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移动互联网蓝皮书: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确保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可依
人民网北京7月14日电 人民网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7月14日在京正式发布。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院刘晶晶博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撰写的《2019年移动互联网政策法规与趋势展望》一文认为,2019年我国加强移动互联网新规则新制度的建设,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确保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网络安全法》为基础框架的一些列新的政策法规的推出,完善了我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法制建设。在国家治理、网络安全、信息内容治理、产业发展等方面推出了移动互联网新规则新制度。
国家治理方面,最高人民法院下发了《关于在部分法院推进“移动微法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对移动互联网如何真正实现司法平等、司法数据安全、真正司法为民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宣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规范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运行维护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监测监管规范》等5个文件,形成了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基本标准规范。
网络安全方面,相关部门采取了一些列措施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确保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信息安全技术 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收集个人信息基本规范(草案)》,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APP收集个人信息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而起草的国家标准,明确提出APP收集个人信息应满足的16项基本要求,并在附录规定了21种常用服务类型可收集的最小必要信息以及最小必要权限范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的专门立法,明确把“儿童”界定为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等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体现了等级保护从信息安全向网络安全的转变,更加强调了网络空间安全的概念。工信部发布的《网络安全漏洞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从漏洞发现、漏洞接收、漏洞验证、漏洞处置、漏洞发布等多个环节实现对网络安全漏洞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规定了不同主体在发现或获知网络安全漏洞后以及向社会发布漏洞信息的过程中应当承担的义务。
信息内容治理方面,《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信息安全技术 社交网络平台信息标识规范》征求意见稿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严重失信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法律法规的推出,对构建良好网络生态、完善网络音视频信息服务管理和强化社交平台信息安全管理责任等方面提供了法律依据。不但彰显网信部门在信息内容治理上全主体参与、全平台覆盖、全流程监管、全环节治理的制度设计,也是对监管部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工具的全方位展示。
产业发展发面,《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突出了在网络交易环境下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赋予用户更多的选择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良好市场环境的形成。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和《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对教育移动应用行业的发展做了规划并强调监管部门提高以备案为基础的始终时候监管能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P2P网贷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的通知》通过支持在营P2P网贷机构接入征信系统,实现平台间的借贷信息共享,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多头借贷产生的坏账风险,有利于整个网贷行业的良性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政策法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加强数据治理,立法完善数据权属、合理使用与监管;内容治理压实平台责任,延续多部门联合专项治理行动;回应公众个人信息保护需求,创新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不断强化新技术新业态的监管,营造健康网络生态等几个方面。(王媛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