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媒体深度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宣传工作者在参观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媒体中心。王培珂摄/光明图片
工作人员在河北香河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进行调度。新华社发
在“2019第二十八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上,观众在体验融媒体产品。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智库问答】
编者按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聚焦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就“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表重要讲话。一年来,宣传思想战线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新的成绩,加深了思想认识。一年来的媒体深度融合有哪些进展?未来怎样更好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切实做好媒体融合这篇大文章?光明智库邀请专家交流探讨,以期持续深化认识、更好贯彻落实。
本期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研究员 黄楚新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君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匡文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所高级工程师、“互联网+”智媒技术创新中心专家 杨 崑
1.指明方向 新形势下媒体融合发展的行动指南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怎样认识这些深刻变化和新挑战?在此形势面前,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有何重大意义,带给媒体界乃至社会各界什么重要启示?
黄楚新: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统览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媒体融合的全新形势,对全媒体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有着非常深刻透彻的认识。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我们面临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着巨大变化。
舆论生态中,主体移动化习惯已经形成。截至2019年1月份,我国网民已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8.3%。手机已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第一终端,手机上的客户端、社交媒体等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信源,人们的新闻阅读也随之越来越移动化、碎片化。
媒体格局中,新媒体优势愈发凸显。2020年1月5日,抖音宣布其日活跃用户数超过4亿。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不可阻挡之势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播方式中,“智媒化”倾向日渐明朗。由于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闻的策划、采集、编辑、分发、评价等各个环节,都呈现出一定的智能化、智慧化特征。这种变化给媒体界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可想而知。此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为媒体界提供了极大鼓舞与深刻启发。
首先,加深了新闻战线对媒体深度融合所处阶段、面临形势、全新特征的科学认识。总书记明确提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这四个“全”、三个“无”,高度概括了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从时空、介质、主体、效能、维度等方面对全媒体进行了“精准画像”,极大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于全媒体的认识。
其次,指导媒体界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趋势与规律,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基于对全媒体时代总体形势的科学判断,总书记从全局视野和战略高度,对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规律特征等进行了深刻总结,使媒体界对深化融合的认识更深刻、路径更明晰、方法更科学。
最后,为主流媒体抓住历史机遇、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实现宣传效果最大化和最优化注入了信心,明确了要求,指出了路径。主流媒体从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找准了努力方向,融合更有底气,发力更加精准。
杨崑:今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迭代,“人—机—自然”间的融合不断加深,以人为中心、多层融合的新信息流通形态逐步显现,媒体传播领域随之发生剧烈变革——舆论传播渠道融合化,通过多种物理渠道实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社群传播,成为新时期媒体的必备能力;参与主体多元化,网络为社会大众赋能,使专业传播与社会化参与的边界日渐模糊;舆论生态复杂化,由于舆论传播情绪化程度加深等原因,引导舆论和凝聚共识的难度随之大幅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地抓住了技术创新这一影响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主流媒体转型升级指明了道路:要着眼于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用新技术实现媒体流程优化、平台再造,提升新型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已经成为媒体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2.实践突破 技术加持,为优质内容插上双翼
光明智库:全媒体时代,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VR等新技术发展给媒体融合插上技术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流媒体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一年来,在技术创新与应用等具体层面上,媒体融合取得了哪些进展?
黄楚新:一年来,媒体融合建设如火如荼,全媒体传播格局构建稳步推进。
主流媒体积极拥抱全媒体时代。2019年2月19日,光明日报举行“2019年媒体融合项目发布会”,从平台、技术、品牌、产品四个层面发布15个媒体融合项目;2019年11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央视频”App正式上线,被称为短视频的“国家队”;2019年12月11日,新华社承建的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运行。这是在中宣部指导下、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媒体融合生产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年来,重大新闻报道中的技术创新尤为亮眼。例如,AI合成主播再获突破,2019年两会期间,新华社联合搜狗在京发布全新升级的站立式AI合成主播,并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女主播;4K超高清直播电影成功落地,2019年国庆期间,“央视频”出品4K超高清直播电影《此时此刻——共庆新中国70华诞》,将国庆盛典的4K超高清信号接入全国70家影院,是电视与院线的首次联手,通过全新的传播方式让人们收看国庆盛典直播;互动体验式产品屡现“爆款”:2019年国庆期间,人民日报出品了5款H5产品,可以定制电影、在线换装接受检阅、换上民族装等,吸引了海量网友参与互动。
王君超:在齐心努力下,主流媒体的互联网思维有了长足进步,媒体融合成效实质性显现。第一,一批主流媒体积极拓展自媒体阵地,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上已稳住阵脚,抢占了一定的话语权;第二,主流媒体“中央厨房”建设基本完成,实现了传统编辑部的一体化改造;第三,主流媒体技术优势和研发潜力开始凸显,无人机队、机器人、虚拟主播等广泛应用,新华社的“媒体大脑”和光明日报的“钢铁侠”等产品引发广泛关注;第四,主流媒体推出的一批融媒体报道,在重大时间节点上引发强烈反响。
其中,媒体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尤为引人关注。VR、AR、MR等技术不断升级;采访装备越来越人性化、可穿戴化;机器人写稿、编辑、主持节目都已变成现实。这些极大改变了我们的媒体景观。可以预测,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媒体技术创新不仅会成为“人体的延伸”,而且会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想象。
3.正视短板 紧跟时代、服务人民,以转型实现“自我革命”
光明智库:您认为当下的媒体融合存在哪些短板与瓶颈?如何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寻找解决之道?
黄楚新:一是重技术轻内容的倾向部分存在。占领媒体融合高地不能忽视内容建设。内容有了技术加持可以产生放大效果,但仅有技术就成了无本之木。二是形式同质化严重,融媒体产品品类相对单一,形式远谈不上丰富多彩;三是服务意识不够明晰。媒体融合不是最终目的,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尤其是信息需求才是媒体融合的目的。如果产品炫酷却远离大众,难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要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首先,要坚持内容导向,内容和技术并举,以内容为王,以新兴技术助力内容实现与分发;其次,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大力建构县级融媒体中心,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最后,丰富产品形态,结合各媒体自身特色,开拓创新传得开、叫得响的融媒体产品。
匡文波:当下媒体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用户黏性不够,数量有待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未能双丰收,媒体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内容生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质量,更好满足受众需求。媒体融合是一场自我革命,只有时刻紧跟时代发展、满足人民需求,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杨崑:当前,新技术的应用和媒体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例如基于算法的精准传播能力是促进媒体智能化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通用的算法技术缺乏自我修正能力,易于引发信息茧房、媒体社会责任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此外,各级媒体机构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缺乏高效协作的成熟模式。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的建设目标和整体思路,做好顶层设计、提升治理能力,在实现新技术植入的过程中,同步实现媒体的流程再造和模式转变。
4.前景展望 做好“智能”与“融合”两门功课
光明智库: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您认为下一步媒体融合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化发展?
匡文波:首先要注重技术进步和有效应用。技术进步重新定义了普通用户和内容生产、媒体机构之间的关系。媒体内容创新不但要依靠自身力量,也要和用户一起创造,利用新技术引导用户参与内容生产,这样才能顺应国家方略和时代要求,持续产出贴近人民的优质内容。同时,媒体深度融合最终是人的融合。全媒体时代需要全媒体人才。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的人才队伍是在急剧变化的传播环境中掌握舆论主动权的需要,是讲好中国故事、以融媒体实现“融人心”的需要。
黄楚新:要积极引导现有媒体人发挥内容写作优势,始终重视内容的价值,坚持内容和技术并举。同时,大力培养跨学科人才。媒体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掌握新闻传播学,还需要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王君超:媒体深度融合,内容上应注重导向性、时效性、感召力,不能单纯追求技术标准,不能因为追求呈现方式和表现形态的多样性而弱化新闻性;不能因为碎片化特点而影响整体信息量及社会效果。从生态构建来看,主流媒体需要从自媒体的热议话题中寻找有价值的议题,使新闻策划更“接地气”,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使媒体更加“人性化”“智慧化”,从而更加贴近人们的点滴需求。
杨崑:“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和全效媒体”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在创新上继续下功夫。在内容生产上,需要构建全新的智慧化内容生产能力,让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全时有效匹配;在媒体生态上,需要进一步开放,充分利用5G等新技术带来的万物互联等新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媒体融合,构建全员参与的新生态;在技术上,需要加快探索适合媒体场景的技术应用方案,实现对媒体在新环境下传播效果的精准把控。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美莹、王斯敏、蒋新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