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传媒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培养应对全媒体时代发展高水平人才

王洋
2020年09月15日13:17 |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小字号
原标题: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培养应对全媒体时代发展高水平人才

  专业硕士在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供图

  作为高等传媒人才培养应对全媒体时代媒介实践变迁的方式,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自设置以来就面对技术变革、社会转型、国际竞争环境变化的剧烈震荡。发展时间短、发展要求高、发展任务重导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导致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依然存在巨大缺口,同时,专业硕士往往成为考研时的次级选择。因此,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体系构建已经显得十分重要。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直积极探索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目前,学院兼收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具有西北地区唯一的法治新闻与传媒法硕士点、网络政治传播硕士点,并已在专业型硕士培养方面实施了部分改革举措:贯彻落实“三导师制”(新闻学、法学和实务导师),导师实实在在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更新课程体系,在专业型硕士课程池中增加媒介技能、数据挖掘与网络舆情、法治新闻与传媒法案例评析、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改革毕业考核方式,为专业型硕士提供毕业作品答辩的选择;建立专门的实验室与实验项目,拓展实践基地范围与类型,提供多种实践机会。

  培养体系亟须重构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该是能够基于对技术变迁引起的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变化的把握,基于对世情、区情、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将知识与技能融合于现实问题解决过程的优秀人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问题不能通过小修小补、哪痛医哪的方法来解决,唯有提升视野,在把握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培养定位和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突破“行业悖论”和“技术悖论”,结合培养单位优势,构建能将各种资源融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才行得通。

  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人才培养面向的问题。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结合学校特色,将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培养面向的国家战略需求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信息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崛起所产生的治理需求。当前,网络社会是新的人类社会形态,形成了新的人类社会结构,是新的人类文明体系。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广义的媒介不仅成为个体的日常生活脉络,也嵌入其他社会制度的日常运行中,即媒介具有超越具体的传播过程直接影响社会文化的独立性,成为人们开展实践的重要中介,全媒体应用、全民应用媒体成为现实的传播图景。新闻媒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记录者和推动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构成,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治理问题和治理环境更为复杂,治理手段也更为多样,更需要具有复合学科背景的新闻传播应用型人才参与到社会建设实践中。

  第二,国际传播秩序和风险社会所产生的安全需求。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交织发展使风险社会成为人类开展实践的常态化背景。风险社会具有风险普遍存在、风险不可预知、风险难以评估的特点,而网络的隐匿性、嵌入型、区隔性又增强了这些特点。安全问题的发展脉络正在经历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从意识形态到广阔的文化生活,从权力结构到价值结构,从整体安全到人的安全的多维度转变。媒体是信息高速流动的集散地,对社会风险具有敏感的触觉。只有将维护人的安全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树立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自觉意识,才能促使媒体成为风险解决的“助推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的国际交流增多,国际传播秩序中的话语权问题关乎国家安全,特别是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这就需要既能做好宣传工作,又能有效识别、防范社会风险;既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又能够在国际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维护国家利益的新闻传播人才。

  依托新技术系统教学

  在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培养高层次新闻人才的过程中,学院鼓励教师通过挂职等方式到实习基地锻炼,并聘请一批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务经验的业界人士为实务导师或兼职教授。

  同时,学院注重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与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中广上洋科技有限公司、清博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华栖云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战略协议,通过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发产品、协同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为学生发展与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第一,建立面向国家战略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能力目标与知识体系。以依法治国、网络强国为导向,针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发展需求,明确法治新闻与传媒法、网络政治传播与媒介安全、全媒体技术与创新工具、跨文化传播与国际惯例4个特色方向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

  第二,建立基于新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物传感等技术的网络化智媒化教学平台,更新教学方法。建设融媒体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实验室、网络舆情中心,从平台技术构架、内容生成和分享体系方面重塑教学环节,打造人—电脑—手机APP—技术终端联合的教学生态系统,并通过现实资源转化、数字资源开发、学生自主生产等措施不断扩充教学资源库,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系统。

  第三,建立以社会服务实践和国际传播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生态系统。以贯通“国际—国家—地区”“媒体—技术公司—政府宣传部门—文化产品生产部门—国际机构”的“三层五维”的人才实践创新基地为支撑,通过创新工作坊、合办节目、专业竞赛、社会服务、国际实习、文化交流等形式,实践技术与价值、知识与实践、世情与国情的融合认知,营造服务国家建设的实践教学生态系统。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效能的基本保障。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尊重人才培养的共同逻辑与我国的特殊国情。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不断创新,建立起复合型新闻传播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为新闻传播人才以及其他学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化培养提供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与资源组织方式、改进教学方式的有益参考。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