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体会

一档无法作秀的节目如何"硬碰硬"?

邵 晶 高笑冉
2019年11月29日09:11 | 来源:人民网-新闻战线
小字号
原标题:【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体会】一档无法作秀的节目如何“硬碰硬”?

2018年初春,我们开始着手《向前一步》的筹备工作。领导交代,这档民生节目要解决的是城市市民和公共领域之间发生的问题。当时大家的第一反应——不可能!要想探讨问题,就要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当事人请到节目现场,赤裸裸地展示问题、矛盾和最真实的情绪,甚至还要当场解决。一个节目怎么可能做得到?我们甚至想不通为什么要做一档如此艰难的节目。

在一万个不可能当中,我们迎难而上,启动了录制工作。

开始时,最难的就是找选题。虽然有无数个线索,但是愿意配合我们录制的却少之又少。在没有捷径、没有经验的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贴近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节目组分派十几名记者到北京各个区县,进行前期的调查采访。终于,在经过近两个月的奔波后,我们有幸挖掘到石景山鲁谷街道拆违建的选题,这对于一个艰难的新生节目来说可谓是无价之宝。

1

记者的使命

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行动当中,拆违可以说是一项任务重、难度大的工作。因为很多违建或涉及个人利益、或牵扯历史遗留问题,要完成这项任务,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就要硬着头皮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八米阳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8年6月底,在了解到鲁谷街道双锦园社区拆违工作遇到障碍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社区。彼时,我们并不知道当事人是谁,也不知道拆违遇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在小区里转悠,与看门的大爷交流,与坐在门口聊天的大妈沟通,一点点寻找线索。原来,小区南侧一条原8米宽的人行道被7号楼的铁栅栏圈起占用,甚至还盖起了小房,周围百姓长期“无路可走”,过路的行人只能和机动车抢道,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当时,小区多数违建都已被拆除,可7号楼却迟迟未拆。为了找到愿意上节目的当事人,我们试着敲开沿路十几户居民的家门,有的以最冷淡的方式拒绝,有的以不出镜为由简单跟我们吐槽几句,找不到一位有勇气直面镜头的当事人,这让我们感到不安。如果沟通的平台无法搭建,这期节目极可能流产。

某个炎热的午后,在无比焦虑之时,我们偶然遇到了两位阿姨,她们是社区的老住户,每天出门买菜都要经过这条路,对7号楼侵占人行道的违建意见很大。知道我们是记者,并想要通过节目解决这件事的时候,阿姨们特别激动,带着我们满社区地转,协助我们了解具体情况,临走还拜托我们一定要帮助居民解决问题。我以前从未做过民生类节目,那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记者的光荣和使命。

从两位热心阿姨那里,我们得知7号楼还有13户违建未拆,而其中一位名叫张海力的住户,是他们的带头人,基层工作人员多次与他沟通,却始终没能劝服他拆除违建。没见到张海力时,我们都觉得这个人肯定非常蛮横不讲理。但见到他时,却发现他不仅说得“有理有据”,还是个热心肠。作为违建住户代表,他积极维护大家的权利,提出自己的诉求与质疑。

对于节目组而言,遇到一位愿意表达观点的当事人,如获至宝。前期我们以记者身份围绕违建问题倾听他的看法。他搬出各种法律条文,列出数条相关政策。他认为,在很多问题还不明确的情况下,不能说拆就拆,到底这里属不属于违建?这8米人行道是属于7号楼小区的权利范围,还是属于市政公共道路?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并且让张海力信服,就必须跟住建委、规划部门、城管部门等一一核实。第一次的沟通让我们感到有些吃力,因为其中涉及法律和相关政策,我们也只能尽快补课。

▲当事人张海力情绪激动,提出对三条红线的质疑。

2

录制前的那些事儿

见过张海力,一切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就是和鲁谷街道、区宣传部、住建委、规划部门、城管部门以及法律专家、规划专家进行数次沟通。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继续和支持拆违的居民与13户违建业主沟通,找到愿意发声的代表参与节目的录制。

为了解每个当事人的诉求和整个事件的细节,我和同事去了现场十多次。我们不仅要了解各方当事人不拆违的原因,还要尊重和了解他们的合理诉求;不仅要了解整个事件,而且要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性格。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才有向前一步的可能。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和细节,我们找到了因为没有人行道在过马路时发生车祸的大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人行道的重要意义;我们还了解到张海力有一个心结,就是在事件沟通中和街道主任产生了一些矛盾,迟迟得不到化解;我们还了解到7号楼一层的住户,因为临近马路没有安全感,需要有形式上的隔离这样的合理诉求……许许多多这样的小细节,都是完成节目所必不可少的。

为了精确每一个数据,在40多度高温的午后,我们自己进行测量。没有专业的工具,就用皮尺一点点测量,我现在都还记得同事被汗水浸透的后背。

大概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向鲁谷街道办工作人员请教、与社区工作者沟通、与周边居民交流意见……终于将整个事件和相关政策法规了解透彻,在一次又一次的沟通中确定了7个相关方面参与录制的代表,渐渐构建起节目架构,最终要实现的是在演播室搭建起两方、三方的沟通平台。这种录制是无法彩排、无法作秀的,都是各方在录制现场的真实表达。

▲主持人马丁和张海力现场沟通。

3

一场惊心动魄的录制

和其他综艺节目、访谈节目不同,《向前一步》每一次现场录制都如同坐过山车,紧张而刺激。虽然我们已经做了“百分之一千”的准备,但张海力会拆除违建吗?会认可拆违的法规政策吗?结果无法预设,一切都是靠着现场各方的沟通。如果当事人不“向前一步”怎么办?这对于我们一期节目的导演来说,意味着从头再来!

录制过程将近8个小时,我手心里都是汗,心里一刻也不能踏实。张海力情绪激动,我也跟着紧张;他每提出一个质疑,我都生怕这次还是不能跟他完全解释清楚。

不过,付出总有回报,我们无数次地和当事人贴心沟通,以媒体的身份、社区工作者的视角去讲解政策的刚性,这种数次串门式的沟通,让我们和当事人成了最贴心、最要好的朋友,而这往往成为促成问题解决的关键。我们从“法理情”三个大方向做准备,在街道办、住建部门、规划部门同志以及沟通团各位成员的努力下,张海力最终理解了政策,明白了有关建筑红线、道路红线、用地红线的相关政策,明确了自己所住的7号楼属于三线合一的情况,因此,8米人行道必须还道于民。

感到欣慰的是,我们对当事人张海力的判断十分准确:有公民意识,甚至愿意为大家讨个说法,有着北京人的善良和可爱,性格爽快、讲道理。当自己的质疑被一一化解,他立刻认识到还道于民的重要性。他很理性,在最后也为临街的一层业主提出了合理诉求——在楼房和马路之间设立隔离。这样的诉求也推动着整个社区的“精治”,在城市规划师田申申的帮助下最终确定了绿色隔离的方案,不仅让大家有了安全感,也为社区增添了绿色。

在化解了之前的种种误会后,张海力不仅“向前一步”,主动带头拆除自家违建,还带动居民完成违建拆除,8米人行道最终还道于民。节目播出后,张海力不仅成为街道的义务劝导员,还成为《向前一步》栏目的嘉宾,现身说理说法、帮助更多陷入困惑的当事人走出困境。这是当事人的一种身份转变,对于我们记者团队来说,同样也是一种身份的转变。节目中的法、理、情,也为北京各街道社区更好地完成拆违工作,持续贡献着力量。

《八米阳光》是《向前一步》节目的第三期,而如今这个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行的节目,已经整整播出了63期。我们不仅看到了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必须要解答的时代命题,也敢于触碰难题和禁区。面对这些城市治理的难题,《向前一步》的记者敢于打开盒子,把自己装进去、把市民装进去,了解问题的成因,再用智慧把盖子合上。与此同时,栏目全体记者下沉到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北京16个区,走遍53个街道,深入街巷及远郊乡村调查300余处,累计骑行10万多公里,6000多次入户,800余次被拒之门外,在路边苦等当事人近500次,日工作超过17个小时,用初心与匠心的凝结、有血有肉的笔力,让媒体参与真正落到实处。

一次向前一步,迎来八米阳光,相信在未来无数个向前一步当中,我们能化解一个又一个城市顽疾,让阳光照进北京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邵晶系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向前一步》总制片人,高笑冉系《向前一步》栏目组主编)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