的立足之本,与受众价值观和视听习惯相一致的媒介内容更容易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以宣传国家形象为目的的“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应努力将中国发展理念传递给世界,向世界表达中国,从而使国际形象反哺中国影响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一)以平民生活视角透视和谐的国家形象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要以中国人的气质为根底,致力于寻求人类共同的表达形式,增强亲近共享的认知,这是我们从以往国际传播中的“宣传”目的向“传播”目的转变的正确思路。

描述普通人生活场景的媒介内容对广大民众而言具有心理接近性,讲述普通人的故事更容易让受众对短视频内容产生认同。随着“传受一体”的传播环境出现,受众更多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之中,普通受众具有“低语境”特征的话语表达方式则被更多地纳入媒体报道,尤其是对外宣传中。时政宣传片更具政治性,媒体需要分外关注如何在政治与平民化解读中寻找平衡点。因此,在报道的话语体系转变中,媒体不再从“高大上”的精英角度叙事,而是以一种“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的话语体系和叙述视角实现重大国家议题的平民化叙述。宣传国家形象的短视频应将国家整体命运与百姓个人发展相结合,积极拥抱大众,贴合受众阅读需求。如《光明日报》2017年12月发表的创意定格动画《五年大发展改变百姓“小日子”》即是从百姓生活出发,将国家五年建设发展的成果具象为一个个百姓可见可触的具体成就,生动活泼地展现了五年发展中人民生活的进步,该动画上线后迅速获得几十万的点击量。

从国民个体命运出发创新叙事方式,打造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我国十九大的对外报道中也凸显出话语叙述方式和对外话语体系的创新。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2017年10月上线的国家形象宣传短视频《中国进入新时代》,选取7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普通人,展现属于他们的“中国梦”,将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结合,以小见大地展现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影片最后强调“每个人的梦,都是中国梦”,更是从侧面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中国进入新时代》亦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热播,以友好热诚的平民视角把我国描绘成国际社会中的一员。

(二)以中国特色风景画面打造丰满的国家形象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国家形象短视频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短视频用镜头记录下我国广袤的疆土,当东北进入冰天雪地的季节,南国海岛上却是一片盛夏的景象。国民形象和特色景观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色风景更是国家形象的直观体现。例如,矗立在我国西藏边境高耸入云的珠穆朗玛峰,令人心驰神往的泰山之巅,温婉如画的水墨江南,悠远绵长的长江,孕育中华文明的黄河,充满奇幻色彩的敦煌莫高窟等,都体现了我国自然地理的独特魅力,短视频以图像和音声符号描绘出一幅壮丽的自然生态景观,从而塑造出一个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的国家形象。

短视频利用中国特色风景画面去构建一个丰满的中国形象。如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对外宣传短视频《相聚乌镇》,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出品,是一个独具中国韵味的水墨动画短视频,该短视频同步在美国CNN黄金时段播出。《相聚乌镇》以一滴墨幻化为一只燕子为开篇,小桥流水乌篷船,白壁青瓦,桨声灯影,长街深巷……我们的视线随着一只飞翔的燕子穿梭在画面中,如梦的乌镇就像一幅水墨画缓缓铺展开来,将人们带入如诗如画的温润江南。老人孩子,妻子丈夫,日常的点滴渗透着温情。同时还有电脑、手机等互联网科技产品的出镜来彰显互联网大会的主题,美丽的乌镇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发展与进步。该短视频将“古老”与“现代”两种截然不同的品性完美结合在一起,江南古风与现代文明气息在乌镇相融共生。诸如此类的短视频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形象通过一个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景物变得具象化,丰满而温情。

(三)通过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打破传播障碍

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大师汉斯·摩根索(Hans J . Morgenthau)曾说:“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同我们的实际情形一样重要。决定我们社会身份及所处社会地位的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在他人心中的形象。”⑤在过去的很长时期内,我国在对外传播讲故事时几乎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宣传模式,而无视“接受者”的文化,但目前我国已逐步转变对外宣传理念,不断优化讲故事的模式。

从外国人的视角出发反映我国巨大发展变化,报道的主体、发声的主角不再是中国人自说自话,而是重视通过外国记者、在华外国人之口发声,从贴近外国受众阅读心理的角度出发,增强对外传播的引导力。十九大报告原文提供了中、英、法、西、日、俄、德等12种重要语种的版本,超过1800名外国记者报名参加了对十九大的采访,比十八大多出近100人。国内媒体充分利用外国记者踊跃投入十九大报道的机会,齐心协力铺设外宣窗口,通过外国朋友的目光折射出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十九大期间,人民网打造面向海外的多语种短视频《看见中国》栏目,通过西方人之眼、之口提供更具有说服力、更活泼生动的对外传播内容,吸引大量海外用户。大会期间,海外社交媒体累计阅读量达到2100万,互动量约18万。人民网的《海外看中国》栏目,是人民网美西公司策划打造的一档系列视频节目,十九大期间,该栏目采访多位外国人,从美国政要到旧金山街头的普通民众,从国际智库创始人到硅谷工程师……以海外视角,讲述中国故事;通过“硅谷人喜欢中国创新”“国际智库赞美中国成就”“美国政要称赞中国发展”等主题,邀请国际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政要说出他们的“中国印象”,以国际专家之口来构建中国形象。该短视频系列目前还在不断更新中,如2018年发布的短视频《我在中国体验高铁》《美国学者谈改革开放》等。

在短视频中将外国人作为传播者,通过外国人之口来讲述中国故事,这种实施接近性传播的策略有助于打破不同文化间的传播障碍,以外国人更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构建中国形象。

四、“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的传播渠道

(一)专业权威媒体引领国家形象传播方向

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中国与其他国家话语体系存在差异,国外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往往存在一些刻板印象,国外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不绝于耳。如2018年8月19日,德国外交部长马斯接受采访称,中国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甚至建议德国与日本、加拿大等国建立“多边联盟”。因此,在当前的媒体背景下运用短视频“讲好中国故事”,进行国家形象宣传与塑造,必然需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其中尤为重要的则是专业权威媒体需就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成就设置国际议题,形成媒体报道议程。中国权威媒体以传播者的身份引领方向,遵循传播规律,积极主动地去自我建构国家形象,给海外远离中国的受众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中国形象。

十九大期间,中国官方媒体无不将这一盛会作为当年重点报道项目之一,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平台、多内容融合的融媒体报道矩阵,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都不遗余力展开贴近性、创新性的十九大报道,短视频更是因其短小生动广受欢迎而成为媒体宠儿,各官方媒体平台如人民日报、China Daily、央视网以及一些省级政府网站都制作生产了一些优秀的短视频栏目或作品。

国内媒体对十九大会议的反复强调不仅会形成国内公众关心的公共议题,更会吸引国外媒体形成报道议程,十九大会议的话题扩大至国际范畴,进而促使事件本身的关注度呈裂变式增长。不仅十九大如此,纵观近年来中国举办的国际峰会与其他体育性、文娱性活动,都是国内专业权威媒体通过对话题的反复强调设置国际议题,令世界媒体自发聚焦中国。

(二) 通过社交媒体拓展国家形象的传播广度

带宽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网站平台的联合,使得网络形成一张大网,各个端点的信息得以自由流通传递。传统视频网站、移动短视频客户端和社交平台都支持短视频拍摄上传,为短视频提供了多样的传播渠道,社交平台巨大的流量圈极易形成病毒式传播,而通过分享转发也能增强视频与网民的互动,使国家形象建设更加深入人心。

社交媒体时代用户对视频内容的偏好,使得利用短视频平台对外传播成为未来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立足点。用短视频构建国家形象需要利用社交媒体来拓展国家形象的传播广度,尽管国家形象本身主要是政府和传统媒体的“硬”诉求,但为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硬”诉求需要以“软”手段来实现。除了专业权威媒体统筹外宣集中发力,在社交媒体传播场域中,也应形成相对一致的对外话语,为外国人了解中华文明、深入解读中国提供窗口。在全球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中文相关内容中,视频也超越了其他信息形式,成为用户最受欢迎的内容形式。YouTube曾经有一段很热门的短视频,是一名瑞典背包客在中国的高铁上拍摄的:在运行时速300公里的高铁上,一枚硬币站立9分钟没倒。这段视频引发了世界各地网民的激烈讨论,虽然只是普通网友的无心之举,但该短视频在改善中国高铁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应善于运用民间力量,抓住各种契机来向外界展示中国,让外界了解一个真实具体的中国。

短视频塑造国家形象时应将官方对外媒体和新媒体资源相结合,建立一个互通的对外传播交流圈。例如,利用微博搭建公共话语平台,同时利用国外的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直接与外国人互动,增强传播亲和力,并与主流媒体分享中国故事。通过传统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并通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的相互连接,充分发挥各自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优势,利用短视频完成中国形象、中国故事的输出。

(三)多元形态媒体打造交互立体传播渠道

社交媒体是创造多种交互立体传播渠道的催化剂。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本身就是人们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的产物,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它们最终演变成可以提供多种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平台,并最终促进了各种形态媒体的融合。

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要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需要统筹对外传播资源,在国际传播中运用各种媒体形式打造融合传播渠道,如互联网、移动手机、广播电视、报刊等,与电影、广场宣传片等各种形式的传播进行合作,开展三维、多维沟通,提高传播覆盖率,增强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如“中国唱诗班”动画短视频《一生至爱》由传统媒体新京报于2019年4月9日发布在其官方微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被大量转发并获得广泛好评。这个只有2分20秒的短视频以梅花为“媒”,讲述了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与诗人管道升相见、相爱、相怨再到重归于好的爱情故事。经典的《我侬词》配以中国风动画,纯手绘意境和古典配乐,使整个画面灿烂而温情,构建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同时又充满人情味的中国国家形象。依托于移动媒体的微信和微博等各种社交平台传播短视频具有天然优势,能利用碎片时间非常方便快捷地到达大量受众。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形象的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应该以社交媒体为主要阵地,还应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交互立体的传播渠道。

五、结语

国家形象是本国公民和外国民众对某一国家的综合性的印象和评价,其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总体道德评价,更是一种关乎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的品牌资源和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中国事情”“讲好中国故事”,正是对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重视。

本文探析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短视频在宣传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的传播语言、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策略。“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以诉诸幽默、诉诸情感以及生动的镜头语言等方式来传播中国国家形象,其内容策略是从平民生活视角、中国特色风景画面入手来透视和谐国家形象,并通过外国人讲述中国故事打破传播障碍来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的传播渠道是以传统专业媒体引领国家形象传播方向,以社交媒体为主要阵地,打造多元形态媒体的立体传播渠道。

短视频传播建构国家形象目前尚存在着过度娱乐化、UGC(用户生产)监管难、内容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但短视频构建国家形象的方式无疑让观众耳目一新,短视频特别是PGC(专业生产)短视频的未来发展需更加明确传播目的,丰富短视频内涵,挖掘并满足国内外受众的真正需求,提升立意,提高表达、拍摄、剪辑的水平,从而制作出优质的短视频以传播我国形象。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87.

③王军民.如何让镜头说话[J].新闻研究导刊,2019(05):138.

④王田助.浅谈融媒体时代人物类短视频镜头语言的应用——以“新时代新青年”系列短视频的创作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03):94.

⑤Ramon Pacheco Pardo.Politics Among Nations[M].Macat Library:2017-07-15.

(作者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