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广播电视台崔恩铭:这里的“海”,这里的人
这里的“海”这里的人
大理广播电视台 崔恩铭
我来自大理,是洱海边的一名记者,这次来北京,我带了两样东西跟大家分享,这两瓶水都是洱海水,这是2016年的,这是今年的,您看这差别大吗?
而我要讲的,就是在这变化背后的故事。
画面上的这位老人,叫赵光明,今年63岁,是大理市湾桥镇的一名滩地管理员。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洱海沿湖滩地的保洁和管护,说白了,就是捡垃圾、清海草、捞海粪。赵阿叔自己有6.4公里长的打捞任务,每天早六晚八,一干就是二十年。
采访赵阿叔那会儿,是洱海污染很严重的时候,部分水质下滑接近四类,湖边有非常多因为污染生长的蓝藻、死亡的水草还有被丢弃的垃圾。夏天烈日炎炎,阿叔一直流汗,但手中的打捞杆儿却越握越紧。
他说过的一句话让我现在一直记在心里:
“我家里有两个小孙子,我就想在他们懂事儿的时候,让他们看看我小时候洱海的样子,别说6公里,10公里、20公里我都能干下去!干到80岁也没问题。”
说到这,阿叔总会拿出在他橘色上衣兜里一家人的合照,笑得像个孩子,他看着照片,我看着他,那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约定。
在这里的“海”,我还认识了他。
上海交通大学王欣泽教授,2009年,作为“十一五”水专项洱海项目负责人、核心研究员,上海人王教授来到洱海上已经十几年了。一年360天,有300天他都和他的团队对256平方公里的洱海中,34个采样点进行实时水质监测和数据分析研究,他数不清有多少次乘船在湖上了,也记不清有多少次脸被风吹得干裂,身体被太阳晒的黑红。
精准施策,科学治湖。在他和团队的艰苦努力下,上海交通大学大理研究院通过洱海保护治理成功申报二十多项国家专利技术,他和他的团队完成了“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研究工作,成果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从上海到洱海,2670多公里的情谊,采访时王教授告诉我:“以一个人去影响一群人,以一个团队去影响一个地域,这是教师才有的能量裂变和幸福感。我和这里的风花雪月,和这里的人融入到了一起,现在可以叫自己新大理人啦!”
在他的身上,那是科学技术人员对完成国家科研工作的约定。
跟着两位采访对象的脚步,当了5年记者的我在2019年向单位申请,加入洱海保护治理派驻流域乡镇工作队,成为洱海的一滴“水”。双脚行走在乡镇的沟渠旁、河道边;双眼观察着每一滴污水、每一方农田;将笔尖扎进泥土,写最接地气儿的报道;用大脑思考方向,想着这片海的未来。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考察,嘱咐这里的人一定要把这里的海保护好。5年,这也是大理各族群众与总书记的一个约定,目前,洱海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2018、2019以及今年到现在,洱海每年都有7个月水质达到II类。
万顷洱海扬清波,生态铺就小康底色。今天的大理,1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3个世居民族,364万生活在洱海边的人奔向幸福的明天!而今年十一又有xx人走出家门,来到这片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热土,追寻“诗和远方”。而我们也在全省率先开通抖音慢直播,与260多万网友一起云游大理,坐看洱海,让大家看看,这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来北京前,赵阿叔把他的这件白族扎染马甲送给了我,说:“北京我还没去过,可以的话你穿上它去天安门给我拍张照!”
穿上这件衣服的那一刻,我明白了,记者,唯有将自我融入人民之中,将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融入火热的生活之中,去记录时代的伟大和人民的力量,这不仅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更是时代赋予的铁肩道义。
大理,是我新的家乡,也是一带一路发展中的云南一角,更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之一,而未来,我也将继续手握镜头、脚踩大地,跟您讲大理故事,带您看中国美景!
大理广播电视台崔恩铭洱海保护采访
大理广播电视台崔恩铭洱海保护宣讲
大理广播电视台崔恩铭非遗采访
崔恩铭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积极投身大理州洱海保护和脱贫攻坚新闻采访、报道一线,新闻作品多次被云南台《云南新闻联播》、《云视午新闻》采用,该同志也成为大理州近年来有关生态保护新闻宣传的主要记者之一。代表节目有《大理州决战脱贫攻坚访谈录》、《身边》等。此外,该同志参与策划直播活动《洱海之畔话乡愁》获得央视新闻移动网2017年度移动融媒体优秀新闻奖。演讲方面,曾获得云南省第十二届“红土地之歌”演讲大赛一等奖。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日前举行,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层层选拔推荐36名优秀记者讲述了他们参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监督报道的亲历故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