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新样态、新互动、新呈现,媒体答好"加试题"

曾祥敏
2020年06月02日07:10 | 来源:中国记协网
小字号
原标题:观会 | 新样态、新互动、新呈现,媒体答好“加试题”

从2014年媒体融合元年伊始,每年的全国两会也成为媒体展示采访报道新技术、新手段、新理念的新闻交流场。2015年的H5产品初现,2016年VR沉浸报道、移动直播小试牛刀,2017年微视频发力,2018年人工智能试水、竖视频肇始,2019年人工智能探索、VLOG盛行。2020年全国两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迟举行,疫情防控常态化也为两会新闻采访报道出了“加试题”:参会采访记者数量减少、会期压缩、代表委员采访转为线上,等等。上述种种新情况、新挑战也为融媒体报道产品技术“上新”、形态革新、内容创新提供了发挥与运用的空间。

总体上看,今年全国各层级、各类媒体两会报道化挑战为机遇、稳中求变,体现出云中对话、智能探索、微视融合和场景赋能四大特点。

技术创新为先导 人工智能促生产

5G、4K/8K、AR、人工智能等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发力点,尤其是各媒体运用人工智能在新闻生产、传播等方面深度探索,不断创新呈现和连接的新样态、新手段。

在5G正式商用后的首次两会报道中,5G+4K/8K和人工智能视听剪辑技术引领广电媒体的新发展。今年两会,一直强调视听传播创新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国内首次运用5G+8K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报道两会,并在4K超高清频道转播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等重要会议;其摄制的8K实时视频也同步在新媒体平台和全国各大城市的40多万个超清大屏展示。

新华社“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

在“云采访”成为常态的同时,一直对技术异常敏锐的新华社推出“5G全息异地同屏系列访谈”,利用全息成像技术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影像,使采访对象与记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面对面”实时交流,开创5G时代远程同屏访谈的先河。此外,人民日报记者在会场可通过手势或语音控制5G+AR采访眼镜,实时了解人物信息资料并以第一视角进行现场直播;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利用AR眼镜通过5G网络开展交互式直播并同时读取评论与弹幕,在互动交流中带给用户“沉浸式”观看体验。

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采用AR采访眼镜现场采访拍摄。

在参会记者人数压缩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程度提升了新闻报道的速度与效率,也增强了产品的可视化与可读性。

例如,人民日报“智能云剪辑师”只需记者输入表格数据,AI编辑部就能自动生成动态的数据新闻视频,大大减少后期编辑制作的时间与人力成本;再如,新华社推出“两会机器人”,通过AI技术快速剪辑两会金句短视频、制作数据可视化产品,推出“MAGIC带你看:政府工作报告有哪些变化”等短视频;新华社联合搜狗公司推出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在两会期间快速生产出多条新闻播报视频。此外,闪电新闻客户端推出的“代表委员微名片:与代表委员互动”H5产品结合了大数据和人脸识别技术,让用户可通过AI面部识别进入代表委员互动页面并进行实时互动。

微视频持续发力 可视化融合新手段

在可视化的传播语境下,2020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微视频仍是主流的报道形式,且由此衍生的竖视频、动画短视频等形式与传播场景和内容表达紧密贴合,创新微视频表达形态。

新华网继“无人机航拍换个姿势看报告”“全息交互看报告”后,今年运用AI声像来呈现两会报告——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共振时刻,延续了其微视频融合新技术的一贯思路。而竖视频形式常用于对会议现场、领导人讲话、代表委员提案建议等内容的拆条加工,具有较好的共情传播效果。例如,“央视新闻”抖音账号推出竖视频“习近平:你讲的医治87岁老人的事情,我印象深刻”,用原声画面还原了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生动细节。

新华社“首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

此外,动画视频、互动视频等形式也丰富了视频类新闻产品矩阵。例如,最高检新媒体中心“最高检@吃瓜群众:‘十大业务’连连看!Slay全场”以风趣幽默的动画形式介绍最高检十大职能;再如,新华社客户端推出首部新闻互动微纪录片打破单向线性叙事,允许用户自主选择“剧情”走向,在交互与探索中了解云南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又如,光明日报推出“90秒,看一个奇迹”利用3D+AR技术融合实景与虚拟图形,以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现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历程。

Vlog短视频“单人操作、第一视角、个性化”的特点契合了今年两会报道的新要求,成为各家媒体竞相采用的微视频形式。例如,《中国日报》“小彭Vlog”系列视频延续其一贯的生动有趣风格,以记者视角记录了两会报道从筹备到采访的各个环节;再如,央视新闻“记者追两会Vlog | 零延时‘隔空对话’是如何实现的”,探秘今年两会“云采访”背后技术保障团队的故事;又如,江苏广电“我苏”客户端还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担任Vlog拍摄者,呈现代表委员视角中的两会,使严肃、硬核的时政报道语态软化、视角下沉,更贴近年轻网民的阅读习惯。

“场景+交互” 聚焦重磅议题贴近传播

审议《民法典(草案)》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重磅议题之一,各家媒体均使用了“从摇篮到坟墓”来形容民法典与普通公民的相关性。其中,场景性与互动性成为众多民法典主题融媒体产品的核心要素。

例如,人民日报“3D动画大片|当哪吒遇上民法典”“桃园三兄弟如何利用民法典解决争端?”等短视频采用历史故事等用户熟悉的场景作为阐释民法典的场景;再如,人民网水墨动画“《民法典》版成语新说之‘信誓旦旦’”用《诗经 卫风 氓》的故事背景解释民法典中涉及婚姻的条款,兼具艺术性与趣味性。此外,普通人的生活场景也是此类融媒体作品的常见背景设定。例如,新华社“科普萌漫丨‘从摇篮到坟墓’以‘长图横屏漫画+短视频’”的形式,将公民一生中常见的法律问题融于一图。

人民日报3D动画短视频《当哪吒遇上民法典》页面截图

今年两会报道中H5产品逐渐回归融媒体交互产品服务内容表达的本质功能。其中,以民法典为依据邀请用户参与“断案”的互动元素被广泛应用。例如,新华社“这个案子,咋断?”H5将四大名著中的情节编为法律问题;再如,封面新闻联合最高法推出“最高法出题!灵魂‘考’问:张三这些案,怎么判?”H5,紧密结合网络热点,使用户在答题中明晰民法典相关条款与应用情景。

从融合发展的角度而言,两会成为技术创新和引领的窗口。当然,技术是为内容服务,为人服务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呈现出的融媒体产品和技术有的还是实验,有的还是概念,能否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还要看其是否真正满足生产、传播、分发的需求,满足用户的需求,而这才是融合创新的落脚点。(作者曾祥敏 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