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传媒期刊秀:《今传媒》>>2019年·第12期

《健康之路》节目的叙事策略解析

魏小津
2019年12月24日09:59 | 来源:今传媒
小字号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健康传播类电视节目在传播严肃健康知识的同时,兼顾娱乐性,以故事化表述方式引入典型医案,消除了健康专业知识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传播壁垒,得到了各界的高度评价。本文以央视《健康之路》电视节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叙事学理论,讨论节目的叙事策略,对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阐述,旨在传播人文主义关怀,营造良好积极的医患关系氛围。

关键词:《健康之路》;叙事策略;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2-0000-02

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是一档日播谈话类服务节目,自2011年改版后,在传播健康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贴近性”、“服务性”和“实用性”的栏目特色,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传播专业的医学知识。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曾说过:“听故事的愿望在人类身上同财产观念一样,是根深蒂固的。自有历史以来,人们就聚集在篝火旁或石井处听讲故事”[1]。故事化逐渐成为健康类节目叙事的发展趋势。笔者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探究节目的叙事策略。

一、丰富的叙事场景

《健康之路》融入了多重的叙事场景,如情景剧演绎、动画展示、现场实验以及特邀厨师现场制作养生佳肴等。根据M.J.波特的“场景功能模型”可知,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功能或目的,这些情景推动或强化了叙事过程[2]。相较于专家单一的讲述健康故事,多场景的叙事有助于建立观众的视觉场景,补充了观众对于专家文本描述的理解空白,让节目更加形象立体生动。

例如在《前世今生话黄芪》一集中,为了说明黄芪“补气、消水肿、消创伤”三种主要功效,在专家讲解的同时,节目分别设置了三个不同的情景剧,由嘉宾演绎历史上黄芪这三种功效治疗了不同病痛的故事。在丰富了节目的内容的同时,加深了观众对于黄芪功效的认识与记忆。此外专家会借助道具和实验进行检测,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如在《看出来的健康危机》中,通过眼底照相机拍摄出来的图像,可以看到人体眼底的血管有没有明显的病变,从而判断是否患有如糖尿病等全身性的血管疾病。可视化的实验让观众有了直观的感知,增强了信服程度。

二、积极的观众互动

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的呈现和反映过程,而是故事的讲述者与故事的接受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3]。相较于同时期其他健康类电视节目中观众作为布景板的存在,《健康之路》更强调与观众的互动性。

在2011年节目改版的最初,每期节目有100名现场观众参加,他们在主持人提出问题后按下手中的表决器选择答案,所有问题都答对的观众可成为当期节目的“健康达人”[4]。节目过程中,主持人也会提出某个健康问题,邀请现场的观众或者嘉宾回答。而在近期的节目中,还增加了新的互动形式,如专家针对某一病痛对观众进行现场诊治。在《这样补肾,事半功倍》中,专家就根据现场观众所描述的症状,给出治疗的药方。而且有时观众并不局限在录影棚内,节目组会在网上发起问卷调查,让网友对健康问题做出回答。这样不仅获取更多的反馈,增强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还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在互动的过程中,观众作为叙事过程的参与者,完成了从受众到传者的模式转变,借助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对健康问题的理解,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三、巧妙的悬念设置

悬念的设置增加了节目的戏剧性与可视性,是故事化叙事的关键因素,是吸引观众持续观看的动力之一。《健康之路》常常在节目的开头部分,由主持人针对某一现象提出疑问,然后专家通过层层验证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解释。而在解释的过程中如果触及到新的知识点,嘉宾或者主持人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大悬念与小悬念环环相扣,让观众在悬念的引领下对问题的了解逐渐深入。例如在《守好“三高”饮食安全门》一集中,嘉宾带着自己认为低糖、低脂肪的健康食品跨过检测三高的“安全门”,门上红、黄、绿三盏灯则代表高、中、低三种检测结果。检验结果不是随着嘉宾过了安全门就马上出来,而是进行了加密,以及慢动作回放等多种方式延长悬念的时间,经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后才公布,引发观众对未知结果的期待,增加节目的粘性。

同时节目组善于采取 “熟悉陌生化”和“陌生熟悉化”的方法设置悬念。前者是通过对我们相对较为熟悉的事物对其进行陌生化处理来达到,后者则通过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的事物进行熟悉化从而实现拉近观众距离的目的[5]。例如《结石传言大揭秘》中,有人认为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容易诱发肾结石,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经过专家的讲解,人们知道了人体对于钙的吸收,有自动屏蔽的关键机制。即使喝过量的牛奶,钙的吸收量也不会成倍地增加,血液中、尿液中的钙离子含量还会维持在稳定状态。节目以“熟悉中的陌生”设置了一个悬念,提高了节目观赏性。

四、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

叙事节奏是指叙事艺术作品的情节发展与情绪演进中所显示出来的轻重、缓急、快慢的有规律性的变化,并通过观众的生理感知进而作用于观众的审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6]。科学的运用叙事节奏,使得节目内容张弛有度,富有韵律感,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

《健康之路》在每一集中,由铺垫和小高潮形成了松紧结合、一张一弛的叙事节奏。例如在《“救”在身边》一集中,节目在开始就讲述了一则新闻事件:一名女士在首都机场突发心源性猝死,晕倒在摆渡车上,情况危急。而因为女士身边恰好心内科医生,做好了急救措施,用20秒的时间挽救了她的生命。开篇叙事节奏紧凑,让观众迅速进入节目。接下来为了缓解新闻带来的紧张感,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介绍了如心肺复苏等急救的措施,此时的叙事节奏变慢。当然,持续缓慢的节奏会让观众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接下来专家用密集的数据加快叙事节奏,强调急救的重要性。如在发现患者在心脏骤停后,抢救的黄金时间约4~6分钟,4分钟内进行抢救,患者的存活几率高达50%;超过4分钟,患者的存活几率就会骤降到10%;10分钟以后患者存活率低于4%,基本上回天乏力。专业医学数据的加入,不仅体现了节目的权威性,还增强了叙事的紧迫感,提升了节目的吸引力。

节目组巧妙的融入多种叙事技巧,构建了良好的节目氛围,让晦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降低了观众的认知难度,从而改变了健康类节目呆板无趣的刻板映像,激发了观众的观看兴趣,充分满足了观众的知识需求和娱乐需求,体现出人文关怀,拉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做到了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有利于观众提高健康素养,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 李显杰. 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0.

[2] M.J.波特, D.L.拉森, A.哈思考克, et al. 叙事事件的重新诠释——电视叙事结构分析[J]. 世界电影, 2002(6).

[3] 梅琼林, 王冰. 电视叙事方式的两歧选择[J]. 天津社会科学, 2004(5):111-114.

[4] 方洁, 李宇, 莫竞西. 生态学视野中的健康类电视栏目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12(6):36-42.

[5] 黄雯. 中美科普类电视节目叙事差异研究——以美国Discovery科普类节目和央视《走近科学》节目为例[J]. 中国电视, 2014(9):86-89.

[6] 谢耘耕,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 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19.

(作者简介:魏小津,女,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责编:段佩伶(实习)、宋心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