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绝境铸剑》: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可喜收获
岁末年初,正是追怀与展望交接,继往而开来的时候。在纪念“古田会议”召开90周年之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新时代的中国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2020年开端,电视剧《绝境铸剑》在中央电视台跨年播出了。这部剧紧扣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主题,是缅怀之作,更是鞭策之作。
《绝境铸剑》既可以看作是《绝命后卫师》的姊妹篇,也可以看作是《绝命后卫师》的前传。两部作品讲述的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斗争史、英烈传,但前者主讲“打”,是用剑的故事,战场戏一幕接一幕,将红三十四师的浴血鏖战、奉献牺牲写得壮怀激烈。《绝境铸剑》也是“铸剑”的故事,主讲“建”,在文武张弛之间,把闽西独立团在“古田会议”召开前的成军风貌,与贯彻“古田会议决议”后的立军风骨写得精彩纷呈。
《绝境铸剑》的全部精彩,落笔在对“铸”字意义的开掘中,在“铸”所蕴含的冶炼、锤打、淬火与反复打磨上。剧中,参加“后田暴动”的赤卫队,人员虽不多,但“想法”很不少,有为了杀猪吃肉而不应集结号的孙大成,有一门心思报私仇而随意离队的林木根,有揣上腊肉却丢了枪的童大头、汪小小,有本为富绅子弟却抛弃门庭的陈天佑、吕臻……这些林林总总的群像,就是“铸剑”所使用的杂质较多的铁矿石。
在后田赤卫队被铸造为闽西独立营的过程中,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经历过“三湾改编”的苏乔民和李化成,是以党的代表与人格魅力相结合的方式将这支队伍聚拢在一起的,是他们在贯彻“古田会议”决议的自我磨炼中,将毛泽东建军思想灌注于每个战士心中,从而使这支队伍成为一支“打不死、煮不烂的铁杆部队”。
《绝境铸剑》关注“古田会议”的方式,是通过闽西红军一个营在“古田会议精神”武装下的思想变化来观照全军,采用的是见微知著的叙事策略。其题材开掘方式、叙事结构与角色塑造,不仅是近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可喜收获,也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值得研究的成功例证。
《绝境铸剑》以毛泽东将前来保卫他的李化成等六名战士当成调研和教育对象的简略笔法,同时将“古田会议”决议精炼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样高度概括性的语句,化繁为简地将领袖形象和“古田会议”的精神表现了出来。在这个点睛之笔完成后,才在后续的情节中,通过一个个角色和情节化事例,将加强“组织建设”、反对“单纯军事观念”“极端民主化”等决议中的若干内容,铺陈为正反对比的生动故事。这种将“大会议”与“小部队”结合的匹配方式,聚焦之后再展开散点详述的叙事结构,既凸显了“古田会议”的意义所在,又让以虚构为主的群像角色相对饱满、情节曲折跌宕。
同时,《绝境铸剑》的“会议叙事”别开生面。在本剧中,没有重要会议一开好事就立刻到来、人人旧貌换新颜的简单直线进程。“古田会议”之后,松毛岭战结束时,独立团因剩下206人被整编为独立营,到双髻山会合时独立营只有86人;新入伍的牛三在背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还揣着缴获却未归公的怀表;唐运龙牺牲时入党申请书还在口袋里没有交上……“古田会议”的召开并没有一劳永逸的神效,在新战士入伍、新问题出现的进程中,“古田会议精神”需要时时讲、反复用。由此,可以看到《绝境铸剑》对“古田会议”的纪念,不是过去完成时的书写,而是现在进行时的书写。在这点上,本剧和《伟大的转折》在“遵义会议”之后,没有回避“土城之战”的失利一样,显示出我们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对历史的把握更加深刻,提示我们在绝境铸就的剑,在顺境中也需要继续磨炼。
(作者:赵彤,系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处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