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点击增长分账收入增多 网络电影可能逆袭院线大片吗?

钟菡
2020年03月08日08:19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宅家避“疫”的用户,让网络电影全面爆发。有媒体报道,2020年1月优爱腾三大平台共上线64部影片,创下2019年7月以来网络电影数量的最高纪录,而且上线影片中12部影片分账票房破千万,创历史之最。与此同时,《囧妈》《肥龙过江》等几部院线电影转网,也引发新的行业猜测。

疫情之下,影视是否要转向线上发展?面对机遇和挑战,网络电影未来如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了影视公司、业内专家、制片人等,听听他们的看法。

网络电影也能上院线

编剧、导演、制作人孔文波:

2014年,爱奇艺首次提出网络大电影的概念和标准;去年,爱奇艺年会上提出,把网大的“大”字拿掉,成为网络电影,这意味着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已经界限模糊。现在很多网络电影都会去申请“龙标”(《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也可以去院线放映,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没有本质区别。

在这种局面下,我所在的泷水池影视传媒(上海)有限公司采取网络和院线结合策略。最近,泷水池在筹备电影《相遇成歌》,预计在成都拍摄,这是一部定义为商业主旋律的网络电影。影片来源于真实的故事——国内唯一一家身障人士马术队,该片已经拿到广电总局立项,预计将在院线首映,并和爱奇艺合作,在网络同步播放。这不会改变电影性质,电影主要收益还是在网络,院线不是主要客户。它在本质上还是网络电影,只是多了线下发行渠道,这对参加电影节、参评国际奖项有帮助。

商业主旋律网络电影会在未来成为一个趋势。目前主旋律的东西在网络上还是小众,但我们从小人物出发,用一些雅俗共赏的手法表现从小爱到大爱的转变,相信可以把观众带进来。即便无法做流量,也可以用一些高端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对平台产生正面影响。明年将迎来建党百年,会有很多相关题材电影、电视剧出现,预计整个网络市场将会以主旋律作品为主导。

我不赞同网络无法产生好作品。网络电影中现代剧投资400万元相对可控,有后期的古装片、玄幻片一般不能超过1000万元,否则可能没办法回本。在这一层面上,网络电影的确没有办法和院线竞争。但现在内容为王,不少院线电影只是找了大牌演员、导演吸引人气,但内容粗制滥造。我们把大部分投资花费在电影制作而非明星片酬上,用最少的钱拍出优质的电影,相信观众会有判断。

相比院线,网络电影小有小的风险,投资小,质量不能保证,而且因为审查制度的严格,会让一部分网络电影不能上线,但目前的局势给了踏踏实实做精品的公司很大天地。随着资本退潮,很多投资方更倾向于小的投资。去年网络电影产值60亿元,院线电影产值上百亿,相信网络电影前景一定会非常好,在一定时间内会超过院线。

网络电影收益按照点击量来算,A类影片2块5一次,流量越高分账收入越大。现在爱奇艺在线登记会员九千多万,近一两年没有很大增长,已经触到了天花板,这限制了网络电影近期不可能出现很大的爆款。尽管很难拉到新会员,但老会员的潜力同样有待开发。前段时间有不少分账过千万的网络电影,疫情期间点击率增加10%—20%,还在持续增长。

当然,对网络电影不能盲目乐观,疫情过后,点击率水平可能会回到去年的水准。而且今年的产量少,很多公司到现在无法开机。疫情对做网大的公司肯定有不利影响。现在很多导演团队、大公司,比如慈文、华策等都在布局网大,今日头条、快手都在布局进入影视,相信市场会逐渐扩大,门槛也会逐渐拉高。任何行业都会出现优胜劣汰,这是好事情。

我认为院线和网络并不构成竞争,院线观众大都是去看大片,追求视觉、听觉享受,这是家庭观影环境无法达到的。而且,院线观众整体文化程度较高,网络电影针对的主要还是“小镇青年”。相信网络、院线会长期共荣共存。等疫情过去,观众还是愿意去院线观影。但网络电影也适合家庭消费,中国是人口大国,还是要满足很多边远地区、没有条件看院线的观众的口味和需要。

“华语新导演计划”可能云授课

上海艺言堂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顾晓东:

我们只做院线电影,本来计划上半年有一部电影开机,但因为疫情搁置了,整个计划完全打乱。万幸的是,由饶晓志执导,刘德华、肖央、万茜联合主演的《人潮汹涌》已于1月3日杀青,目前档期还不确定。

在当下的特殊情况下,一些院线电影转为网播,但数量不多。做电影的人一定希望自己的电影在大银幕上映,毕竟付出了这么多时间、预算,大银幕和小屏幕的呈现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除非万不得已,我们还是希望电影能在大银幕看到。

如今,很多网络电影的制作已经和院线电影趋同,甚至可以在院线放映。当然电影院空间、档期有局限,网络有更大的放映空间和自由。目前开发院线电影还是我们主要的业务,同时,我们也会做一些线上的尝试。

艺言堂出品的《恋爱中的城市》等院线电影在网上有片源,但采取的是版权买断的方式。版权有年限,平台一次付清几年的版权价格,无论点击多少,企业收入都不会受影响。分账是这两年出现的,听说最近有些片子收入不错,比如《人间烟火花小厨》分账非常高。但很难说分账会成为未来趋势。网络分账的片子很多,并不是每部都好,如果对作品有信心,和网络平台合作好,接下来我们也可能会尝试分账的网络电影。

这段时间,影视企业的日子都难过。中小企业融资门槛很高,尤其是我们近期做了一部电影,投入很大,可能影响到下一步的资金周转。好在上海很重视,影视制作协会、版权中心都主动关心,帮我们解决难题。

在企业自身调整上,除了尽量开展新的业务,包括和日本合作等,我们也想布局一些线上发展,比如尝试做网络短视频业务。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华语新导演计划”在筹备中,我们考虑,即便电影节受到疫情影响,这一项目也可以继续,导师甚至不用飞过来,可以用“云授课”的方式,给新人导演提供帮助和指导。

今年我们还有一个计划,夏天在武汉拍摄关于女性励志的作品,现在要等疫情过去才能确定启动时间,我们会利用这段时间调整打磨剧本,让它更有现实意义。

民营企业先考虑怎么活下去

上海堃娱文化传媒创始人、总裁李蓉:

堃娱文化是院线电影《荞麦疯长》的联合出品方,电影撤档后,给公司带来不小影响。很多业内人士觉得,院线电影更注重电影艺术本身,视频网站偏重强刺激内容,像《荞麦疯长》这种既具备商业性也具备艺术性的电影,未来如何播放,还是要尊重专业的发行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我们也和井树文化、海西传媒一起开发了《荞麦疯长》网络剧集,电影撤档后,网络剧集的IP影响力也肯定会受到影响,这些都是需要面对的。

比如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影视剧集项目《城市版图》,邀请《大明宫词》《橘子红了》编剧郑重操刀剧本改编,担任导演,作为网台同步播出的项目,希望疫情过后,能为“上海出品”添彩。

在网络电影方面,计划开发讲述中国运动员成长的青春正能量作品《花漾年华》。它关注的是中国花样游泳队,讲述现代年轻人的故事。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大批上海各个医院的最美逆行者去武汉支援,很受鼓舞,也在和编剧、导演策划这方面网络电影可能性,希望能做一点项目开发。

《全力支持服务本市文化企业疫情防控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到,反映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文艺创作项目将纳入重点选题,加大支持。除了策划外,我们也积极在行业中去找到合适项目进行新媒体方面的发行规划,比如涉及一线防疫的纪录片等。我们了解到很多纪录片导演本身就是公司老板,他们也很辛苦,很多纪录片工作人员一天可能工作十几个小时,我们想看看能否提供后期、发行上的支持和帮助。

主旋律作品在网上不必担心没有点击,好的内容会有受众。基于疫情的项目和《城市版图》等作品都是希望观众能看到主创们的初心,看到成熟制作公司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企业责任。作为腰部企业,我们也在向头部公司学习,更多沟通合作。

随着网络电影和院线差距缩小,未来,创作优秀网络作品是方向。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当然希望积极参与,创作更多正能量、主旋律作品满足观众需求。现在,我们要考虑的第一目标是活下去。

网络投资规模撑不起电影工业化制作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

目前网大还成不了气候。网络公司的盈利模式养不起电影。网络上成本回收方式决定网大只能以低成本方式存在。《囧妈》网播是个案,它是按照院线电影品质拍的,碰到疫情限制无法上映才转到网上。这种投资级别的电影转到网络播出,有多少人能负担这个高昂成本?当然,院线电影也有小成本的,比如《第一次的离别》成本只有500多万元,曾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奖等,但以小博大还是个别现象。

网络平台没有办法和院线竞争,投资太小了。而且,现在网大还没有解决稳定的运营模式问题。有段时间我不愿意让学生去拍网大,担心会越拍越差。不否认有些网络电影的创意不错,比如筷子兄弟的早期作品,但电影是工业化的。网络投资规模的限制,撑不起工业化制作。

未来网大成为主流可能性不大。我们要反向思考,假设这种情况发生了,2002年到现在18年时间投入这么多财力、精力建成的48条院线怎么办?如果院线没了,几十万院线服务人员就业怎么办?从行业宏观战略看,我们鼓励网络电影探索,但不能挤压院线,它们是两个不同行业,要做好行业平衡。网大发展不能对现在已有的院线产生压倒性竞争,否则中国电影将不堪重负。

网络电影制作要站在观众角度上思考

制片人沈志慧:

最近我也关注了肖战一事,正好在筹备一部青春题材原创电影,里面也涉及倡导理智追星的元素。如果做选择题的话,我当然想拍院线电影,但这个项目更偏向做网大,对大银幕来说它的体量还不够。之前也拿给平台看过,他们觉得很适合女性市场。在网大里,女性市场是一个空白。现在网大和以前不同了,不乏高水平制作的作品,但题材上还有欠缺。我注意到,网大观众以男性为主,女性主要看网剧。并不是女观众不想看,而是没有适合的作品。

电影首先要故事好,不少院线电影请了大牌导演、演员,最后败在故事上。网大对院线有冲击是好事,最终受益者是观众。制作要站在观众角度上,思考观众想看什么,而不是我想做什么、市场流行什么。现在,网大备案也越来越严格。在题材上,以往的确“擦边球”很多,行业内缺少相对有引领性的作品。网络上不光有成年观众,也有很多青少年,需要更多积极向上的作品。

现在,很多人对网大还有偏见。甚至有些演员觉得网大不入流,出演是自降身价。其实网大真的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我接触的网大都不会用非专业演员。院线有的,网大都不会缺,整套流程差不多。网大也在成长。

另一方面,网大市场的确存在乱象,有很多粗制滥造的模仿作品,抄袭现象也很严重。在影视寒冬期,再加上这次疫情,肯定会有很多小公司跨不过去。能够留下的,都是有实力的企业。在这个基础上,大家会更偏向团队和内容,做出的东西相信会越来越好。

最近网络电影点击增长,对行业来说肯定是好事,希望大家做好内容的同时,也把观众需求看到眼里。观众眼中的网大,就是我们手中珍视的作品。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